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882-954),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國中部河北交河東北)人。後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時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到契丹任太傅。後漢(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時任太師。後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時任太師、中書令。曾著《長樂老自敘》。馮道死時七十三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時人皆共稱歎”。宋初的名臣範質對馮道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鑑》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於範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馮氏的苦衷,不像歐陽修只要說現成話那麼方便。其實,歐陽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為皇,當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與宰相韓琦贊成,天章閣侍制司馬光、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反對,結果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都被貶黜,而贊同歐陽修意見的蔣之奇被他推薦為御史,被眾人目為奸邪。歐陽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風不正派。蔣之奇為了擺脫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對歐陽修進行查辦。歐陽修閉門接受審查,因得到故宮臣孫思恭的辨釋,蔣之奇等被黜逐,歐陽修也力求辭職,降任亳州知州。這一事件說明歐陽修並不那麼光明正大,也不見得有李氏那樣的廉恥之心。引經據典迎合皇帝的心願,貶斥持反對意見的人,早已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圍。蔣之奇的行為說明此人完全是一個無恥小人,但因為贊同自己的意見,就加以引薦提拔,顯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當。受人汙衊後並沒有像他要求別人那樣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實實接受審查,以降職為臺階,看來事到臨頭就不像議論別人那麼輕而易舉了。《宋史·歐陽修傳》說他“數被汗釁”,但他的反應至多隻是要求退職,說明他從來就沒有李氏斷臂的勇氣。有人喝著參湯作發揚艱苦樸素光榮傳統的報告,帶著浩蕩的豪華車隊去訪貧問苦,兒子拿了綠卡後再提議限制出國,挪用公款後卻要公教人員體諒國家的困難;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責中國的知識分子沒有獨立人格,入了外籍後來教導我們應如何愛國;大概都深得歐陽文忠公的真傳,繼承了假道學的傳統。
馮道(882-954),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國中部河北交河東北)人。後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時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到契丹任太傅。後漢(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時任太師。後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時任太師、中書令。曾著《長樂老自敘》。馮道死時七十三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時人皆共稱歎”。宋初的名臣範質對馮道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鑑》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於範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馮氏的苦衷,不像歐陽修只要說現成話那麼方便。其實,歐陽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為皇,當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與宰相韓琦贊成,天章閣侍制司馬光、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反對,結果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都被貶黜,而贊同歐陽修意見的蔣之奇被他推薦為御史,被眾人目為奸邪。歐陽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風不正派。蔣之奇為了擺脫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對歐陽修進行查辦。歐陽修閉門接受審查,因得到故宮臣孫思恭的辨釋,蔣之奇等被黜逐,歐陽修也力求辭職,降任亳州知州。這一事件說明歐陽修並不那麼光明正大,也不見得有李氏那樣的廉恥之心。引經據典迎合皇帝的心願,貶斥持反對意見的人,早已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圍。蔣之奇的行為說明此人完全是一個無恥小人,但因為贊同自己的意見,就加以引薦提拔,顯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當。受人汙衊後並沒有像他要求別人那樣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實實接受審查,以降職為臺階,看來事到臨頭就不像議論別人那麼輕而易舉了。《宋史·歐陽修傳》說他“數被汗釁”,但他的反應至多隻是要求退職,說明他從來就沒有李氏斷臂的勇氣。有人喝著參湯作發揚艱苦樸素光榮傳統的報告,帶著浩蕩的豪華車隊去訪貧問苦,兒子拿了綠卡後再提議限制出國,挪用公款後卻要公教人員體諒國家的困難;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責中國的知識分子沒有獨立人格,入了外籍後來教導我們應如何愛國;大概都深得歐陽文忠公的真傳,繼承了假道學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