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式”繼承並改良了DH.91“信天翁”的木製結構與工藝,例如機翼採用樺木膠合板蒙皮而不是雲杉木蒙皮。因木材的抗扭抗剪效能不好,所以德哈維蘭公司在設計“蚊式”時始終遵循一個原則——木材僅被用於承受平面應力,在“蚊式”的起落架、發動機、控制翼面安裝點、翼身結合點等要受到立體應力的地方全採用金屬鍛件或鑄件,整機全部金屬鍛件和鑄件的總重量只有130千克。儘管“蚊式”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經歷改進,但基本結構始終不變。“蚊式”的橢圓形截面機身與“信天翁”一樣是硬殼結構,內部除隔框外沒有任何其他加強結構,如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的縱梁和桁條等。“蚊式”的機身採用高強度層壓膠合板製造,板材厚約11毫米,內外層是約2毫米厚的加拿大樺木,中間是厄瓜多輕木夾芯(也稱巴沙爾木)。機身被分成左右兩半單獨製造,先把加強木板和木條嵌入紅木或混凝土陽模上的正確位置,再塗上酪素膠貼上裁剪好的層壓膠合板,最後用皮帶固定等待膠水固化後機身硬殼就可以整體從模具上取出了,然後再粘上機身隔框。“蚊式”的機身從頭向尾逐漸收細,內部被雲杉木夾芯膠合板隔框分為7個隔艙,第7號隔框承載平尾和垂尾。機身與隔框膠合處的一圈蒙皮採用雲杉木夾芯膠合板加強,艙門四周和翼根等需要加強的地方也使用了雲杉木夾芯膠合板。“蚊式”的機身由這薄薄的層壓膠合板形成,內外層是加拿大樺木,中間是厄瓜多輕木夾芯。像做模型那樣把機身分成左右兩半也方便了裝置的安裝,許多關鍵系統在機身膠合前就能先行安裝,無需像傳統飛機那樣在總裝時由工人爬進鑽出安裝,加快了裝配進度。安裝完裝置後的兩半機身就可以對接合攏了,機身的對接處採用雲杉木層壓板製造,對接面呈V形咬合。先把機身用螺栓固定一起膠合,最後在對接處內外表面粘上膠合板強化蒙皮。在早期試製時由於製造公差問題合攏機身是個苦差事,後來隨著工藝的完善,這個問題也隨之消失了。完成膠合的機身會被敷上一層馬大普蘭蒙布(一種細平紋棉布),然後在重心位置鋸出安裝機翼的大開口,並在開口的四角裝上機翼金屬安裝點,機身上的開口和艙門也在此時鋸出。如果要修改機身的話也很容易,唯一需要的工具就是鋸子。“蚊式”的並列雙座座艙佈置在前翼梁前方,飛行員居左,導航員/投彈手或偵察型上的觀察員坐在右側並稍稍靠後的座位上。偵察型和轟炸型的乘員可以匍匐爬進透明機鼻中,前下方有橢圓形的投彈瞄準視窗,兩側還各有一個矩形舷窗。“蚊式”花房式淚滴形座艙蓋的前方視野極佳,但兩側視野被髮動機艙遮擋而且幾乎沒有後方視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後期偵察型在觀察員座椅頂部增加了一個氣泡觀察窗。“蚊式”戰鬥機用單片平板防彈玻璃風擋取代了轟炸型和偵察型的兩片式楔形風擋,阻力稍高但改善了瞄準精度。“蚊式”偵察機和轟炸機座艙蓋兩側有氣泡式舷窗以提供向下視野。“蚊式”的中單翼採用了經空氣動力學家皮爾西改良的皇家空軍34翼型,前緣平直,後緣前掠形成明顯的梯形平面外形。機翼整體制造成形,前後翼梁中空盒形結構,由上下層壓雲杉木樑和兩側膠合板腹板構成。層壓木樑使用雲杉木在高溫高壓下疊壓制造,避免特意尋找高大雲杉樹的問題。前後翼梁間是雲杉木和膠合板製造的抗壓翼肋,每側機翼的8號翼肋經過加強以支援外掛物掛架。構成機翼前緣的保形肋和D形蒙皮構件直接固定在前翼樑上。