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因此,魯迅先生感嘆“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有意思的是,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不同觀點,甚至彼此矛盾:
『1』“認識你自己 。”
意思是,其實你並不真正瞭解自己。
『2』“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乎!”
這是莊子與好友在河邊的爭辯,反駁好友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為水中很快活呢?
『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意思是,旁人往往比自己看得更客觀更清楚。
『4』“心有靈犀一點通。”
意思是,有時人們甚至不用語言交流,彼此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這些都是思想家和世人們的人生體悟和經驗總結,很難下結論說某個觀點完全錯誤,至少都說出了部分真理。
如果我們不想把以上觀點一籮筐扔掉,具體到“人與人之間是否完全相互理解”的問題上,該如何協調它們之間的邏輯,做到彼此統一而不矛盾呢?
我覺得,一個人既無法完全認識自己,也無法完全認識他人,因此,就認識的內容和範圍而言,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不可能是全面的、完全的,只可能是部分的、有限的。
但在具體事情的理解上,人們完全有可能做到完全相互理解,所謂完全,就是彼此認識一致、沒有分歧、沒有偏差,也就是說達成了“共識”。從這個角度講,人們之間的共識是廣闊的、不可限量的。
比如,如果你認同我以上的說法,那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算達成了共識。
相互理解是人的一種需求,無法忽視、無法拋棄。事實上,人們一直在不懈追求相互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社會就曾流行一個響亮的口號“理解萬歲!”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因此,魯迅先生感嘆“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有意思的是,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不同觀點,甚至彼此矛盾:
『1』“認識你自己 。”
意思是,其實你並不真正瞭解自己。
『2』“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乎!”
這是莊子與好友在河邊的爭辯,反駁好友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為水中很快活呢?
『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意思是,旁人往往比自己看得更客觀更清楚。
『4』“心有靈犀一點通。”
意思是,有時人們甚至不用語言交流,彼此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這些都是思想家和世人們的人生體悟和經驗總結,很難下結論說某個觀點完全錯誤,至少都說出了部分真理。
如果我們不想把以上觀點一籮筐扔掉,具體到“人與人之間是否完全相互理解”的問題上,該如何協調它們之間的邏輯,做到彼此統一而不矛盾呢?
我覺得,一個人既無法完全認識自己,也無法完全認識他人,因此,就認識的內容和範圍而言,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不可能是全面的、完全的,只可能是部分的、有限的。
但在具體事情的理解上,人們完全有可能做到完全相互理解,所謂完全,就是彼此認識一致、沒有分歧、沒有偏差,也就是說達成了“共識”。從這個角度講,人們之間的共識是廣闊的、不可限量的。
比如,如果你認同我以上的說法,那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算達成了共識。
相互理解是人的一種需求,無法忽視、無法拋棄。事實上,人們一直在不懈追求相互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社會就曾流行一個響亮的口號“理解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