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季文史

    不是父親心中的繼承人,做皇帝僅10個月,為何卻被後世盛讚?

    這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成祖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時間短,但其英明的做法,得到了世人的讚許,可謂明君。

    一、短命皇帝的“唏噓”人生。

    這裡說明一下,說短命不是指他壽命短(其實壽命也挺短的),而是說這位皇帝在位時間短。這位皇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僅僅10個月就去世了。

    說“唏噓”,主要是這位皇帝的特殊性。朱高熾很肥胖,沒事喜歡靜坐不愛運動,喜歡讀書,秉性善良,雖然這麼一個好孩子,但也不被朱棣待見。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本來就是騎馬打天下,如果皇子們能在馬背上建功立業,才能更加凸顯其地位。雖然朱高熾是長子,也被冊封為世子,但對於這般憨厚的大兒子,還是得不到父親的賞識。

    相反,朱棣對二兒子朱高煦非常讚賞。朱高煦驍勇善戰,年輕帥氣,深得父親喜愛。在與建文帝的戰鬥中,朱高煦多次救明成祖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就私下對他說:“你大哥自幼肥胖多病,不太適合繼承皇位,你再接再厲,未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到老爸的許諾,朱高煦愈戰愈勇,身先士卒,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如此以來,兩位皇子在老爺子心中的地位顯而易見。

    二、讓人刮目相看的“吃貨”皇帝。

    在與建文帝的大戰中,這位“吃貨皇帝”(後人稱之),連走路都要兩個人攙扶的朱高熾太子,自然不能參加戰鬥,於是被朱棣安排在北京城守城。別看太子很胖,但他善於安排戰事,竟以自己萬人之師把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成功阻擋至城門外,對整個靖難之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過人之處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皇位承襲上,朱棣偏向於把皇位傳給二兒子朱高煦,但是由於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加上朱元璋有規矩在先,嫡長子繼承製不容隨意改變,最終在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父親朱棣去世以後,朱高熾坐上龍椅,是為明仁宗。在政治上,他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力圖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赦免、平反無罪之人,大施仁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難能可貴的“仁者無敵、英明天下”。

    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得百姓擁護者取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朱高熾雖然在位短短10個月,但他處處率先垂範、愛民如子。

    可以說這位英主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得民心,得民心何懼不得天下呢。

    在歷史上,我們評判一位君主是非功過,不只是看他在位有多久,主要是看他對老百姓能否施以仁政,治國理政能否有過人之處。那麼對朱高熾的評價,到底是否中肯呢,也許您從下面兩段話也可以推敲一二了:

    《明史》對朱高熾的評價是: 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假使老天能讓他多活幾年,涵濡休養,德化興盛,絕對可以與漢朝“文景”之治相媲美。 朱高熾臨終前留遺詔稱:“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這句話的大意是, 我做皇帝也沒幾天,沒給人民帶來什麼恩澤,不要為我的喪事加重人民的負擔 , 請一切從儉。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歡迎點評。)

  • 2 # 政史新君

    你說的是明朝仁宗皇帝吧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年號洪熙,明成祖皇帝朱棣長子,生母仁孝文皇后(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明朝的第四個皇帝。仁宗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從小接受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溫文儒雅,仁愛道義,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導致體態肥胖,行動不便,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說,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兒子。

    明成祖起兵靖難,朱高熾留守北平,朝廷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朱高熾沉著穩定,團結部下,以萬人之力擋住了李景隆的進攻,保住了北平城,這是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最耀眼的一筆。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又是長子,是皇位合法的繼承人,但成祖認為朱高熾性格偏柔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他偏愛次子朱高煦,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英俊勇武,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成祖曾經許願說:“勉之,世子多疾”。但礙於祖宗禮法,成祖皇帝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可是在以後的幾年中,太子不斷受到他兩個弟弟對他的發難。永樂十二年(1414年),成祖帝剛從徵蒙途中回京,朱高煦便誹謗他在京留守卻耽誤政事,皇帝斥責了太子,並囚禁了太子的兩個主要顧問大學士楊溥和黃淮。

