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鎂噠01

      實際教學中, 常見老師滔滔不絕時,有學生低頭貪玩;老師苦口婆心時,有學生東張西望;老師聲嘶力竭時,有學生有氣無力。我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何況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湛教學藝術的表現等,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於是,我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一、 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目標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呢?老師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1、瞭解學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瞭解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現狀,還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積累、情感與愛好、習慣與性格等等。  2、尊重學生是基礎  要在全班樹立“參與無錯”的氛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時候,有沒有人嘲笑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不精彩,也應該受到鼓勵。因此應樹立孩子們在課堂中無所顧忌、參與無錯、誰參與誰提高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要解放學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據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看看,多說說,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啟用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美麗的秋天》,我是這樣做的,先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仔細地看一看,再在教室裡畫一畫,接著說一說,最後才寫一寫。這樣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生樂於參與,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了生動優美的句子。  3、激勵學生是動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又有老師的外部激勵和自我激勵。外部激勵有上課伊始時的提出目標,學生參與學習後及時的表揚與引導,下課時的點評,一天或一週後的評優等。我班每天評選一名上課積極分子(即上課積極參與的),一週共評選五名,並在下週一,這些積極分子的照片貼到表揚欄中。一週結束後,並對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情況予以總結評比,以此來激勵全體學生課堂中的積極參與。    二、 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往往能興高采烈地參與。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創設的情境千萬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十字真經”——“字詞句段篇作(寫作)聽說讀寫(寫字)”。  1、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教師的語言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學會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楚,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短扼要,用詞確切,那麼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特級教師於琦說:“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規範的書面語言,如果自己的口頭語言生動、活潑、優美,就能給學生以薰陶,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事實上,受語言水平高的教師長期薰陶的學生,其語言能力顯然要強於一般學生。因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正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師的語言做到準確流暢、簡潔清晰、生動形象,就能使學生愛聽、樂聽,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給低年級學生講“聰明”一詞的教學片斷:  她問學生:“你們願意做個聰明的孩子嗎?”學生說:“願意”“那為什麼有的人聰明,有的人不聰明呢?”有的孩子說:“有人生來就聰明。”她說:“不對,一個人除非生理上有毛病,不然都可以變成很聰明的。關鍵是會不會用四件寶。你們想知道是哪四件寶嗎?”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她接著說:“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學生們立刻說:“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紅孩兒。”“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沒等老師說完,學生搶著回答:“腦子”“這四件寶怎麼用呢?”她在黑板上先寫出“耳”字,然後在“耳”字右邊從上到下寫出兩點“口”“心”(用心就是用腦),耳、眼、口、心,合成一個聰字,他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明”字,然後說:“這四件寶不能只用一次,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長日久就聰明瞭。”  2、藉助形象的媒體,激發參與  我們可藉助圖畫、音樂、多媒體動畫等創設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得到發展。六十週年國慶前夕,我教學了《天安門》一課,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看了我自制的課件:美麗的天安門,高大的圓柱,紅紅的宮燈,傾聽了優美而歡快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歌曲,再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後讓孩子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藉助形象的媒體,這節課很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開展有趣的活動,落實訓練  孩子們天生愛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可設計競賽、表演、角色轉換、模擬生活、設定問題情境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踏踏實實地進行語言訓練。在教學《金色的秋天》時,我說“孩子們,我就是樹媽媽,你們是一片片樹葉,你們飛呀,飄哇,紛紛向我告別。孩子們,再見啊,多保重!你們想說什麼?”孩子很喜歡美麗的樹葉這一角色,紛紛說:“樹媽媽,再見!”“樹媽媽,我們會想您的!”“樹媽媽,冬天裡,你要堅強點。”再回過頭來讀書上的句子,一年級的孩子竟也讀出了幾分依依不捨。  總之,在突顯了語文學科特點、遵循了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藝術的語言、形象的媒體、有趣的活動,會讓我們的教學既有定力,又有活力,會讓學生樂於參與,樂於學習,並學有所得。    三、 運用課堂教學策略,組織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組織教學方法很多,我主要從因材施教,教學節奏,教學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闡明。  1、體現因材施教,尊重學生  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一是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二是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根據成績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既A、B、C三個組。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練習內容也要注意分層,同時對後進生做到優先:優先輔導、優先批改。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後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課標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儘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正如陶行知所說,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2、理清教學結構,適應學生  就一般意義上講,有這樣的一種模式;開課稍快:精彩、少套話、廢話;切入正題:放慢但語調可高昂些;展開講解:要快,形成“小高潮”,烘托起愉悅的氣氛,轉入下一個問題:稍慢;結束:稍快,乾脆利落,嘎然而止,或為下一節課鋪墊,或練習,做作業。必須處理好匯入、展開、高潮、結尾四環節,注意首尾照應自然,高潮設定及時,過渡銜接得當,以體現教學節奏的和諧美,曲線美和整體美。這種課堂宏觀節奏,同學們的心理和生理運動曲線恰好成反向趨勢,能解決學生的“疲勞區”的問題。  3、把握教學節奏,吸引學生  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裡快節奏地講解授課知識時,學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一半學生明白、完成就儘快變化,反應遲緩的學生,我們不能減慢速度來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昊天錘魂技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