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苦茶庵
北魏是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初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一個王朝,前期建都於平城。為了充實首都及其北部的人力物力,拓跋鮮卑統治者把在戰爭中擄掠的人口都安置在這個地區,從事農業或遊牧。於是,這裡除了拓跋鮮卑人之外,又聚集了許多漢人和徒何、雜胡、敕勒等少數民族。為了鎮壓被征服人民的反抗,拓跋鮮卑統治者在境內各軍事重地遍設軍鎮。軍鎮的長官一鎮將不但管軍,而且管民,於是,軍鎮成了一種軍政合一的政權機構。後來,內地的軍鎮都改成了州,即變成了民政機構,唯獨北部諸鎮由於防衛北方柔然南下和鎮壓當地人民反抗的需要而保留了下來。
北魏時期北部的軍鎮,自西至東,依次為高平鎮、薄骨律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撫夷鎮。所謂北魏時期的“六鎮”,是指北魏末年首先掀起人民大起義的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鎮而言,它們位於今內蒙古的中部。
在北魏前期,由於北方六鎮是首都平城的屏障,深受朝廷的重視,鎮將都是選擇皇帝親信而且能幹的貴族擔任,鎮兵也多是徵發拓跋鮮卑人或中原地區的高門強宗的子弟。他們為了保衛北魏王朝的北部邊疆,阻止柔然南下擄掠,經常從事戰爭,因此受到特殊優待,免除賦稅徭役,有功可以升官。
自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內遷的拓跋鮮卑貴族大多得到了上品高官,他們與漢族高門地主結合在一起,壟斷朝政。而留在北方六鎮的拓跋鮮卑貴族,仍然戍守邊疆。久而久之,他們越來越受輕視般鮮卑軍人被視為“寒人”,排斥在“清流”之外,升官很困難。能幹的只能作小小的虞侯,一生最多隻能升到要塞的軍主。因而產生強烈不滿,不願出力賣命,甚至有的逃到柔然那裡去了。
由於都城南遷,北方的邊防也逐漸不受重視。不僅從各地發配來了許多奸吏和罪犯,從而降低了鎮兵的質量,而且朝廷委派來的鎮將,都是一些庸才和極其貪婪殘暴的人。他們專門從事搜刮,殘酷地剝削廣大的鎮兵和人民,“政以賄立,莫能自改”。
到了北魏後期,六鎮軍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達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這時鎮兵被稱為“府戶”,地位十分低下,鎮將奴役他們,就象自己家裡的奴、婢一樣,生活非常困苦。很自然,他們對鎮將和北魏政府懷有強烈的仇恨。六鎮的土地本來貧瘠,從公元500年開始,又連年旱災,大片的高原陸野不能耕種,或者顆粒不收,只有水田多少能收穫一點。可是鎮將及其參僚把所有的水田都霸佔了去,留給百姓的都是一些“瘠土荒疇”。
公元503年,宣武帝為了緩和六鎮內的矛盾,派賀懷去考察官吏的好壞,和賑給貧民。賀懷在六鎮中,沒有發現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沃野鎮將於祚、懷朔鎮將元尼須等都是大貪官,老百姓因受欺壓等而來申訴的,每天以百數。公元523年,懷荒鎮軍民因為遭受柔然三十萬眾的洗劫,無法生活下去,請求鎮將於景發給救濟糧,遭到拒絕。軍民不勝憤怒,遂起來殺死於景,六鎮各族起義。
公元524年三月,沃野鎮高闕戍主虐待軍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殺死戍主,進而攻佔沃野鎮,殺了鎮將,各鎮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民紛紛響應。六鎮人民大起義便這樣的如火如荼地燃燒起來了。隨後破六韓拔陵率領起義軍南下,分兵攻佔武川鎮和懷朔鎮,大敗魏軍於五原和白道,大都督李崇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隨著大起義的失敗和沃野、懷朔等城池的殘破及故地的荒廢,“六鎮”也就變成了歷史名詞。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前秦淝水之戰大敗後四分五裂,拓跋鮮卑首領拓跋珪趁勢而起建立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附近),開始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北魏首都平城靠近北方邊境,因此常有遊牧民族柔然的騎兵部隊侵入北魏境內騷擾平城,為了拱衛首都,因此北魏在北部邊境自西而東設定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把守交通要道,抵禦柔然入侵。
