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南地北華爺最美

    1)由於“探頭石”引起的卡鑽,可以適當往下放鑽頭,而後強力快速上提鑽頭,使“探頭石”受力瞬間衝擊縮回,從而順利提起鑽頭。(2)因鑽頭穿過岩層突變處導致的卡鑽,優先採用水下爆破的方法進行處理(砂土地層中不宜採取此方法處理)。(3)由於機械故障或突然停電導致鑽頭在濃泥漿中滯留時間過長造成的鑽頭無法提升現象,應採取調節泥漿指標,增大泵量及向孔內投入砂石,嚴重糊鑽時,停鑽清除鑽渣。3.1.5、護筒脫落:是由於護筒背後回填質量不好受地面水流的浸泡等因素引起的護筒失去穩定、脫落。出現護筒脫落應立即停止鑽孔,將鑽機移開,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由於地面流水引起的可先排除流水,在原地面上填一層黏土使地面乾燥、不滲漏,而後,重新安裝護筒(作好護筒背後填築)恢復鑽孔施工。3.1.6、掉鑽:由於機械故障、鋼絲繩斷裂、孔壁坍塌或打空錘等因素造成鑽頭落入孔底的現象通常稱“掉鑽”。發生“掉鑽”後,用打撈叉、打撈釣等工具實施打撈。另施工過程中注意觀察鋼絲繩的工作狀態,落錘後若鋼絲強顫動厲害則可能是鋼絲繩收放量小了,在打空錘應合理放鬆繩索,防止空打造成繩索斷裂。如因孔壁出現區域性坍塌將鑽頭埋沒且大部分鑽孔壁處於穩定時,應先加大孔內泥漿的濃度,採取“氣舉法”清除鑽頭上方的沉積土和淤泥,確認鑽頭已露出後再實施鑽頭的打撈工作。鑽孔壁隨時有繼續坍塌可能時,先在孔內安裝長鋼護筒、攪拌樁圍護、帷幕法等方法加固鑽孔壁,而後打撈鑽頭。3.1.7、護筒下冒水、孔內漏漿:首先分析冒水、漏漿原因,由於護筒埋設太淺,周圍填土不密實,或護筒的接縫不嚴密,可加長護筒埋置深度,並在護筒周圍對稱地、均勻地回填最佳含水量的粘土(最好選用黃土)要分層回填夯實,以達到最佳密實度。如護筒嚴重下沉、位移,則應返工重埋護筒。鑽孔孔壁漏水,可倒入粘土或填入片石、碎卵石土,以增強護壁。對於本橋17號墩樁基施工的特如情況,擬採用人工挖孔、鋼筋砼護壁至地質較好地方,然後開鑽。3.2 、水下混凝土灌注中出現問題的處理3.2.1、沉碴厚度超標。其原因有第一次清孔泥漿比重過小;下籠時刮壞孔壁使泥土坍落孔底;二次清孔不徹底。控制措施:(1)鑽孔樁施工過程中的泥漿控制指標:黏度測定,一般地層:17~20s;鬆散易坍地層:19~28s含砂率不大於4%;膠體率不小於95%;PH值應大於6.5,製備泥漿易選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潤土。(2)下籠前檢查鋼筋保護層厚度(一般在鋼筋籠上焊接鋼耳朵)是否符合要求和採用檢控器進行成孔直徑、垂直度檢查,當不符合要求應在偏斜部位採用樁錘來回掃孔。下籠時不能碰撞孔壁。(3)根據孔深計算吊筋長度,鋼筋籠下放到位後吊筋焊接在護筒上以防止鋼筋籠掉落。進行二次清孔,應逐漸降低泥漿黏度,在孔內排出或抽出的泥漿手摸無2~3mm顆粒,含砂率小於2%時,再調節到泥漿比重不大於1.1,黏度18~20s方可進行樁身砼灌注。如沉碴為粉砂難以清孔時,可安裝分砂器進行清孔(湘江特大橋3號墩各樁位於粉砂岩層,清孔時就採用分砂器濾渣效果很好),另孔清好後及時灌注以防塌孔。 3.2.2、鋼筋籠較大、重,吊放易變形,籠身除按設計設定加強筋而無十字支撐筋時,加工鋼筋籠可在加強箍圈內設定同型號鋼筋的十字支撐以增加鋼筋籠的強度。鋼筋籠保護層厚度合格,焊接時注意規範中“同一截面規定”的要求。 3.2.3、封底失敗:由於首批混凝土數量過小、導管漏氣、導管強度不符合要求、孔底的沉碴厚度大等原因導致首批混凝土灌注入孔後,未實現水下混凝土封底的現象稱為封底失敗。封底失敗後,應立即暫停灌注,及時對孔內已灌注的混凝土進行清理。(1)首批灌注砼數量應大於導管初次埋置深度(≥1.0米)和填充導管底部的需要,鑽孔樁所需首批砼數量可按下式計算:V≥(πd2)/4×h1+(πD2)/4×(H1+ H2)式中:V--首批砼所需數量(m3)H1―樁徑底至導管底端的間距,一般為為0.4(m)H2--導管初次埋設深度(m),H2≥1.0mh1―樁孔內砼面高度達到H2時,導管內砼柱平衡導管外水(或泥漿)壓力所需要的高度(m),即h1=γWHW/γC其中:HW--是樁孔內砼面以上水或泥漿的深度(m)γW--樁孔內水或泥漿的容重(KN/m3)γC--砼的容重(KN/m3)D--樁孔直徑(m)d--導管內徑(m)由於孔徑的不均勻,該式計算出的首批混凝土數量後,需根據現場孔內情況適當增大混凝土量。(2)地層穩定性較好的,應採取導管內安裝高壓風管進行二次清孔的方法將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乾淨。地層穩定性差或高壓清孔的方法不能奏效則應及時拆除導管、拔除鋼筋籠,將鑽機安裝到位,重新置換泥漿後用衝擊鑽清除已灌注的混凝土,達到孔底設計標高後,請示監理單位檢查合格後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3)透過孔深計算導管長,確保導管口距孔底要保持在0.4m 左右的距離。當球塞被壓出導管並灌下一定數量的混凝土後,應將導管緩慢下降0.1~0.3mm ,使灌注初期導管被混凝土埋入的深度儘可能加大(即初次埋置深度不少於1.0米,灌注中導管埋置深度2~4m),以保正混凝土灌注質量。3.2.4、卡管:因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中含有大塊骨料或受潮凝固的水泥塊、灌注混凝土衝擊力不足或是導管密封不好、導管內擠入高壓空氣等原因導致水下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無法繼續進行的現象統稱為“卡管”。(1)由於混凝土自重不足造成的導管堵塞,可以少量(根據堵管前測量及計算的導管埋深結果在保證導管最小安全埋深確定)緩慢提升導管而後快速下落的方法或加大一次性灌注較大混凝土數量而後快速提升再迅速下放,以衝擊疏通導管或上、下抖動導管、附著式振搗器等方法進行處理。砼拌和物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在運輸和灌注過程中,無離析,泌水,其坍落度為18~22cm;當灌注至樁頂標高8~10m時,應及時調至16~20cm,以提高樁身上部砼強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紅花蓮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