回覆列表
  • 1 # 十點歷史君

    鑑真是唐代的著名高僧,歷史上有名的“鑑真東渡”,就是圍繞他開展的。課本上的刻畫,只是將鑑真描繪成一位佛學淵源的高僧。對於鑑真東渡的過程,卻乏善可陳,只用艱難二字帶過。但是真實歷史上的鑑真東渡,其過程的艱難難以想象,如果你熟知這段歷史,就會理解為何鑑真在日本佛教的地位,如此之高了。下面我們看看鑑真東渡到底經歷了怎樣困難。

    鑑真東渡的時代背景

    鑑真是唐朝著名的高僧,出生於武則天當政期間。鑑真能成長成一代高僧,除了對佛法理解深厚,聰明過人的天資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活環境。唐朝時期由於佛法引渡中土,形成了巨大的宗教信仰。在唐朝當時,佛學適合儒家、道家三足鼎立的。而佛學的日益昌盛,也是由於佛學一經傳播,便吸引了無數的佛教徒前來學習,禮佛,形成了萬人空巷的景象。歷史上鑑真的父親,就是一個十分崇尚佛法的佛教徒。而鑑真耳濡目染,從小就展現了對佛學感興趣的一面。

    在鑑真14歲的時候,便主動出家修佛,得到父親的同意,是大雲寺智滿禪師給他受的戒。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曾經記載過這段歷史:

    “其父先就揚州大雲寺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大和上年十四,隨父入寺見佛像感動心因請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許焉。”

    這是鑑真初入佛門的開始。在18歲的時候,鑑真又被受菩薩戒。在公元708年的時候,鑑真又在長安受了具足戒。從這個時候開始,鑑真才真正有資格去傳授佛法。

    而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鑑真的佛法精深,名氣已經很大。在同一時期,唐朝還有一件大事發生,正是因為這件大事,才有了鑑真東渡的事情。在公元742年的時候,日本的遣唐使再一次來到了唐朝,學習先進的歷史文化。算起來,這次來到唐朝,是日本第十次派遣唐使了。這次來的目的,與之前大有不同。當日的日本處於奈良時代,在那一時期的日本佛教雖然興起,發展得卻並不順利。

    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傳播的佛學皆是僧侶之間代代相傳的,並未有過真正文字記錄的佛學典藏,因為佛法真實性難以界定;二來是因為當時政權動盪,而當和尚可以免除賦稅,這一政策的開闢,就令很多別有用心之人,自己給自己受戒當和尚。因為他們並無真正的學佛之心,所以在當時的日本佛教,佛學傳播受到了阻塞,關於禮佛的過程也都十分繁亂,沒有具體的章程。為了改善當時的這一局面,日本當時的統治者才決定,派遣第10次遣唐使,不僅是來學習先進的文化,更要將唐朝有名的佛學大家,請到日本來傳播佛學。而這次的遣唐使中,除了大使藤原清河外,還有另外兩名日本僧侶,一個是榮睿,一個是普照。就是這兩個人,和鑑真之間的談話,才令鑑真產生想要東渡傳播佛法的想法。

    鑑真東渡的過程有多艱辛?

    鑑真當時已經高達55歲的高齡,這個歲數在古代,已經算是高壽。原本可以頤養天年的鑑真,卻因為日本僧侶榮睿和普照的談話,打破了這一平靜。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

    “榮睿乃向大明寺頂禮和上足下具論心..(鑑真)和上乃命門人講授戒律、人師法主者命赴客心同向日本萬代傳燈”。

    經過這次談話,鑑真感受到了榮睿與普照的誠心,也感受到當日日本對於先進佛法的渴求。鑑真決定東渡,不僅經過了很多思想鬥爭,更是受到了弟子們的拒絕。一來路途實在太過遙遠,而且危險萬分,日本遣唐使一共派了19次,卻只有13次是真正到達了唐朝,可見其路途艱難萬分,隨時要準備喪命。

    二來是弟子們並不願意,當時鑑真和弟子之間,有過一次談話,詢問誰願意一同前去,弟子們大多沉默不語,只有弟子祥彥說了一句實話:

    “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

    這句話,算是道出了東渡的艱辛,最後經過商榷,鑑真本著將真正的佛法,傳播深遠的責任,帶著二十多個弟子,決定東渡。這是鑑真東渡的開始。而真正開始東渡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開始的猶豫,要比真正的風浪,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鑑真一共經過了6次東渡,其過程的堅艱難險阻,來自各個方面,下面我們來詳談一下。