翼肋上下沿翼展方向鋪設有云杉木桁條用於支撐樺木雙層膠合板蒙皮,外翼段蒙皮增加覆蓋一層馬大普蘭蒙布並塗上銀漆。內翼段前緣的弦長增加了56釐米以容納散熱器,散熱器的調節風門設定機翼下表面前翼梁之前,這種內建式散熱器佈局的阻力較小。液壓控制的襟翼也採用膠合板製造,副翼則是全金屬鋁合金結構。“蚊式”的平尾和垂尾也是全木質結構,但升降舵是全金屬結構,方向舵是鋁合金骨架蒙布結構,兩者都帶有配重翼尖。所有操控翼面後緣都有一片金屬配平片。W4050原型機的前緣縫翼在生產型上被取消,原型機和早期生產型具有較短的發動機艙和單片式襟翼,但因為抖振問題而加長了發動機艙,於是襟翼被髮動機艙分成了內外側兩部分。膠水和木頭不但使“蚊式”重量輕、外形優雅、還減少了戰略物資的消耗,降低了製造難度和工時。“蚊式”的模組化設計也有利於分散式製造,這意味著傢俱和鋼琴廠也能製造木製元件,然後送到總裝廠統一裝配,這種製造模式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但木頭飛機也不是沒有缺點,1944年11月部署在遠東的“蚊式”接連墜機,這些事故大多是因為機翼上表面蒙皮在飛行中從翼樑上脫落引起的,人們認為是酪素膠在東南亞高溫潮溼環境下脫膠了。傑佛裡·德哈維蘭的弟弟赫利沃德·德哈維蘭少校立即帶隊趕赴印度展開調查,1944年12月初少校發表調查報告,聲稱“事故並不是因為脫膠導致的,而是機體在潮溼的季風季節中產生了收縮……”。但皇家空軍在後續調查中發現真正的原因還是膠水導致的製造缺陷,飛機生產部在迪福德的一個調查組證實了這一觀點,他們發現德哈維蘭公司哈特菲爾德和利夫斯登格林工廠製造的6種型號的“蚊式”都存在類似缺陷,而這些飛機都未曾在高溫潮溼環境中使用或者被白蟻侵蝕過,當時的報告寫道:“膠合標準距理想相去甚遠……”。“蚊式”因“失去控制”導致的事故比例是其他飛機的3倍,空軍部因德哈維蘭少校在印度搶先發表的氣候論才沒有失去對“蚊式”的全部信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哈維蘭公司在所有“蚊式”的機翼上表面都沿翼梁敷設了整張膠合板封住蒙皮接縫,在防止水汽侵蝕的同時進行加強。最後德哈維蘭公司在改用“隕石”脲醛樹脂合成膠水後宣佈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蚊式”的彈艙佈置在機翼下方的機身內,彈艙門採用輕木夾芯膠合板製造,一些轟炸型的彈艙門凸起以容納重1800千克的“餅乾”炸彈。“蚊式”的航程和續航力表現都不錯,總內油452英制加侖(2050升),有4個內翼段油箱,4個外翼段油箱,以及2個機身中央油箱,其中內翼段油箱和機身中央油箱被列為主油箱。機翼油箱都佈置在機翼前後翼梁間,兩個一組安裝在左右機翼,每組內翼段機翼油箱容積143加侖,每組外翼段油箱容量58加侖。機身中央油箱安裝在座艙後的2號3號隔框間,總容積50加侖,FB.VI的機身油箱增加到63加侖(290升)。此外“蚊式”的機翼下方可掛載兩個50加侖或100加侖可拋副油箱,使總載油量增加到615或715加侖(2800或3250升)。“蚊式”轟炸型掛載一枚“餅乾”炸彈時只能在翼下掛載兩個50加侖副油箱,彈艙掛載4枚227千克炸彈時翼下可掛兩個100加侖副油箱。某些型號的“蚊式”還可以在彈艙可掛載遠端油箱以增加作戰半徑。偵察型為了減少執行高空任務時燃油的蒸發,安裝了中央和內翼段增壓油箱,氣泵可隨著高度的上升加大油箱的空氣壓力,飛行員也可以透過操作座椅後方的增壓/放氣旋鈕來調節油箱增壓值。“蚊式”的低阻發動機艙也是木製的,內部安裝堅固的發動機焊接鋼管支架和主起落架金屬安裝點。