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由於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導,晚清的小說創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小說,形成了晚清小說創作繁榮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出現,則是中國小說創作進入到又一個繁榮時期的重要標誌。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1867-1906)著,共五編60回。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小說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雜小吏等一百多個大小官吏,並將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們的各種惡行醜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們或侵吞公款,貪贓枉法;或賣官鬻爵,大發橫財;或名“剿匪”,實則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鮮恥;或媚外懼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的百醜圖長卷,觸 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小說在寫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發展,充分運用了誇張、漫話式的諷刺手法,往往寥寥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體態勾勒出來;又善於描寫細節,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故其後效仿之作頗多,蔚為大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透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為止所耳聞目睹的近200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為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結構全篇,使讀者感到親切可信,在中國小說史上開了先河。結構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書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全書結構的主幹線,同時又運用了倒敘、插敘等方法,將它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全書繁簡適宜,渾然一體。 《老殘遊記》 劉鶚(1857-1909)著,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遊歷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小說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寫技巧,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都能歷歷如繪,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緻,明湖居說書,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能用貼切的語言,出色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結構藝術。小說以遊記的形式,以遊歷為線索,以老殘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筆法敘事狀物,將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結構特點 《孽海花》 曾樸(1872-1935)著,共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譴責小說、又具有歷史小說,還具有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后在蘇州納名妓傅彩云為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為妓,稱賽金花。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歷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制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在具體寫作中,作者採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終圍繞主線,時放時收,東西交錯,給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覺。作者又工於細節描寫,詞采華美,寥寥數筆,就能使人物的神態畢肖,故魯迅稱讚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孽海花》作為歷史小說,刻劃人物性格吸取了中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同時,又借鑑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既寫他在甲午海戰中負有“因循坐誤”的歷史責任,又不是把失敗的全部責任統統歸咎於他,西太后挪用“一國命脈所繫”的海軍經費,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寫他害怕開戰的膽怯心理,又寫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寫他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而遭到華人唾罵,又從深層次寫出簽約的根源在於國家的貧弱。總之,在作者筆下,威毅伯不是一個被簡單化、臉譜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歷史真實感的藝術形象。 《孽海花》在藝術方面,亦多有不足之處。其結構雖雲工巧,獨創性亦顯而易見,但是,把30年間歷史重大事件連結於金、傅婚姻生活故事這條主線,終難免有牽強之處。然而,所有這些終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由於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導,晚清的小說創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小說,形成了晚清小說創作繁榮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出現,則是中國小說創作進入到又一個繁榮時期的重要標誌。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1867-1906)著,共五編60回。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小說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雜小吏等一百多個大小官吏,並將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們的各種惡行醜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們或侵吞公款,貪贓枉法;或賣官鬻爵,大發橫財;或名“剿匪”,實則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鮮恥;或媚外懼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的百醜圖長卷,觸 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小說在寫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發展,充分運用了誇張、漫話式的諷刺手法,往往寥寥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體態勾勒出來;又善於描寫細節,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故其後效仿之作頗多,蔚為大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透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為止所耳聞目睹的近200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為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結構全篇,使讀者感到親切可信,在中國小說史上開了先河。結構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書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全書結構的主幹線,同時又運用了倒敘、插敘等方法,將它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全書繁簡適宜,渾然一體。 《老殘遊記》 劉鶚(1857-1909)著,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遊歷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小說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寫技巧,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都能歷歷如繪,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緻,明湖居說書,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能用貼切的語言,出色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結構藝術。小說以遊記的形式,以遊歷為線索,以老殘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筆法敘事狀物,將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結構特點 《孽海花》 曾樸(1872-1935)著,共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譴責小說、又具有歷史小說,還具有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后在蘇州納名妓傅彩云為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為妓,稱賽金花。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歷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制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在具體寫作中,作者採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終圍繞主線,時放時收,東西交錯,給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覺。作者又工於細節描寫,詞采華美,寥寥數筆,就能使人物的神態畢肖,故魯迅稱讚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孽海花》作為歷史小說,刻劃人物性格吸取了中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同時,又借鑑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既寫他在甲午海戰中負有“因循坐誤”的歷史責任,又不是把失敗的全部責任統統歸咎於他,西太后挪用“一國命脈所繫”的海軍經費,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寫他害怕開戰的膽怯心理,又寫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寫他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而遭到華人唾罵,又從深層次寫出簽約的根源在於國家的貧弱。總之,在作者筆下,威毅伯不是一個被簡單化、臉譜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歷史真實感的藝術形象。 《孽海花》在藝術方面,亦多有不足之處。其結構雖雲工巧,獨創性亦顯而易見,但是,把30年間歷史重大事件連結於金、傅婚姻生活故事這條主線,終難免有牽強之處。然而,所有這些終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