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69971747367

    說釣翻譯: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賦閒,喜歡釣魚游泳。我對釣魚的門道並不精通,但也頗瞭解其中的樂趣。每逢初夏中秋時節,吃過早飯後,出門即可望見村中池塘,天氣晴朗,藍天綠水,波光泛然。我趕緊理好釣竿魚線,帶著提籃就出發了。

    到水塘邊,找個水草很少的地方,投點魚食下去吸引魚兒游來,隨後放置掛好餌料的魚鉤等候。蹲在一旁細觀浮子,等到浮子動作起來,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魚了。不久,浮子沒有一點兒動靜,我慢慢的牽引魚線,但它仍舊沒有動靜。

    等到手腳都累了,把釣竿固定在岸邊,我從旁四下觀察,浮子一動不動得和先前一樣。大概過了一會兒,那浮子才開始動了一動,提竿一看又沒有魚上鉤。我說:“這是想偷吃魚食的小魚,大魚就要來了。”

    又過了一會兒,浮子又動了,跟前次浮子的動態不太一樣,提竿釣到了一條鯽魚,有四五寸長。我又想,既然有魚來了,很快能釣到大魚了吧。我站起身等候著,聚精會神,希望可以得到它。有時,才能釣上一條,但始終跟第一條差不多,沒有出現大魚。

    已經到中午了,肚子都餓了。我很想回去吃飯,但都忍著不回去繼續釣魚,直到村裡人吃完午飯到田頭來,我才收竿,拎了魚回家。到家後,妻兒都問,有無釣到魚。

    我則拿籃子給他們看,一笑以對。午飯後,我仍然出去釣魚,還去了別的池塘找釣魚佳處。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穫也就跟上午差不多。

    我有時在某個地方釣到條稍大的魚,必定幾次都還去該處釣魚,但未曾能再釣到更多的魚了,有時甚至一條都沒有。

    我常懷疑是我的釣魚技巧不熟稔,請教了經常釣魚有經驗的人,他們說也有類似的情況。釣魚,是一件舒適的事情,是歸隱的人喜歡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許很像追求功名。

    但不必放那麼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為這不值得讓人牽心掛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魚而已,別無他求,這應該可以吧。

    原文:

    餘村居無事,喜釣遊。釣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當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後出門,而望見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釣絲,持籃而往。至乎塘岸,擇水草空處投食其中,餌釣而下之,蹲而視其浮子,思其動而掣之,則得大魚焉。

    無何,浮子寂然,則徐牽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於岸,遊目而視之,其寂然者如故。蓋逾時始得一動,動而掣之則無有。餘曰:“是小魚之竊食者也,魚將至矣。”又逾時動者稍異,掣之得鯽,長可四五寸許。

    餘曰:“魚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間乃一得,率如前之魚,無有大者。日方午,腹飢思食甚,餘忍而不歸以釣。見村人之田者,皆畢食以出,乃收竿持魚以歸。歸而妻子勞問有魚乎?餘示以藍而一相笑也。

    乃飯後仍出,更詣別塘求釣處,逮暮乃歸,其得魚與午前比。或一日得魚稍大者某所,必數數往焉,卒未嘗多得,且或無一得者。餘疑鈞之不善,問之常釣家,率如是。

    夫釣,適事也,隱者之所遊也,其趣或類於求得。終焉少繫於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其可哉?

    此文清朝吳敏樹所寫。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吳敏樹的《說釣》雖然僅有四百餘字,但卻用一件極普通的事——釣魚,寫出了仕途求官之路的種種心情與得失。

    第一段敘述了釣魚時可能發生的情況與可能獲得的心情,多用細節描寫,特別是對浮子的沉浮以及釣不得魚時的那種急於求成的心情的刻畫,更是細緻入微。

    從“求魚”中表現出釣者一種患得患失的心境。在此,作者刻畫了一個急於求魚的釣者形象,同時也寫出了些許淡泊的生活意趣。

    這是一個站在圈外看世界的人,正是由於如此,在第二段中才寫出了作者對世態的明鑑。第二段是作者發出的慨嘆,結尾的“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其可哉”,也寫出了作者的無奈。該文寓事其中,也寄情其中。

    作者用“魚”比喻官職,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透過科舉後步步高升。用具體的釣魚來闡發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後再透過議論點出文章的主旨所在,使人更能明白作者的觀點,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筆法。

    吳敏樹,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詩文經史造詣日益深厚,著述豐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史文學財富。“湖南兩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吳”(清·郭嵩燾語)。曾,指的是曾國藩,吳,便是吳敏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見時難別亦難,春風無力百花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