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07521561936

      1、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就其源流而言,最早見於“詩言志,歌永言”等類觀念之中,詩是最早形成的文學形式,故早期的文學理論出現在詩論中是很自然的。隨著文化的進步,漢文字的逐漸形成並被廣泛使用,出現了“文”和“文章”的概念,雖然這是對各種文字表現的作品的泛稱,但其中也包含有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的內容,那就是要求文章內容的充實與文字的華美,“文質彬彬”的概念,已被引入文學批評之中。但當時的文學觀念還是一種泛文學觀,還沒有接近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文學”的有明確規定性的概念。在先秦兩漢時代,由於多種文體已經形成,詩歌和散文、文和史的派別,已日趨明顯,所以,具有藝術性的美文和哲學、歷史一類文章的差別,亦已逐漸被人們認識,這才出現了魯迅先生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的“自覺”。

      2、凡是屬於文學的作品,總是具有其最基本的特徵: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鮮明地抒發思想感情,優美的語言文字表達。而作家的主體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表現是其最主要的特點。這些觀念當然是我們現在的認識,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亦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論表述。無疑,它們都屬於古代文學理論的範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等等,看作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代表性著作。關於《文賦》,我把它看作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較完整的文學理論提綱,我在《關於〈文賦〉的幾個問題》[1]中曾說:

      /k《文賦》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前的一篇唯一的較完整的文學創作專論。……《文賦》中的若干理論,反映了中國文學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第一,魏晉時期,人們對文學的認識已有了新的發展,文學已經開始和經史學術著作區別開來,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物件,已逐步從廣義的文學(包括一切書面著作)縮小到接近於我們今天說的“文學”的範疇。……第二,就內容而言,《文賦》特別強調“緣情”、“體物”,這和兩漢以前的文人片面強調言志見道是不同的。文學作品不是學術論著,它更多的富有感情色彩和具體形象的特徵;“緣情”和“體物”應該說是當時人們對文學特徵認識的重要標誌。第三,由於對文學的藝術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對文學的藝術性以及形式技巧方面,也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加以研究。^/

      至於《文心雕龍》中所闡述的理論觀念, 則更趨明確並更為理論化和系統化了。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梁昭明太子蕭統主編的《文選》及《文選序》,這部選集所選作品,已明確地把經、史、子各類著作排除在外,所選的作品,基本上是中國古代屬於文學範疇的作品,這是當時文學觀念轉變的最明顯的標誌。尤其難得的是,《文選序》中十分明確地表明瞭他們的文學觀念:老、莊之作,管、孟之流,都是“以立意為宗,不以解文為本”,故不選;至於那些“事異篇章”、“方之篇翰,亦已不同”的辯駁性文章和記事系年性的史書,都一律不選。所選的作品,應符合“綜緝辭采”、“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特別是“沉思”和“翰藻”這兩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對美文學的高度概括,是對文學的藝術特色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們把西方的文學理論概念作為參照系去審視,那麼,可以看出它們之間也有相通之處,但“沉思”“翰藻”之論,畢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自己的理論,而不是外來的理論模式的演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瑪瑙手鍊有什麼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