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中,松毛蟲的特點是幼蟲毛黑,成蟲有磷褐色或白色。 原文: 松毛蟲 在我那個園子裡,種著幾棵松樹。每年毛毛蟲都會到這松樹上來做巢,松葉都快被它們吃光了。為了保護我們的松樹,每年冬天我不得不用長叉把它們的巢毀掉,搞得我疲憊不堪。 你這貪吃的小毛蟲,不是我不客氣,是你太放肆了。如果我不趕走你,你就要喧賓奪主了。我將再也聽不到滿載著針葉的松樹在風中低聲談話了。不過我突然對你產生了興趣,所以,我要和你訂一個合同,我要你把你一生的傳奇故事告訴我,一年、兩年,或者更多年,直到我知道你全部的故事為止。而我呢,在這期間不來打擾你,任憑你來佔據我的松樹。 訂合同的結果是,不久我們就在離門不遠的地方,擁有了三十幾只松毛蟲的巢。天天看著這一堆毛毛蟲在眼前爬來爬去,使我不禁對松毛蟲的故事更有了一種急切瞭解的慾望。這種松毛蟲也叫作“列隊蟲”,因為它們總是一隻跟著一隻,排著隊出去。 下面我開始講它的故事: 第一,先要講到它的卵。在八月份的前半個月,如果我們去觀察松樹的枝端,一定可以看到在暗綠的松葉中,到處點綴著一個個白色的小圓柱。每一個小圓柱,就是一個母親所生的一簇卵。這種小圓柱好像小小的手電筒,大的約有一寸長,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寸寬,裹在一對對松針的根部。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透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 這鱗片軟得像天鵝絨,很細緻地一層一層蓋在筒上,做成一個屋頂,保護著筒裡的卵。沒有一滴露水能透過這層屋頂滲進去。這種柔軟的絨毛是哪裡來的呢?是松毛蟲媽媽一點一點地鋪上去的。它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毛。它用自己的毛給它的卵做了一件溫暖的外套。 如果你用鉗子把鱗片似的絨毛刮掉,那麼你就可以看到蓋在下面的卵了,好像一顆顆白色琺琅質的小珠。每一個圓柱裡大約有三百顆卵,都屬於同一個母親。這可真是一個大家庭啊!它們排列得很好看,好像一顆玉蜀黍的穗。無論是誰,年老的或年幼的,有學問的還是沒文化的,看到松蛾這美麗精巧的“穗”,都會禁不住喊道:“真好看啊!”多麼光榮而偉大母親啊! 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不是那美麗的琺琅質的小珠本身,而是那種有規則的幾何圖形的排列方法。一隻小小的蛾知道這精妙的幾何知識,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嗎?但是我們愈和大自然接觸,便愈會相信大自然裡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安排的。比如,為什麼一種花瓣的曲線有一定的規則?為什麼甲蟲的翅鞘上有著那麼精美的花紋?從龐然大物到微乎其微的小生命,一切都安排得這樣完美,這是不是偶然的呢?似乎不大可能吧?是誰在主宰這個世界呢?我想冥冥之中一定有一位“美”的主宰者在有條不紊地安排著這個繽紛的世界。我只能這樣解釋了。 松蛾的卵在九月裡孵化。在那時候,如果你把那小筒的鱗片稍稍掀起一些,就可以看到裡面有許多黑色的小頭。它們在咬著,推著它們的蓋子,慢慢地爬到小筒上面,它們的身體是淡黃色的,黑色的腦袋有身體的兩倍那麼大。它們爬出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吃支援著自己的巢的那些針葉,把針葉啃完後,它們就落到附近的針葉上。常常可能會有三四個小蟲恰巧落在一起,那麼,它們會自然地排成一個小隊。這便是未來大軍的松毛蟲雛形。如果你去逗它們玩,它們會搖擺起頭部和前半身,高興地和你打招呼。 