兩臺“灰背隼”發動機各驅動一副三葉變距螺旋槳,多數“蚊式”採用同向旋轉的螺旋槳,這樣就可以採用相同的變速箱以簡化後勤,同向螺旋槳也沒對操控性產生多大影響。發動機散熱器上水箱安裝在發動機艙前部,發動機艙的滑油箱容積15加侖(68升),其中2.5加侖(11升)是空氣,滑油箱不帶單獨的冷卻控制系統,透過滑油散熱器散熱。“蚊式”的散熱器安裝在內翼段前緣,每組散熱器分為三部分,最外側是滑油散熱器,中間是發動機散熱器,內側是座艙加熱器的熱交換器。散熱器透過調節電動氣動風門的開合角度來控制流經散熱器的空氣流量。在“蚊式”的服役初期,集氣式排氣管在發動機運轉一會後就過熱,導致消焰罩變形,這種排氣管還降低了發動機的效能。PR.VIII、B.IX開始改用了多管式噴射排氣管,結果速度增加了6~21公里/時。“蚊式”的散熱器風門、機械增壓、照相槍、彈艙門、炸彈/火箭掛架等所有需要乘員控制的開關都由一個24伏電池供電。無線電裝置包括甚高頻(VHF)和高頻(HF)電臺、Gee導航儀、敵我識別裝置等都使用交流電。“蚊式”的右側發動機艙(2號發動機)內安裝一臺24伏直流發動機,左側發動機艙安裝一臺交流發電機。發電機還向安裝在座艙右側的滅火控制器供電,該裝置在迫降時可自動啟動,如果發動機在飛行中起火,滅火控制器也會閃起警告燈。“蚊式”後期型為了在迫降時節約滅火劑和清理發動機的時間,滅火控制器改為半自動觸發。“蚊式”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液壓收放的主起落架向後收入發動機艙後部,鄧祿普-馬斯特蘭製造的抗擺尾輪是半收放的,沒有艙門。主起落架機輪配備了雙氣動剎車,輪胎是鄧祿普製造的,左右起落架單元可互換。主起落架的兩根減震支柱內部填充橡膠塊,便宜可靠就是有點僵硬。
“蚊式”繼承並改良了DH.91“信天翁”的木製結構與工藝,例如機翼採用樺木膠合板蒙皮而不是雲杉木蒙皮。因木材的抗扭抗剪效能不好,所以德哈維蘭公司在設計“蚊式”時始終遵循一個原則——木材僅被用於承受平面應力,在“蚊式”的起落架、發動機、控制翼面安裝點、翼身結合點等要受到立體應力的地方全採用金屬鍛件或鑄件,整機全部金屬鍛件和鑄件的總重量只有130千克。儘管“蚊式”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經歷改進,但基本結構始終不變。“蚊式”的橢圓形截面機身與“信天翁”一樣是硬殼結構,內部除隔框外沒有任何其他加強結構,如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的縱梁和桁條等。“蚊式”的機身採用高強度層壓膠合板製造,板材厚約11毫米,內外層是約2毫米厚的加拿大樺木,中間是厄瓜多輕木夾芯(也稱巴沙爾木)。機身被分成左右兩半單獨製造,先把加強木板和木條嵌入紅木或混凝土陽模上的正確位置,再塗上酪素膠貼上裁剪好的層壓膠合板,最後用皮帶固定等待膠水固化後機身硬殼就可以整體從模具上取出了,然後再粘上機身隔框。“蚊式”的機身從頭向尾逐漸收細,內部被雲杉木夾芯膠合板隔框分為7個隔艙,第7號隔框承載平尾和垂尾。機身與隔框膠合處的一圈蒙皮採用雲杉木夾芯膠合板加強,艙門四周和翼根等需要加強的地方也使用了雲杉木夾芯膠合板。“蚊式”的機身由這薄薄的層壓膠合板形成,內外層是加拿大樺木,中間是厄瓜多輕木夾芯。像做模型那樣把機身分成左右兩半也方便了裝置的安裝,許多關鍵系統在機身膠合前就能先行安裝,無需像傳統飛機那樣在總裝時由工人爬進鑽出安裝,加快了裝配進度。安裝完裝置後的兩半機身就可以對接合攏了,機身的對接處採用雲杉木層壓板製造,對接面呈V形咬合。