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學射(古文翻譯)
譯文:列子學射箭,射中了靶,向關尹子請教射箭的道理。關尹子對他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射中嗎?列子回答說:“不知道。”關尹子說:“那還不行。”列子回去以盡苦練射箭。過了三年:又向關尹子報告。 關尹予說:“現在,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中嗎?”列子回答說:“知道了。”關尹子說:“可以了。緊緊把握隹官不要丟掉。不僅僅射箭是這樣,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也都是這樣。所以,聖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現狀而著重考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原文: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關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請。關尹子問:“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子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說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驗。全文透過三十餘則 寓言和說理,對“道”與“智”、“名”與“實”、“形”與“神”、“貴”與“賤”、“時機”與“變通”、“久利”與“暫得”、“持身”與“治國”等多對關係進行了各個角度的論述。
世事無常,禍福相倚,因此列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持後而處先”,對於事物的存亡變幻,也應當透過其表面來“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遠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劇;一方面也要擁有“授隙抵時,應事無方”的智慧,領會“先迕後合”的聖人之言,進而懂得各種看似無關的現象背後實際上存在著積來已久的緣由。然而世人多縱慾迷性,重利輕道,貪圖一時所蕕,不念長久之積,所以才會鬧出“宋人拾契”、“齊人攫金”那樣的笑話。唯有舍末明本,“歸同反一”,因名求實,得其髓而棄其粗,才能一睹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絕妙天機。
列子學射(古文翻譯)
譯文:列子學射箭,射中了靶,向關尹子請教射箭的道理。關尹子對他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射中嗎?列子回答說:“不知道。”關尹子說:“那還不行。”列子回去以盡苦練射箭。過了三年:又向關尹子報告。 關尹予說:“現在,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中嗎?”列子回答說:“知道了。”關尹子說:“可以了。緊緊把握隹官不要丟掉。不僅僅射箭是這樣,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也都是這樣。所以,聖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現狀而著重考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原文: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關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請。關尹子問:“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子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擴充套件資料《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說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驗。全文透過三十餘則 寓言和說理,對“道”與“智”、“名”與“實”、“形”與“神”、“貴”與“賤”、“時機”與“變通”、“久利”與“暫得”、“持身”與“治國”等多對關係進行了各個角度的論述。
世事無常,禍福相倚,因此列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持後而處先”,對於事物的存亡變幻,也應當透過其表面來“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遠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劇;一方面也要擁有“授隙抵時,應事無方”的智慧,領會“先迕後合”的聖人之言,進而懂得各種看似無關的現象背後實際上存在著積來已久的緣由。然而世人多縱慾迷性,重利輕道,貪圖一時所蕕,不念長久之積,所以才會鬧出“宋人拾契”、“齊人攫金”那樣的笑話。唯有舍末明本,“歸同反一”,因名求實,得其髓而棄其粗,才能一睹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絕妙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