第二步工作就是在巢的附近做一個帳篷。這帳篷其實是一個用薄綢做成的小球,由幾片葉子支援著。在一天最熱的時候,它們便躲在帳裡休息,到下午涼快的時候才出來覓食。 你看松毛蟲從卵裡孵化出來還不到一個小時,卻已經會做許多工作了:吃針葉、排隊和搭帳篷,彷彿沒出孃胎就已經學會了似的。 二十四小時後,帳篷已經像一個榛仁那麼大。兩星期後,就有一個蘋果那麼大了。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暫時的夏令營。冬天快到的時候,它們就要造一個更大更結實的帳篷。它們邊造邊吃著帳篷範圍以內的針葉。也就是說,它們的帳篷同時解決了它們的吃住問題。這的確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這樣它們就可以不必特意到帳外去覓食。因為它們還很小,如果貿然跑到帳外,是很容易碰到危險的。 當它們把支援帳篷的樹葉都吃完了以後,帳篷就要塌了。於是,像那些擇水草而居的阿拉伯人一樣,全家會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安居樂業。在松樹的高處,它們又築起了一個新的帳篷。它們就這樣輾轉遷徒著,有時候竟能到達松樹的頂端。 也就是這時 候,松毛蟲改變了它們的服裝。它們的背上面上了六個紅色的小圓斑,小圓斑周圍環繞著紅色和緋紅色的剛毛。紅斑的中間又分佈著金色的小斑。而身體兩邊和腹部的毛都是白色的。 到了十一月,它們開始在松樹的高處,木枝的頂端築起冬季帳篷來。它們用絲織的網把附近的松葉都網起來。樹葉和絲合成的建築材料能增加建築物的堅固性。全部完工的時候,這帳篷的大小相當於半加侖的容積,它的形狀像一個蛋。巢的中央是一根乳白色的極粗的絲帶,中間還夾雜著綠色的松葉。頂上有許多圓孔,是巢的門,毛毛蟲們就從這裡爬進爬出。在矗立在帳外的松葉的頂端有一個用絲線結成的網,下面是一個陽臺。松毛蟲常聚集在這兒曬太陽。它們曬太陽的時候,像疊羅漢似的堆成一堆,上面張著的絲線用來減弱太Sunny的強度,使它們不至於被太陽曬得過熱。 松毛蟲的巢裡並不是一個整潔的地方,這裡面滿是雜物的碎屑,毛蟲們蛻下來的皮、以及其它各種垃圾,真的可以稱作是“敗絮其中”。 松毛蟲整夜歇在巢裡,早晨十點左右出來,到陽臺上集合,大家堆在一起,在太陽底下打噸。它們就這樣消磨掉整個白天。它們會時不時地搖擺著頭以表示它們的快樂和舒適。到傍晚六七點鐘光景,這班瞌睡蟲都醒了,各自從門口回到自己家裡。 它們一面走一面嘴上吐著絲。所以無論走到哪裡,它們的巢總是愈變愈大,愈來愈堅固。它們在吐著絲的時候還會把一些松葉摻雜進去加固。每天晚上總有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做這項工作。它們早已忘記夏天了,只知道冬天快要來了,所以每一條松毛蟲都抱著愉快而緊張的心情工作著,它們似乎在說: “松樹在寒風裡搖擺著它那帶霜的枝椏的時候,我們將彼此擁抱著睡在這溫暖的巢裡!多麼幸福啊!讓我們滿懷希望,為將來的幸福努力工作吧!” 不錯,親愛的毛毛蟲們,我們人類也和你們一樣,為了求得未來的平靜和舒適而孜孜不倦地勞動。讓我們懷著希望努力工作吧!你們為你們的冬眠而工作,它能使你們從幼蟲變為蛾;我們為我們最後的安息而工作,它能消滅生命,同時創造出新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努力工作吧!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就是它們的用餐時間了。它們都從巢裡鑽出來,爬到巢下面的針葉上去用餐。它們都穿著紅色的外衣,一堆堆地停在綠色的針葉上,樹枝都被它們壓得微微向下彎了。多麼美妙的一副圖畫啊!這些食客們都靜靜地安詳地咬著松葉,它們那寬大的黑色的額頭在我的燈籠下發著光。它們都要吃到深夜才肯罷休。回到巢裡後還要繼續工作一會兒。