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府邸李文勇

    展開全部

    (一)中國古代醫籍中的全息醫學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醫學的發生發展

    1973年張穎清先生髮現了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根據第二掌骨側穴位群分佈的規律,又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論述了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論述全息胚存在依據,全息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併發明瞭生物全息診療儀,從而在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的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的全息特性。

    (三)國外古醫籍中全息醫學的影子

    (四)近代國外對全息醫學的研究進展

    20世紀初,LeonVannier對虹膜進一步研究,於1923年發表了《論應用眼睛作各種疾病的診斷》,描述了機體各部分的病理狀態、陳舊性損傷以及正在發生的功能紊亂在眼睛上都有異性的改變。後來Gaston Verdier經過對10萬對眼睛的觀察研究,由原來的30多個診斷點增加到目前每側眼睛有160個反射區,它們分別與本半側軀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並編制了Vega氏虹膜分割槽表圖,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興起是在本世紀50年代,由法國的外科醫生諾吉爾博士受一位民間醫生的啟發,經過6年的系統研究,並於1957年《德國針術雜誌》3~8號發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佈圖譜”,從此耳針全息療法在德國推廣開,並流傳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醫雜誌》刊發了耳全息穴位分佈圖譜。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較早,尤其是手掌皮紋全息研究。1788年邁納(Mayer)發現皮紋排列模式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紀中,阿當姆斯和阿塔提斯醫生把中國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紹到歐洲。1917年,英國耳鼻喉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反射區帶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足反射療法,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分佈了人體反射區域圖,將人體縱向劃分為10個區帶,每個區帶都是人體資訊的縮影。菲特茲格拉德早在維也納工作,結識了對中醫學頗有研究的佈雷斯勒博士,並繼承他的中醫學理論和經驗,從中醫經絡系統裡受到啟發,晚年的菲特茲格拉德與其學生美國按摩醫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據反射區帶圖繪出了足的反射區帶,一方面根據剖聽,將人體的各器官系統投射到足反射區帶內,繪出人體在足的全息圖。

    從此以後,足反射療法正式應用於臨床。菲特茲格拉德的科學發現引起了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前蘇聯等國的學者相繼發表了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足全息圖。

    在英國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協會。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代表會議,併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在臺灣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併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8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溫貝爾格女士以觀察身份出席了會議,對足健法給予極大的支援和肯定。

    (五)人體“三段論”學說

    不論是中醫學或是西醫學的觀點,人沒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沒有頭、頸、軀幹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將終結,說明這三段在人體是相當重要的,

    同時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區域性,這種區域性三段是不可分離,即每一段都離不開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賴、互相協調、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這就是人體存在“三段論”的依據。

    頭部是神經中樞,由大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與腦相連的周圍神經叫腦神經。大腦是指揮中樞,是接受資訊和處理反饋資訊的地方。

    頸部是頭部與軀幹部聯絡的紐帶,也是心臟向頭部供血的必經之路,是人體的要塞,是資訊傳遞的通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橋樑。人體經絡的手之陽經、足之陽經,及督脈、任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都循經頸項部。所以,頸項是人體資訊“高速公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運輸管道。沒有頸項就沒有生命。

    軀幹段包括胸腹腔,在人體是五臟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能源中心。五臟六腑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作用,人體營養物質必經消化系統消化、吸收,透過心臟運輸分佈到人體的各個角落。 透過肺提供足夠的氧氣,燃燒營養物質為機體提供能量。機體代謝的廢物又經大腸、腎、膀胱、肺排出體外。所以胸腹腔是人體的機器運轉的心臟所在,沒有胸腹腔內的五臟六腑,機體生命也將從此終結。

    從人體三段分佈規律而發現,人體四肢也存在這種規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橈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蹠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脛腓段、股骨段。由此說明人體的整體性與可分性,可分性中的資訊完整性體現在再可分性裡。人體的上肢、下肢單獨作為一個全息元來說,它又包含著小全息元。

    上肢是個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橈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下肢亦如此。

    根據“三段論”,人體上肢的全息元單元就很好劃分了,從肢體組織結構來劃分其部位,同時存在著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釋臨床上全息不對應或全息元上錯倒資訊反射區現象。

    根據“三段論”,頭、頸、軀幹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後顛倒,即頭部遠離心臟的規律。就可以確定四肢上的全息元頭穴應遠離心臟,呈離心性分佈規律。那麼越靠近軀幹的部位應為足穴。再根據張穎清先生的四肢長骨穴位分佈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佈。

    人體“三段論”也告訴我們,人體頸、胸、腹、四肢前為陰面,項、後背、四肢後屬陽面,陰陽交界線為赤白肉際線。人體的長骨赤白肉際線的兩頭正好是骨端的頭或隆起處,那麼人體長骨赤白肉際線就以長骨端或隆起處的體表標誌和骨性標誌來定位。

    (六)穴位分佈的全息律

    1973年,張穎清先生髮現了第二掌骨側穴位群排布規律,經過研究發現,這一節肢恰像個人體的成比例的“縮小”。他把這一規律總結:人體任何一個節肢——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是這樣微體系統,任何一節肢的新穴都遵循著第二掌骨側相同的分佈規律。這一規律即是穴位分佈的全息律。

    穴位分佈的全息律穴名錶達: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療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組織部位來命名。在四肢,各節肢系統的遠心端是頭穴,近心端是足穴,頭穴與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是肺穴,肺穴與胃穴間是肝穴,肺穴與頭穴三等分點分別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中點是腰腹穴,胃穴與腰腹穴連線分三等分,從胃穴開始的中間的兩個等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和腎穴,在腰腹穴與足穴連線中心點是下腹穴,並且每相連的兩節肢,總是對立的極連在一起。穴位的分佈的全息性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關係,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個組織器官。

    穴位分佈在長骨上恰像人體在這個長骨上的縮影,即穴位排布規律是按照人體的組織器官的部位來確定的,並非都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立體分佈的,不應只認準一點。如頭穴位包含有耳,那麼治療耳病應病在頭穴的兩側,並不是在中間頭穴點;大腦在頭穴的稍上方,而咽在頭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頭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體分佈,這就說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體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該穴位診斷治療疾病。

    (七)全息穴位分佈特點

    全息穴區定位是影響全息診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從目前全息醫學理論上看,全息穴區定位比較亂,學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數種不同定位方法,沒有任何權威部門和權威理論來評定哪一種科學客觀,臨床診療效果明顯。本人根據生物全息律的觀點,生理和病理上相關部位在人體分佈的規律。探討人體不同結構單位或節段都是處於某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著人體全部生命資訊,不論生命是顯性或隱性,有利於對各種全息單元的穴區定位達成共識。

    向左轉|向右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2.11n無線網絡卡網速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