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之祣視點】國外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國內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旅遊”一詞出現之前,人類旅遊實踐早已有之。國外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Phoenician)。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旅行活動的興起。最典型的代表是夏朝的大禹、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西漢的張騫、唐時的玄奘、明朝的鄭和及徐霞客。國外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眾所周知,旅遊的英語表達是tourism,旅遊者英語表達為tourist。詞根tour來源於拉丁語“tornare”和希臘語“tornos”,其含義是“圍繞一箇中心點或軸的運動,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字尾-ism表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ism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而完成這個行程的人即稱為旅遊者(tourist)。
在中國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三國至隋朝時期南方的六個朝代)。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的《悲哉行》就有“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詩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遊覽、遊樂為主的旅行,以此區別於其他種種功利性的旅行。中國“旅遊”一詞的首次出現,距今已有1506—1578年的時間了。
早在殷周之際,已經旅行類別,殷人和周人習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祣”古代祭祀山川或上帝,通“旅”,特指祭山川之行。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徵”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由於“旅”字的使用和普及,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遊”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遊之”(《詩經·邶風·穀風》)。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遊哉”(《史記.孔子世家》)的旅行活動,如遊獵、遊覽、遊學等,概稱為“遊”。東周人早就把旅遊與商旅、聘旅級行役(禮節性外交和長途公差)等功利性旅遊區別開來,標誌著中國古代旅遊從此進入了自覺認識階段。
旅遊實踐的先驅是商人。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Phoenician),腓尼基人旅行活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他們曾經建立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國家。腓尼基(Phoenicians)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東岸地區一系列小城邦的總稱。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為迦南人,是西部閃米特人的西北分支。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相當於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
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旅行活動的興起。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就是大禹,他為疏浚九江十八河,遍覽大好河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遊列國。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唐代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不僅周遊全國,且作了遊記。
【新發現之祣視點】國外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國內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旅遊”一詞出現之前,人類旅遊實踐早已有之。國外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Phoenician)。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旅行活動的興起。最典型的代表是夏朝的大禹、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西漢的張騫、唐時的玄奘、明朝的鄭和及徐霞客。國外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眾所周知,旅遊的英語表達是tourism,旅遊者英語表達為tourist。詞根tour來源於拉丁語“tornare”和希臘語“tornos”,其含義是“圍繞一箇中心點或軸的運動,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字尾-ism表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ism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而完成這個行程的人即稱為旅遊者(tourist)。
國內旅遊一詞的出現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在中國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三國至隋朝時期南方的六個朝代)。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的《悲哉行》就有“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詩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遊覽、遊樂為主的旅行,以此區別於其他種種功利性的旅行。中國“旅遊”一詞的首次出現,距今已有1506—1578年的時間了。
早在殷周之際,已經旅行類別,殷人和周人習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祣”古代祭祀山川或上帝,通“旅”,特指祭山川之行。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徵”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由於“旅”字的使用和普及,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遊”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遊之”(《詩經·邶風·穀風》)。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遊哉”(《史記.孔子世家》)的旅行活動,如遊獵、遊覽、遊學等,概稱為“遊”。東周人早就把旅遊與商旅、聘旅級行役(禮節性外交和長途公差)等功利性旅遊區別開來,標誌著中國古代旅遊從此進入了自覺認識階段。
“旅遊”一詞出現之前,人類旅遊實踐早已有之旅遊實踐的先驅是商人。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Phoenician),腓尼基人旅行活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他們曾經建立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國家。腓尼基(Phoenicians)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東岸地區一系列小城邦的總稱。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為迦南人,是西部閃米特人的西北分支。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相當於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
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旅行活動的興起。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就是大禹,他為疏浚九江十八河,遍覽大好河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遊列國。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唐代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不僅周遊全國,且作了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