當最後一批松毛蟲進巢的時候,大約已是深夜一二點鐘了。 松毛蟲所吃的松葉通常只有三種,如果拿其它的常綠樹的葉子給它們吃,即使那些葉子的香味足以引起食慾,可松毛蟲是寧可餓死也不願嘗一下的。這似乎沒什麼好說的,松毛蟲的胃和人的胃有著相同的特點。 松毛蟲們在松樹上走來走去的時候,隨路吐著絲,織著絲帶,回去的時候就依照絲帶所指引的路線。有時候它們找不到自己的絲帶而找了別的松毛蟲的絲帶,那樣它就會走入一個陌生的巢裡。但是沒有關係,巢裡的主人和這不速之客之間絲毫不會引起爭執。大家似乎都習以為常,平靜得跟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到了睡覺的時候,大家也就像兄弟一般睡在一起了,誰都沒有一點生疏的感覺。不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依舊在限定的時間裡工作,使它們的巢更大、更厚。由於這類意外的事情常有發生,所以有幾個巢總能接納“外來人員”為自己的巢添磚加瓦,它們的巢就顯得比其它的巢大了不少。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它們的信條,每一條毛毛蟲都盡力地吐著絲,使巢增大增厚,不管那是自己的巢還是別人的巢。事實上,正是因為這樣才擴大了總體上的勞動成果。如果每個松毛蟲都只築自己的巢,寧死也不願替別家賣命,結果會怎樣?我敢說,一定會一事無成,誰也造不了又大又厚的巢。因此它們是幾百幾百地一起工作的,每一條小小的松毛蟲,都盡了它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這樣團結一致才造就了一個個屬於大家的堡壘,一個又大又厚又暖和的大棉袋。每條松毛蟲為自己工作的過程也是為其它松毛蟲工作的過程,而其它松毛蟲也相當於都在為它工作。多麼幸福的松毛蟲啊,它們不知道什麼私有財產和一切爭鬥的根源。
《昆蟲記》中,松毛蟲的特點是幼蟲毛黑,成蟲有磷褐色或白色。 原文: 松毛蟲 在我那個園子裡,種著幾棵松樹。每年毛毛蟲都會到這松樹上來做巢,松葉都快被它們吃光了。為了保護我們的松樹,每年冬天我不得不用長叉把它們的巢毀掉,搞得我疲憊不堪。 你這貪吃的小毛蟲,不是我不客氣,是你太放肆了。如果我不趕走你,你就要喧賓奪主了。我將再也聽不到滿載著針葉的松樹在風中低聲談話了。不過我突然對你產生了興趣,所以,我要和你訂一個合同,我要你把你一生的傳奇故事告訴我,一年、兩年,或者更多年,直到我知道你全部的故事為止。而我呢,在這期間不來打擾你,任憑你來佔據我的松樹。 訂合同的結果是,不久我們就在離門不遠的地方,擁有了三十幾只松毛蟲的巢。天天看著這一堆毛毛蟲在眼前爬來爬去,使我不禁對松毛蟲的故事更有了一種急切瞭解的慾望。這種松毛蟲也叫作“列隊蟲”,因為它們總是一隻跟著一隻,排著隊出去。 下面我開始講它的故事: 第一,先要講到它的卵。在八月份的前半個月,如果我們去觀察松樹的枝端,一定可以看到在暗綠的松葉中,到處點綴著一個個白色的小圓柱。每一個小圓柱,就是一個母親所生的一簇卵。這種小圓柱好像小小的手電筒,大的約有一寸長,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寸寬,裹在一對對松針的根部。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透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 這鱗片軟得像天鵝絨,很細緻地一層一層蓋在筒上,做成一個屋頂,保護著筒裡的卵。沒有一滴露水能透過這層屋頂滲進去。這種柔軟的絨毛是哪裡來的呢?是松毛蟲媽媽一點一點地鋪上去的。它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毛。它用自己的毛給它的卵做了一件溫暖的外套。 