北魏六鎮主要是位於今天的內蒙古河套地區以東,陰山山脈以南地區,其中沃野鎮位於今天內蒙古臨河縣西南;懷朔鎮位於今天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鎮位於今天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位於今天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位於今天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懷荒鎮位於今天河北張北。這一地區除了是北魏的軍事重地之外,更是沒有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重要的農牧業產區,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建立初期六鎮將領全由鮮卑貴族擔任,戍防軍人主要是鮮卑人,可以說是北魏嫡系部隊中的嫡系,享有較高的特權。
花無百日好,人無千日紅,隨著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六鎮地位驟降,經濟、政治待遇全面衰落;六鎮軍官從豪門貴族淪為永遠遭人輕賤的下等府戶,從此仕途無望。滿腹怨憤的六鎮兵將於公元523年爆發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到了529年起義雖然被鎮壓,但是爾朱榮等軍閥趁機做大,開始把持北魏朝政,北魏統治瀕臨崩潰。
六鎮起義被鎮壓後,原屬於六鎮的官兵20多萬人被分散安置到冀州、定州、瀛州等地。爾朱榮、高歡的先後專權激起了北魏孝武帝元修的不滿,下令讓賀拔嶽當二十州大都督對抗權臣高歡,賀拔嶽整合在關隴地區原來六鎮的軍事力量當做自己的嫡系力量。公元534年賀拔嶽死後,他的勢力被宇文泰接收,逐漸發展成了關隴集團,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的皇族都出自這個集團,影響中國數百年的發展。
-
4 # 南方鵬
最先的六鎮指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主要拱衛北魏首都平城,後來變為北方城鎮的總稱。“後魏道武帝又於此建都,東至上谷軍都關,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 ,以為甸服”,六鎮長期以來精於防禦北敵,但也有防南的作用,北魏初期還末取得南邊的青州徐州,也賴六鎮的防護。六鎮兵的首領有三個代表人物,第一個是破六韓拔陵,第二是葛榮,第三是爾朱榮,北齊的建立,也是高歡得以控制六鎮兵力而成。
北魏漢化的趨勢明顯,在馮太后當政時已有意引導,至孝文帝拓跋宏開始大規模漢化,把首都從平城遷移到洛陽,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漢俗等,都城的南遷,使北方六鎮的存在意義大減,漢化又取消了鎮民的部分特權並加劇重文輕武,“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到孝明帝元詡時,六鎮兵的貴族成份也發生變化,明帝下詔把鎮改為州,又把犯罪的囚徒發配六鎮充為軍戶,對軍戶一視同仁,都改稱府戶,變動劇烈,地位變低,激起了後來的六鎮大起義。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地域集團莫過於誕生了南北朝隋唐一大批帝王將相的“關隴集團”,而這一集團的早期創始人則多出自於北魏的六鎮,而六鎮的具體位置則成為了研究中古歷史的重要課題。
圖/關隴政治集團
六鎮何方
六鎮在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早是北魏太武帝為了鎮守遷居於此的高車降眾而設定的軍事重鎮。經清人沈垚考證,六鎮自西向東依次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分佈在陰山以北的北魏長城沿線,都扼守著晉北平城地區北出塞外的咽喉要道。
圖/六鎮分佈
根據華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魏堅教授的最新田野考察結果認定,沃野鎮應為烏拉特前旗的根子場古城,懷朔鎮應為固陽縣的城圐圙古城,武川鎮應為武川縣的二份子古城,撫冥鎮應為四子王旗的烏蘭花土城子古城,柔玄鎮應為尚義縣的哈拉溝古城,懷荒鎮應為今天的張北縣城。
其中,前五處城址都發現了豐富的北魏時期遺存,其規模、建制皆與軍鎮相符,具有較強的軍事防禦特徵,相互間距離大致相當,結合文獻來看應為軍鎮無疑。而張北縣城雖然缺乏田野材料,但從各鎮之間距離推測,很有可能也是當時軍鎮所在。
北方防線
鮮卑拓跋氏立國以來因柔然侵擾而定都牛川城以鞏固防禦,這一類似“天子守國門”的防禦策略是拓跋鮮卑人控扼守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手段。在初步平定柔然,且大勝高車之後,太武帝逐漸在牛川城兩側設定六鎮、築城置戍,進一步加強防衛,使牛川城、六鎮、戍城在北魏時期遞進形成的一道東西向防禦體系,體現了漠北與中原的攻守戰略格局。
圖/衛星地圖上的“六鎮”
正是由於六鎮處於漠南前線的重要的位置,才使得生活於當地的六鎮兵將與吏民時刻時刻保持著較為旺盛的戰鬥力,而惡劣的環境又培養了當地民眾團結求生的緊密聯絡。因此,當北魏王朝趨於沒落之時,來自北方的六鎮集團擁有著取而代之的能力。
參考文獻:1.魏堅:《牛川古城與北魏六鎮》,武漢大學學術講座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