    次子朱高煦被封為藩王,但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而動,且私養眾多武士圖謀不軌,最終成祖皇帝削奪了他部分護衛,強令他離京就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歲的成祖皇帝在北征蒙古途中病逝,隨行大臣們決定秘不發喪,同時派人進京密報,由於大臣們的精心計劃,總算沒有爆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度。

    朱高熾繼位後,為緩解朱棣在位的高壓政策,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與遭連坐流放的官員家屬,允許他們返回原處,釋放了前戶部尚書夏元吉(他因反對成祖皇帝親征而獲罪),又評反了大量冤獄,方孝孺,解縉等人的冤案都得以昭雪,並恢復了部分大臣的官職。

    他採納了夏元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航行,並停派了去雲南和交趾採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

    朱高熾對內閣進行了改革,大學士可以親自參與決策,不再像以前只是一個諮詢機構,任何決策只由皇帝一個人作出,這種集體領導制的文官政府是國家保持穩定的基礎。

    朱高熾在地方行政方面也做出了部署,消除冗餘,年滿七十歲就退休,為監督皇族,防止他們胡作非為,朱高熾發明了密奏制度,地方官員可以直接向皇帝彙報。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進行了改革,他要求保證北方舉子佔到全部進士的四成,以穩定北方士族的情緒。

    在司法問題上,朱高熾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以及株連犯人的親屬,並在宣判死刑前要複查對犯人的指控

    朱高熾取消了成祖期間在地方徵用木材與金銀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公平買賣的制度,對無力付稅的逃亡百姓,皇帝專門頒佈敕令,免除他們的稅收,允許他們迴歸故里,再免除兩年稅收和徭役,並對一些受災地區分發救濟糧,免除徭役。

    史家盛讚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堅持仁愛和誠摯的理想,始終以民為本,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只在位十個月,但做出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是在他之後明朝繼續執政200年的基石。

  • 3 # 歷史小八卦迷

    他是不幸的。雖為嫡長子,但是他的父親朱棣明成祖一生嗜武、英勇威猛,自然比較偏愛與自身性格相似的次子與三子。而儒雅又體弱的他很是不受其父親的重視與喜歡,他的地位也隨之搖搖晃晃,極其不穩定。

    他又是幸運的。他的性格雖然不討其父親的喜歡,但是深得其祖父朱元璋明太祖的喜愛。他還有一個聰慧的長子(後來的明宣宗)頗受朱棣的器重。他的嫡長子身份,更是他最後坐上皇位的一張皇牌。

    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坐上皇位,1425年5月29日猝然去世。在位僅僅十個月的他,為何會受到後人的盛讚?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冠以“仁”這一字。仁,仁政愛人也。明仁宗的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愛護士兵

    有一回,明太祖朱元璋突然來了興致,他派遣各王府世子們一起去檢閱軍隊。檢閱軍隊,照道理說一般都比較早,可是當時還是燕世子的明仁宗回來的卻很晚。明太祖見此很是疑惑,朱高熾解釋道:早上天氣過於寒冷,於是我讓士兵們先吃過早飯後,再進行軍隊檢閱。

    二、愛護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怎麼樣才能讓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呢?減少戰爭,休養生息,才是真正的為百姓著想。明仁宗在位期間,不僅停止了朱棣執政時期的大規模的用兵措施,而且大力發展生產,注重民生,為“仁宣之治”奠定了結實的社會經濟基礎。

    三、儉樸的美德

    為什麼說儉樸的美德也是“仁”的一種體現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才是一個仁君的最高境界。明仁宗初執政,便停止了一些勞民傷財的舉措,比如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珠寶採辦等等。就連明仁宗的那陵墓也是明代皇帝中最為樸素的。

    朱高熾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可惜,明仁宗只當了10個月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芙蓉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