先把機身用螺栓固定一起膠合,最後在對接處內外表面粘上膠合板強化蒙皮。在早期試製時由於製造公差問題合攏機身是個苦差事,後來隨著工藝的完善,這個問題也隨之消失了。完成膠合的機身會被敷上一層馬大普蘭蒙布(一種細平紋棉布),然後在重心位置鋸出安裝機翼的大開口,並在開口的四角裝上機翼金屬安裝點,機身上的開口和艙門也在此時鋸出。如果要修改機身的話也很容易,唯一需要的工具就是鋸子。“蚊式”的並列雙座座艙佈置在前翼梁前方,飛行員居左,導航員/投彈手或偵察型上的觀察員坐在右側並稍稍靠後的座位上。偵察型和轟炸型的乘員可以匍匐爬進透明機鼻中,前下方有橢圓形的投彈瞄準視窗,兩側還各有一個矩形舷窗。“蚊式”花房式淚滴形座艙蓋的前方視野極佳,但兩側視野被髮動機艙遮擋而且幾乎沒有後方視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後期偵察型在觀察員座椅頂部增加了一個氣泡觀察窗。“蚊式”戰鬥機用單片平板防彈玻璃風擋取代了轟炸型和偵察型的兩片式楔形風擋,阻力稍高但改善了瞄準精度。“蚊式”偵察機和轟炸機座艙蓋兩側有氣泡式舷窗以提供向下視野。“蚊式”的中單翼採用了經空氣動力學家皮爾西改良的皇家空軍34翼型,前緣平直,後緣前掠形成明顯的梯形平面外形。機翼整體制造成形,前後翼梁中空盒形結構,由上下層壓雲杉木樑和兩側膠合板腹板構成。層壓木樑使用雲杉木在高溫高壓下疊壓制造,避免特意尋找高大雲杉樹的問題。前後翼梁間是雲杉木和膠合板製造的抗壓翼肋,每側機翼的8號翼肋經過加強以支援外掛物掛架。構成機翼前緣的保形肋和D形蒙皮構件直接固定在前翼樑上。翼肋上下沿翼展方向鋪設有云杉木桁條用於支撐樺木雙層膠合板蒙皮,外翼段蒙皮增加覆蓋一層馬大普蘭蒙布並塗上銀漆。內翼段前緣的弦長增加了56釐米以容納散熱器,散熱器的調節風門設定機翼下表面前翼梁之前,這種內建式散熱器佈局的阻力較小。液壓控制的襟翼也採用膠合板製造,副翼則是全金屬鋁合金結構。“蚊式”的平尾和垂尾也是全木質結構,但升降舵是全金屬結構,方向舵是鋁合金骨架蒙布結構,兩者都帶有配重翼尖。所有操控翼面後緣都有一片金屬配平片。W4050原型機的前緣縫翼在生產型上被取消,原型機和早期生產型具有較短的發動機艙和單片式襟翼,但因為抖振問題而加長了發動機艙,於是襟翼被髮動機艙分成了內外側兩部分。膠水和木頭不但使“蚊式”重量輕、外形優雅、還減少了戰略物資的消耗,降低了製造難度和工時。“蚊式”的模組化設計也有利於分散式製造,這意味著傢俱和鋼琴廠也能製造木製元件,然後送到總裝廠統一裝配,這種製造模式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但木頭飛機也不是沒有缺點,1944年11月部署在遠東的“蚊式”接連墜機,這些事故大多是因為機翼上表面蒙皮在飛行中從翼樑上脫落引起的,人們認為是酪素膠在東南亞高溫潮溼環境下脫膠了。傑佛裡·德哈維蘭的弟弟赫利沃德·德哈維蘭少校立即帶隊趕赴印度展開調查,1944年12月初少校發表調查報告,聲稱“事故並不是因為脫膠導致的,而是機體在潮溼的季風季節中產生了收縮……”。但皇家空軍在後續調查中發現真正的原因還是膠水導致的製造缺陷,飛機生產部在迪福德的一個調查組證實了這一觀點,他們發現德哈維蘭公司哈特菲爾德和利夫斯登格林工廠製造的6種型號的“蚊式”都存在類似缺陷,而這些飛機都未曾在高溫潮溼環境中使用或者被白蟻侵蝕過,當時的報告寫道:“膠合標準距理想相去甚遠……”。