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54426002080

    釋義: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八佾》。

    原文節選: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白話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不合禮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孔子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裡,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絡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

    在孔子的思想裡,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後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蓮英是怎樣發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