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8425833711

    在吃麵食較多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北方,人們大多聽說過“原湯化原食”。

    現在真有“有心人”要較真,也真有“專家”為這種“人民智慧的結晶”提供了“科學解釋”。

    其提供的“科學解釋”大致可總結為三條:

    ●一是麵湯中有糊精等“助消化”的成分,

    ●二是面中起到“消化作用”的酶溶解到了麵湯中,

    ●三是面中的B族維生素溶解到了麵湯中。

    於是,這麵湯就有了良好的“助消化”功能。

    這樣的解釋充滿科學術語,也瀰漫著“科學”的氣息,於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不過,即使退一萬步,“接受”這樣的“科學道理”,它還是沒有解釋“原湯化原食”。在民間傳說中,“原湯”是指煮那碗麵條的湯。在故事發生的時代,麵湯放了那麼長時間,不知道有沒有變餿。而店家一定要留著,大概是因為另一鍋湯是不能“化”那碗麵的。現在根據“專家”的解釋,不管煮哪鍋面,溶解到湯裡的都是這些糊精、消化酶之類的東西,沒道理非要用可能變餿的那一碗“原湯”。如果這樣的話,也就無所謂“原湯”了,只要是“麵湯”就都可以。

    其實,“專家”的那個解釋本身也站不住腳。

    首先說糊精。糊精是麵粉中的澱粉被部分水解後,從大分子變成的較小分子。在食品工業上,確實用澱粉來生產糊精。不過糊精的生產一般需要澱粉酶的參與。如果單純用高溫來生產糊精的話,需要在乾燥的環境和很高的溫度下進行,比如烘烤。因此,即使煮麵條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糊精,產生的量也非常少。更重要的是,糊精只是澱粉分子變小後的產物,雖然它本身較易被消化,但是並沒有消化別的澱粉的能力——哪怕是敲敲邊鼓幫幫忙的能力。

    再說消化酶。要解決“原食”消化不良的問題,所需要的消化酶應該是澱粉酶。澱粉酶的作用是把大分子的澱粉切成小段,直至切成單糖分子,從而讓其可被人體吸收。然而,麵粉中並不含這樣的酶。麵條要被吃到口中才會開始消化,因為口腔中含有唾液澱粉酶。

    一般而言,高溫會讓酶失去活性。在煮麵條的開水中,即使有消化酶,也不大可能還具有活性。雖然在工業上,有一些透過細菌生產出的澱粉酶可以經受住開水的考驗,但這樣的酶大概沒有機會存在於麵粉中。再次退一萬步說,如果真有這樣的酶存在於麵粉中,那麼這些酶根本不用等到被人吃下,它們在鍋裡就可以“動手”了。當然,這些酶也不會老老實實只跟溶解到水中的澱粉過不去——麵條中還有那麼多澱粉呢,於是鍋裡的麵條或餃子都將變成一鍋糨糊。

    至於麵粉中的B族維生素,它們的確是水溶性的。在煮麵條的過程中,也確實可能會有一些B族維生素溶解到水中。只是這些維生素的生理作用並不包括幫助消化。雖然有人可以說,維生素的缺乏會引起其他生理功能異常,從而影響消化。然而,這麼說就像是中暑了卻怪碳排放太多導致全球變暖一樣荒唐。而且,考慮到一碗麵湯也只是整鍋麵湯的一部分,那麼溶解到水中的那些維生素又能有多少呢?

    因此,“原湯”不能化“原食”。真要較真的話,“專家”提供的“原湯化原食”的“科學道理”實在是牽強附會。當然,麵湯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與白開水相比,其中確實多了一些澱粉甚至維生素。吃完麵條和餃子後喝點麵湯,多少也算是節約糧食的表現。如果真的喜歡喝,“喜歡”就是最好的理由。非要用科學術語來堆砌出一個“科學解釋”,則反而會弄巧成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