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67569861782

    合理的燃燒過程必須有4個重要要素:1. 空氣含量正確;2. 燃油含量正確;3. 在密封容器中混合;4)混合氣必須在合適的時刻受到足夠量的熱衝擊以發生燃燒。而這裡所說的“正確”,其實指的就是空燃比。

    我們知道燃燒速度越快,燃燒壓力也就會越高,從而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就越大。研究發現燃燒速度最大時的空燃比在12~13左右,此時產生的轉矩最大,發動機的功力效能最好。

    這個標誌性的比例我們將它稱為功率空燃比。而當空燃比為15~16時,由於混合氣較稀,雖然燃燒速率較慢,但利於燃油完全燃燒,並可降低發動機油耗,此時發動機經濟性最好,同理我們又稱它為經濟空燃比。

    雖然我們知道經濟空燃比的大致範圍,但想控制它並不簡單,由於燃油對汽缸的冷卻效果不佳,高於這個比例後,我們就需要對發動機進行一系列的調控,也因此引出了稀薄燃燒發動機的出現。

    1996年日本三菱汽在當時的4G93 1.8L發動機改進型上率先引入了現代電控缸內燃油噴射系統,後又經多次改良陸續推出了6G74及4G15等一系列缸內直噴機型,此後這項技術開始嶄露頭角。

    稀薄燃燒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燃燒效率高,經濟、環保,因為在稀薄燃燒的條件下,由於混合氣點火比理論空燃比條件下困難,暴燃也就更不容易發生,因此可以採用較高的壓縮比設計提高熱能轉換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過量的空氣裡充分燃燒,所以在這些條件的支援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通常這類發動機大的空燃比可以達到25以上,甚至高達65。

    比較典型的此類發動機為三菱缸內噴注汽油機(GDI),空燃比可達40;本田的i-VTEC I型直噴汽油發動機,其空燃比可達65。而放在近幾年,稀薄燃燒已經成為熱點詞之一了,比如此前馬自達的SPCCI技術,就是屬於稀薄燃燒技術,而這項技術必定會成為未來汽油機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有研究稱,汽車在怠速時,由於轉速低活塞對混合氣吸入不足,空燃比較低。這種情況下燃油和空氣發生氧化反應後會有剩餘,燃油還會繼續同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進一步發生反應產生一氧化碳,而這就是“怠速一氧化碳中毒”的產生機理。通常來說當空燃比小於16時,隨著空燃比的降低,CO的濃度會急劇增加。

    從上圖我們也能看到其實不僅是一氧化碳(CO),它還會直接影響碳氫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 )的生成。碳氫化合物的排放趨勢和一氧化碳相當,只是速率不會特別大的改變。但是氮氧化物則屬於另類,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好當空燃比為15.5左右時燃燒效率最高,氮氧化物生成量達到最大,混合氣空燃比高於或低於此值,它的生成量都會減小。

    發動機空燃比調控真的挺不容易,比如我們希望發動機達到完全燃燒,但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就會很高,相反的,發動機不完全燃燒時,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生成量就會增多。

    更讓人難辦的是,汽車在實際行駛中發動機經常會處於非穩態的過渡工況,如冷啟動、加減速等工況。通常來說,冷啟動時為保證冷啟動順利,要減小空燃比;暖機階段則要求高空燃比,直到發動機達到正常溫度,以正常混合氣穩定運轉;加減速時,加減速瞬間要適當降低空燃比,以獲得良好的加減速過渡性。總之就是,不同工況下我們需要調控出不同的空燃比,以獲得最佳的發動機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對馮道的評價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