如果你用鉗子把鱗片似的絨毛刮掉,那麼你就可以看到蓋在下面的卵了,好像一顆顆白色琺琅質的小珠。每一個圓柱裡大約有三百顆卵,都屬於同一個母親。這可真是一個大家庭啊!它們排列得很好看,好像一顆玉蜀黍的穗。無論是誰,年老的或年幼的,有學問的還是沒文化的,看到松蛾這美麗精巧的“穗”,都會禁不住喊道:“真好看啊!”多麼光榮而偉大母親啊! 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不是那美麗的琺琅質的小珠本身,而是那種有規則的幾何圖形的排列方法。一隻小小的蛾知道這精妙的幾何知識,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嗎?但是我們愈和大自然接觸,便愈會相信大自然裡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安排的。比如,為什麼一種花瓣的曲線有一定的規則?為什麼甲蟲的翅鞘上有著那麼精美的花紋?從龐然大物到微乎其微的小生命,一切都安排得這樣完美,這是不是偶然的呢?似乎不大可能吧?是誰在主宰這個世界呢?我想冥冥之中一定有一位“美”的主宰者在有條不紊地安排著這個繽紛的世界。我只能這樣解釋了。 松蛾的卵在九月裡孵化。在那時候,如果你把那小筒的鱗片稍稍掀起一些,就可以看到裡面有許多黑色的小頭。它們在咬著,推著它們的蓋子,慢慢地爬到小筒上面,它們的身體是淡黃色的,黑色的腦袋有身體的兩倍那麼大。它們爬出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吃支援著自己的巢的那些針葉,把針葉啃完後,它們就落到附近的針葉上。常常可能會有三四個小蟲恰巧落在一起,那麼,它們會自然地排成一個小隊。這便是未來大軍的松毛蟲雛形。如果你去逗它們玩,它們會搖擺起頭部和前半身,高興地和你打招呼。 第二步工作就是在巢的附近做一個帳篷。這帳篷其實是一個用薄綢做成的小球,由幾片葉子支援著。在一天最熱的時候,它們便躲在帳裡休息,到下午涼快的時候才出來覓食。 你看松毛蟲從卵裡孵化出來還不到一個小時,卻已經會做許多工作了:吃針葉、排隊和搭帳篷,彷彿沒出孃胎就已經學會了似的。 二十四小時後,帳篷已經像一個榛仁那麼大。兩星期後,就有一個蘋果那麼大了。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暫時的夏令營。冬天快到的時候,它們就要造一個更大更結實的帳篷。它們邊造邊吃著帳篷範圍以內的針葉。也就是說,它們的帳篷同時解決了它們的吃住問題。這的確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這樣它們就可以不必特意到帳外去覓食。因為它們還很小,如果貿然跑到帳外,是很容易碰到危險的。 當它們把支援帳篷的樹葉都吃完了以後,帳篷就要塌了。於是,像那些擇水草而居的阿拉伯人一樣,全家會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安居樂業。在松樹的高處,它們又築起了一個新的帳篷。它們就這樣輾轉遷徒著,有時候竟能到達松樹的頂端。 也就是這時 候,松毛蟲改變了它們的服裝。它們的背上面上了六個紅色的小圓斑,小圓斑周圍環繞著紅色和緋紅色的剛毛。紅斑的中間又分佈著金色的小斑。而身體兩邊和腹部的毛都是白色的。 到了十一月,它們開始在松樹的高處,木枝的頂端築起冬季帳篷來。它們用絲織的網把附近的松葉都網起來。樹葉和絲合成的建築材料能增加建築物的堅固性。全部完工的時候,這帳篷的大小相當於半加侖的容積,它的形狀像一個蛋。巢的中央是一根乳白色的極粗的絲帶,中間還夾雜著綠色的松葉。頂上有許多圓孔,是巢的門,毛毛蟲們就從這裡爬進爬出。在矗立在帳外的松葉的頂端有一個用絲線結成的網,下面是一個陽臺。松毛蟲常聚集在這兒曬太陽。它們曬太陽的時候,像疊羅漢似的堆成一堆,上面張著的絲線用來減弱太Sunny的強度,使它們不至於被太陽曬得過熱。 