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林—萌主

    這不是很正常嗎?在旅行者2號經過之前,我們能觀測到最清楚的冥王星照片只是一個光斑。遙遠的柯依柏帶天體基本一無所知。

    第九行星如果存在,位置應該在科依柏代靠外側的區域,這樣的地方,能夠反射回的太Sunny幾乎為0,現有的觀測水平看不到是正常的。但是,它的引力卻可以在很遠的地方,影響到內側的小行星,使我們能夠看的見

  • 2 # 一週刊

    行星九目前尚未被證實,而假設是圍繞行星九旋轉的6顆小天體,也只是在其靠近太陽時(近日點)被偶然發現,並不能全程追蹤觀測。利用計算機對6顆小天體的完整軌道模擬,發現它們具有非常奇怪的規律,科學家透過這一規律推測行星九的存在。

    事實上,這種先推測存在的可能性,後有針對性觀測並最終證實的天體案例並不少見。

    先預測,後觀測

    19世紀40年代,法國數學家奧本·尚·約瑟夫·勒維耶(Le Verrier)運用牛頓力學分析天王星的軌道擾動,猜測天王星附近應該還有一顆尚待發現的行星。勒維耶將這一想法和相關資料告訴了德國天文學家伽勒(Galle),伽勒於1846年終於發現了海王星,且與勒維耶預測的位置很接近。

    然而勒維耶計算的海王星軌道與觀測的位置也不是十分吻合,於是人們用同樣的思維認為海王星之外應該再有一顆行星,過了84年才最終發現距太陽約50個A.U.(天文單位)的冥王星。

    可惜的是,冥王星於2006年卒於“行星殺手”麥克·布朗(Mike Brown)之手。但在此之前的2004年,布朗和另外一位物理屆明日之星康斯坦丁·巴特金就著手尋找第十大行星,也就是冥王星降級後的“行星九”(Planet 9),又稱“X行星”或“行星X”。

    行星九,尚爭議

    2016年1月,布朗團隊在《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說,他們透過海王星軌道以外6顆已知天體的奇特聚集方式推測,在距太陽600A.U.~1200A.U.位置應該還有一個“X行星”,其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和冥王星一樣與太陽系的軌道平面存在一定的傾角。

    人們對布朗團隊的這一說法難以置信,大家更多瞭解的是他“行星殺手”身份,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頻繁“露臉”的小行星塞德娜(Sedna),就是由布朗和另外兩位成員共同發現。另外還有小行星創神星(Quaoar 音譯 誇歐爾)、亡神星(Orcus 音譯 厄耳枯斯),也是由布朗及乍德·特魯希略共同發現。而他更大戰功在於,質量比冥王星還重27%的鬩神星(Eris),有著冥王星質量1/3的妊神星(Haumea),有著冥王星直徑3/4的鳥神星(Makemake),均歸功於由布朗直接領導或參與的團隊。五大矮行星的發現,布朗就佔了三顆。

    布朗解釋到,在已發現的柯伊伯帶眾多天體中,至少有12顆在靠近太陽時幾乎是同時穿越太陽系平面。他又從12顆天體中挑選了6個最古怪的天體,它們的近日點不僅都在黃道面附近,而且其位置在空間中本身也相對聚集。如果這兩個現象均是偶然的話,其偶然的機率只有0.007%不到,更大可能性是太陽系某個遠處有一質量很大的行星存在,也就是所謂的行星九。

    布朗團隊預測行星九軌道應該距太陽至少超過300億公里,這個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00倍以上。其更多時間處在600~1,200個地日距離的軌道上緩慢執行,一個公轉週期需要1萬~2萬年。

    由圖不難看出,行星九(X行星)的整體軌道都十分遙遠,因而直接觀測是非常困難的。而其攜帶的6顆小天體的近日點,將比行星九自身要非常大的靠近太陽,人們在此期間觀測到這些小天體的機率比較高。

    身世謎,或系外

    儘管行星九的真實性還存在太多疑點,但人們已經開始猜測行星九的身份來歷了。

    按照科學的理解,在太陽系如此遙遠的邊疆,很難生成如此大個頭的行星,更多應該是像柯伊伯帶和離散天體帶的小行星或星際碎片。

    太陽系處在距銀河系中心2.5萬光年的位置,以2,500萬年的週期圍繞銀河系中心黑洞旋轉。在銀河系的漫長之旅中,我們有很大機率靠近其他恆星系統。而對於那些處在其他恆星系統邊緣的行星,存在被太陽捕獲的可能性。因而,如果行星九真的存在,那麼其極有可能就是一個系外天體。

    而就當前看,我們更關注的是行星九是否真實存在。對於殺掉第九大行星並確定新的第九大行星均出自布朗一人之手,這種結局不得不讓人期待。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表示,不同距離的天體都會存在相互作用,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柯伊伯帶應該會有其他天體也會因此發生軌道傾斜,所以還有待考察更多物件。只有當越來越多的異常軌道資料予以確認,才能使得行星九更有說服力,也才能更準確的計算出其實際軌道,並有針對性的探索直至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春天的小草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