“蚊式”因“失去控制”導致的事故比例是其他飛機的3倍,空軍部因德哈維蘭少校在印度搶先發表的氣候論才沒有失去對“蚊式”的全部信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哈維蘭公司在所有“蚊式”的機翼上表面都沿翼梁敷設了整張膠合板封住蒙皮接縫,在防止水汽侵蝕的同時進行加強。最後德哈維蘭公司在改用“隕石”脲醛樹脂合成膠水後宣佈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蚊式”的彈艙佈置在機翼下方的機身內,彈艙門採用輕木夾芯膠合板製造,一些轟炸型的彈艙門凸起以容納重1800千克的“餅乾”炸彈。“蚊式”的航程和續航力表現都不錯,總內油452英制加侖(2050升),有4個內翼段油箱,4個外翼段油箱,以及2個機身中央油箱,其中內翼段油箱和機身中央油箱被列為主油箱。機翼油箱都佈置在機翼前後翼梁間,兩個一組安裝在左右機翼,每組內翼段機翼油箱容積143加侖,每組外翼段油箱容量58加侖。機身中央油箱安裝在座艙後的2號3號隔框間,總容積50加侖,FB.VI的機身油箱增加到63加侖(290升)。此外“蚊式”的機翼下方可掛載兩個50加侖或100加侖可拋副油箱,使總載油量增加到615或715加侖(2800或3250升)。“蚊式”轟炸型掛載一枚“餅乾”炸彈時只能在翼下掛載兩個50加侖副油箱,彈艙掛載4枚227千克炸彈時翼下可掛兩個100加侖副油箱。某些型號的“蚊式”還可以在彈艙可掛載遠端油箱以增加作戰半徑。偵察型為了減少執行高空任務時燃油的蒸發,安裝了中央和內翼段增壓油箱,氣泵可隨著高度的上升加大油箱的空氣壓力,飛行員也可以透過操作座椅後方的增壓/放氣旋鈕來調節油箱增壓值。“蚊式”的低阻發動機艙也是木製的,內部安裝堅固的發動機焊接鋼管支架和主起落架金屬安裝點。兩臺“灰背隼”發動機各驅動一副三葉變距螺旋槳,多數“蚊式”採用同向旋轉的螺旋槳,這樣就可以採用相同的變速箱以簡化後勤,同向螺旋槳也沒對操控性產生多大影響。發動機散熱器上水箱安裝在發動機艙前部,發動機艙的滑油箱容積15加侖(68升),其中2.5加侖(11升)是空氣,滑油箱不帶單獨的冷卻控制系統,透過滑油散熱器散熱。“蚊式”的散熱器安裝在內翼段前緣,每組散熱器分為三部分,最外側是滑油散熱器,中間是發動機散熱器,內側是座艙加熱器的熱交換器。散熱器透過調節電動氣動風門的開合角度來控制流經散熱器的空氣流量。在“蚊式”的服役初期,集氣式排氣管在發動機運轉一會後就過熱,導致消焰罩變形,這種排氣管還降低了發動機的效能。PR.VIII、B.IX開始改用了多管式噴射排氣管,結果速度增加了6~21公里/時。“蚊式”的散熱器風門、機械增壓、照相槍、彈艙門、炸彈/火箭掛架等所有需要乘員控制的開關都由一個24伏電池供電。無線電裝置包括甚高頻(VHF)和高頻(HF)電臺、Gee導航儀、敵我識別裝置等都使用交流電。“蚊式”的右側發動機艙(2號發動機)內安裝一臺24伏直流發動機,左側發動機艙安裝一臺交流發電機。發電機還向安裝在座艙右側的滅火控制器供電,該裝置在迫降時可自動啟動,如果發動機在飛行中起火,滅火控制器也會閃起警告燈。“蚊式”後期型為了在迫降時節約滅火劑和清理發動機的時間,滅火控制器改為半自動觸發。“蚊式”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液壓收放的主起落架向後收入發動機艙後部,鄧祿普-馬斯特蘭製造的抗擺尾輪是半收放的,沒有艙門。主起落架機輪配備了雙氣動剎車,輪胎是鄧祿普製造的,左右起落架單元可互換。主起落架的兩根減震支柱內部填充橡膠塊,便宜可靠就是有點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