松毛蟲的巢裡並不是一個整潔的地方,這裡面滿是雜物的碎屑,毛蟲們蛻下來的皮、以及其它各種垃圾,真的可以稱作是“敗絮其中”。 松毛蟲整夜歇在巢裡,早晨十點左右出來,到陽臺上集合,大家堆在一起,在太陽底下打噸。它們就這樣消磨掉整個白天。它們會時不時地搖擺著頭以表示它們的快樂和舒適。到傍晚六七點鐘光景,這班瞌睡蟲都醒了,各自從門口回到自己家裡。 它們一面走一面嘴上吐著絲。所以無論走到哪裡,它們的巢總是愈變愈大,愈來愈堅固。它們在吐著絲的時候還會把一些松葉摻雜進去加固。每天晚上總有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做這項工作。它們早已忘記夏天了,只知道冬天快要來了,所以每一條松毛蟲都抱著愉快而緊張的心情工作著,它們似乎在說: “松樹在寒風裡搖擺著它那帶霜的枝椏的時候,我們將彼此擁抱著睡在這溫暖的巢裡!多麼幸福啊!讓我們滿懷希望,為將來的幸福努力工作吧!” 不錯,親愛的毛毛蟲們,我們人類也和你們一樣,為了求得未來的平靜和舒適而孜孜不倦地勞動。讓我們懷著希望努力工作吧!你們為你們的冬眠而工作,它能使你們從幼蟲變為蛾;我們為我們最後的安息而工作,它能消滅生命,同時創造出新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努力工作吧!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就是它們的用餐時間了。它們都從巢裡鑽出來,爬到巢下面的針葉上去用餐。它們都穿著紅色的外衣,一堆堆地停在綠色的針葉上,樹枝都被它們壓得微微向下彎了。多麼美妙的一副圖畫啊!這些食客們都靜靜地安詳地咬著松葉,它們那寬大的黑色的額頭在我的燈籠下發著光。它們都要吃到深夜才肯罷休。回到巢裡後還要繼續工作一會兒。當最後一批松毛蟲進巢的時候,大約已是深夜一二點鐘了。 松毛蟲所吃的松葉通常只有三種,如果拿其它的常綠樹的葉子給它們吃,即使那些葉子的香味足以引起食慾,可松毛蟲是寧可餓死也不願嘗一下的。這似乎沒什麼好說的,松毛蟲的胃和人的胃有著相同的特點。 松毛蟲們在松樹上走來走去的時候,隨路吐著絲,織著絲帶,回去的時候就依照絲帶所指引的路線。有時候它們找不到自己的絲帶而找了別的松毛蟲的絲帶,那樣它就會走入一個陌生的巢裡。但是沒有關係,巢裡的主人和這不速之客之間絲毫不會引起爭執。大家似乎都習以為常,平靜得跟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到了睡覺的時候,大家也就像兄弟一般睡在一起了,誰都沒有一點生疏的感覺。不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依舊在限定的時間裡工作,使它們的巢更大、更厚。由於這類意外的事情常有發生,所以有幾個巢總能接納“外來人員”為自己的巢添磚加瓦,它們的巢就顯得比其它的巢大了不少。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它們的信條,每一條毛毛蟲都盡力地吐著絲,使巢增大增厚,不管那是自己的巢還是別人的巢。事實上,正是因為這樣才擴大了總體上的勞動成果。如果每個松毛蟲都只築自己的巢,寧死也不願替別家賣命,結果會怎樣?我敢說,一定會一事無成,誰也造不了又大又厚的巢。因此它們是幾百幾百地一起工作的,每一條小小的松毛蟲,都盡了它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這樣團結一致才造就了一個個屬於大家的堡壘,一個又大又厚又暖和的大棉袋。每條松毛蟲為自己工作的過程也是為其它松毛蟲工作的過程,而其它松毛蟲也相當於都在為它工作。多麼幸福的松毛蟲啊,它們不知道什麼私有財產和一切爭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