    鑑真東渡,一共經過了六次,第一次就出師不利。在公元742年,鑑真及其弟子和日本僧侶,決定第一次東渡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隨他們出行的僧侶中,有一個叫做如海的高麗僧人,同行的僧人認為他的品行不端,沒有資格前去日本傳播佛學。結果這個叫做如海的高麗僧人,不知出於怎樣的目的,以“與海盜勾結”的理由竟然將眾人報官。雖然後來調查清楚後,將眾人釋放,卻被官府以海上危險的理由,禁止他們東渡。所以,第一次東渡宣告失敗。

    在次年的十二月,鑑真和眾人,開始了第二次東渡。這次沒有人舉報,卻遇到了更大的海上災難,船隻被破壞,眾人只能姜船隻修補好,等待第三次東渡。第三次東渡,是唐朝的天寶年間,當時的政權十分動盪,而鑑真這一行人,又一次以裡通外敵之名,被阻止東渡傳播佛學。經此鉅變,日本的僧侶榮睿與普照眾志成城,隨行的人,卻大聲怯意,最後留下的弟子也所剩無幾。第四次東渡失敗的原因,也與他的弟子們有關。雖然史料上說,是他的弟子們擔心鑑真的安危,上書朝廷阻止他們東渡,但是其中是否有弟子的膽怯,這個我們很難確定。

    第五次東渡,再次因為航海的災難而不得不停止。這一停就是數年,而當時日本派來的僧侶榮睿已經離世,連請鑑真東渡的人,都相繼離世,鑑真東渡則再一次被停止。直到日本再次派人來詢問,鑑真是否還可以東渡。沒想到,經過連番鉅變的鑑真,竟仍然堅持要東渡傳播佛法,感動了眾人,當時的鑑真不僅年事已高,雙眼也因為疾病失了明。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他卻堅持要東渡傳播佛學。天道酬勤,在第六次東渡的時候,鑑真終於抵達日本,開始了多年講解佛學的經歷。

    鑑真在日本佛教的貢獻

    鑑真歷經艱難險阻,在公元753年終於抵達日本,並在756年的時候,被當時的日本統治者封為“大僧都”,並下旨:

    “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

    這一旨令的頒佈,有兩點重大的改革。一是將日本佛學,如何當和尚有了明確的界定辦法。前面提到的,奈良時代因為當僧侶可以逃過賦稅,導致大批人“自己給自己受戒”,成為和尚,結果令日本佛學一度處於停滯的情況。鑑真的到來,更加堅定了統治者處理這一現象的決心。自頒佈指令之日開始,在日本佛教想要成為僧侶,在不可以像以前那樣,隨便就當和尚,而是要和唐朝傳來辦法,一定要經過多層受戒。在唐朝想要成為僧侶,必須要有“三師七戒”,也就是說,想要成為和尚,必須有三位高僧在場證明,受七大戒律,這時才有資格正式成為僧侶。從鑑真東渡開始,日本佛學界也以此為根據,是否能成為和尚。這一巨大改變,無疑是將日本佛學的紊亂,大幅度變得規矩起來。可以說,是鑑真東渡,帶動了當時的日本佛學發展。

    而另一方面,是平衡了當時日本奈良時代的貴族勢力。當時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自己給自己受戒”當和尚的人,不只是因為可以逃過賦稅。而是當時的貴族抓住了這一機會,希望利用佛教的漏洞,將大批佛學伳聚集起來,除了可以大肆斂財,深層程度來講,是將當時珍貴的佛學掌握在少批貴族手裡,這與呂不韋的奇貨可居如出一轍。而這種現象,無疑是影響了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的權力,卻又沒辦法改變這一行為,才又了派遣唐使招聘唐朝的佛學大師,前來傳播真正的佛法。從表面來看,是豐富了日本的佛學,深層意義,就是平衡了當時的貴族勢力,加強了統治者的中央集權。

    而鑑真的地位,因此受到了當時日本佛教的極大尊崇。被封為“大僧都”,意思就是“戒律之祖”的意思,從此成為和尚,必須要受到鑑真等弟子的受戒方可。鑑真晚年在日本傳播佛法,因為雙目失明,對日本佛經的校準,竟然全要靠鑑真驚人的記憶力。除此之外,鑑真還帶去了四十多本唐朝的佛經,這些佛經在日本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除了傳播佛學,鑑真在飲食、建築等方面,也曾作出過很多貢獻。比如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

    “鑑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

    鑑真東渡,在日本佛教、建築、飲食等方面,都有其不俗的貢獻,所以他在日本的地位尊崇,也就可以理解了。

    總結:

    鑑真東渡,對其當時的日本文化傳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我們拋開其尊崇的地位不講,連著6次東渡,期間多少艱難險阻,恐怕玄奘取經的艱辛,也大抵別無二致。除了向佛之心,這種堅定的意志,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佛教中人,若非有如此意念,也沒辦法將佛學弘揚開來。鑑真的存在,無疑是佛學的一大楷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