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隆中對
-
2 # 蘭臺
首先,在古代只有“官戶”才有優免資格,而不是籠統計程車紳。
士紳的概念比較廣泛,比如不去考科舉的有錢的讀書人,在老家樂善好施的財主,這都是可以稱作“士紳”,但是這些人因為沒有功名,不能享受稅費上的優免。
太久遠的漢唐宋元我就不說了,說說大家都熟悉的明清。
明清只有官戶,也就是有功名者才可以享受稅費上的優免,而且請注意,這種優免絕對、絕對、絕對不包括田租。
簡單介紹一下明清農民負擔分為田租、徭役(差役/雜役折銀)以及攤派三大類。
田租:是交給皇帝的,這一塊明清哪怕是一品太傅也不能減免,但往往田賦是很輕的,差不多明清差不多都是三十稅一、二十稅一
徭役:徭役在明清又可以分為正役以及雜役兩項,這是按照田畝數多少分派的;比如明朝就規定擁有三千五百畝土地的家庭,必須承擔運糧去京師的徭役。這個徭役就是這家人出錢出人出船透過大運河把糧食運到京師交割。稍微窮一點的負責打更、看城門、給老爺當轎伕、修橋鋪路當民夫不一而足。
攤派,這是地方衙門非法收費。因為明清稅收分配不合理,中樞會拿走80%左右的稅收,剩下20%也主要用於對於驛站的維護,明朝更慘,還要負擔本省藩王宗室的薪水。基本上地方衙門就沒錢,但是沒錢就不辦公了嗎?當然不是,只能向治下老百姓攤派。
明清地方衙門的攤派往往可以到正賦的十幾倍。
那麼對於明清農民負擔來說,田租是最輕的,徭役和攤派才是最大的大頭。
而明清都規定對官戶,也就是有功名者可以免除雜役,畢竟都當三品高官了,下朝後再去給朝廷服雜役,去打更、看城門也不像話,所以徭役是免除的。
而因為是官戶,所以地方衙門的非法攤派也可能攤派到官戶家裡去,畢竟大家都是一個大系統,而且攤派本身就是非法的,真把誰得罪了,花錢請御史言官彈劾貪汙,那更多的錢都賠進去了。所以,攤派是絕不會找到官戶頭上的。
那麼僅僅免除徭役和攤派,對於地方有功名者來說就等於減輕了極大的負擔。
清朝乾隆年間廣東學政回家探親,發現兒時的好友(小地主)居然把家裡的地賣給一個舉人老爺了,自己做了舉人老爺的佃戶;廣東學政可是三品高官,所以他就對發小說,你是自願賣的嗎?有誰逼你,你告訴我,我給你做主。
他發小說雖然自己是小地主,但是自己沒有功名,朝廷的正稅自己還可以勉強負擔(此時攤丁入畝,徭役折銀攤入田租裡了),但是地方衙門的攤派是正稅的十幾倍之多,自己實在受不了;一狠心,乾脆把家裡八十畝地賣給舉人老爺,自己雖然做了佃戶,但是因為是佃戶,又有舉人老爺庇護,再也不用承擔攤派,所以當了佃戶反而比之前做小地主掙得還多一點。
然後這個學政就感慨自己居然不知道地方衙門攤派這麼厲害,這個發小就說你是三品高官,地方衙門吃了豹子膽才敢到攤派到你家,你又長期做學政這種清流官,自然不知道。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出,明清官戶他們其實並沒有逃避田租,而他們“不當差”那是因為他們有功名,而明清朝廷對有功名者的優待就是不用“當差”。
也正因為他們有功名,所以比正稅多十幾倍的攤派也不會攤派到他們頭上來。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社會人人都想考進士做官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何為士紳?士紳這個詞是清朝出現的,指士族和鄉紳的共同體。這兩個身份也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
古代要想當官,就必須要讀書,學而優則仕是每一個讀書人的追求。當官就至少要當舉人,舉人的特權就很多了,比如免除賦稅和徭役,見官不需跪,每個月都有地方撥調的俸祿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除賦稅,就是這個特權創造了士紳階級,讓白手起家的讀書人成為地主。
因為這個免除賦稅不僅是免除個人應納的賦稅,而是免除該人手上所有田畝的賦稅,所以當官的讀書人手上就有大量自己老家的農民掛靠在自己名下的土地。這樣,本應該交給政府的賦稅就成了供養讀書人的私財。
平白無故得到這樣大量的無成本的私財,讀書人就可以購買田地,然後僱人耕種,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有了錢就有了培養下一代的能力,這個家族的子孫就有很大機率出現為官之人,士族就這樣產生了,進而獲得持久的經濟實力。
而在老家當地經濟實力的穩固也擴大了家族的影響力,且士族都當過官,士族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政府在民間的代理人。維護地方穩定不僅有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穩定,而且可以獲得隱性的政府權力,政府也樂見其成。所以政府和士族都默認了這種模式的存在,鄉紳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為什麼士紳不用納賦,就是因為這形成了封建社會的一個權力閉環,讀書——當官——地主——士族——鄉紳——讀書。在士人眼裡,讀書可以獲得權利,權利可以謀取經濟利益,經濟利益可以換取權力;在朝廷眼裡,底層人讀書可以讓人安分守己,同時提高社會平均文化水平,然後用一點特權就可以“僱傭”一批鄉紳去安穩原先就無法干涉的鄉村領域,並且鼓勵更多人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