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音尖音(本文稱其為舌葉音)本是民族語音的優秀成分,分尖團本是民族共同語的優良傳統。在1923年江南“國羅派”取消尖音、合併尖團之前,中國兩千多年的字書和韻書都是分尖團的;80%以上的漢語北方話社群(特別是中原地區)的人群都是分尖團的,多數的北京漢族人也是分尖團的。尖音舌面化,尖團音分不清的僅是部分滿州旗人、受旗人語音影響的官場漢人和聲母分化未完成,仍儲存中古音的方言地區的人群。1913年全國“讀音統一會”審訂的法定標準音——“國音”裡分尖團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20年代初,漢字拉丁化的極左思潮氾濫,在廢除漢字、簡化語音的激進思潮推動下,以“數人會”為代表的一味崇洋而不瞭解漢語語音精髓的江南“國羅派”在擬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時,錯把滿州人的尖音舌面化看成是北京標準音,是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違反全華人民的意願,合併了尖團、取消了尖音,把分尖團的“老國音”修改為不分尖團的“新國音”。全國解放後,以吳玉章為首的拼音方案委員會力圖糾正尖團合流的偏差,按“北方話化拉丁化新文字”的語音體系擬定新的分尖團的拼音方案,(根據是:1949年東北鐵路電報和海軍旗語改用了分尖團的“北拉”新文字;1950年出版的《四角號碼新詞典》的注音採用了分尖團的“北拉”新文字;1954年吳玉章制定的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方案分尖團;1955年以吳玉章為首的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制定的《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就是“北拉”的翻版,明確分尖團)。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方案之所以未能成為法定方案,其根本原因就是遭到了以黎錦熙為軸心的“國羅頑固派”的抵制(所謂“國羅頑固派”,就是1934年分尖團的“北拉”傳人中國,受到知識界的歡迎以後,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曾一度倡導“國羅”的學者轉而倡導“北拉”;而以黎錦熙為軸心的部分“國羅派”學者則頑固地堅持“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堅決反對和抵制“北拉”和“北拉”的分尖團、拼命地維護“國羅”和“國羅”的尖團合流。1936年9月22日毛澤東在寫給蔡元培的信中,把反對“北拉”的人稱為“新老頑固黨”,筆者據此稱之為“國羅頑固派”)。“國羅頑固派”視分尖團為洪水猛獸,便千方百計地否定分尖團的方案,為此目的,就借羅常培負責的語言研究所向吳玉章的文字改革委員會施加壓力,於1955年8月以語言研究所的名義作了一次歪曲事實真相的“函調”尖團音。(填表人大多是接受了尖團合流的“新國音”的新派知識分子,大多按當時字典上的標音填了“函調”表),並憑仗“函調”得到的錯誤資料(“函調”資料是:北京和80%的北方話人群不分尖團。而實際情況是:北京多數民眾分尖團,80%的北方話人群分尖團,筆直另有專論)召開了否定拼音方案分尖團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最終奪取了拼音方案的修改權,把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修改為不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方案》。尖團合流的《漢語拼音方案》一經公佈,合併尖團音的“國羅頑固派”黎錦熙、羅常培及其門人王力、陸志韋等就成了中國語言學界的“絕對權威”,他們的“尖團合流論”和為尖團合流辯護的“語音簡化論”就成了中國語言學界的“霸權理論”。急功近利的現代語言學者都成了“他們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基於維護師徒連帶關係的“既得利益”就形成了“唯師門馬頭是瞻”的學風,具備了鸚鵡學舌和陳陳相因的技能,張口就是“尖團合流是漢語發展的自然規律”,“漢語的語音成分越來越簡化”。尖團音成了學術界敏感的禁區,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批判和嘲笑分尖團是“方言土語”,不敢說分尖團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語音。明明大多數北京民眾有尖音,有尖團音的區別,但誰也不敢承認這個事實。只有京劇界的藝術大師們敢於堅持“國粹”不動搖,敢於同霸權學者和霸權理論作抗爭,敢於堅持分尖團,成為民族語音的脊樑。(後附京劇界的“尖團音辨音字表”) 2尖團之胡普來源資料 “國羅派”八十年來的尖團合流特別是推普以來的尖團合流,使民族語言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也造成了j q x 發音的混亂。本來,‘肩、牽、掀’等見系細音(團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面中部和硬顎中部,其聲母為j q x ,而‘尖、千、仙’等精系細音(尖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葉和齒齦後,其聲母為zi ci si 。“國羅派”學者硬說普通話裡無尖音,硬說‘尖、千、仙’等尖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面,和‘肩、牽、掀’等團音字的發音部位相同,硬把尖音字的聲母由zi ci si 改為j q x 。這樣一來,j q x 的音域就擴大了一倍,變得異常寬泛,從舌面中部到舌面最前部的舌葉(主動發音器官),從硬顎穹頂到上齒齦後(被動發音器官),都成了j q x 的音域。在這個異常寬泛 的音域內,舌面-中顎音(團音)可以叫做j q x ,舌葉-齦後音(尖音)也可以叫做j q x ,誰能否定誰呢?j q x 的發音部位怎能不混亂呢? 要想消除j q x 發音部位的混亂現象,實現真正的“國語統一”,就必須丟掉“國羅派”的教條主義,摒棄反民族、反科學、反大眾的“尖團合流”,恢復傳統的分尖團的民族語音。只有把尖音和團音分開,才能具體的限定舌面-中顎音(團音)j q x和舌葉-齦後音(尖音)zi ci si 的音域。不尊重科學,不尊重傳統,只憑****式的人為“規範”,永遠消除不了j q x 發音部位的混亂。深望語言學界的仁人志士能從“國羅派”的“尖團合流論”和“語音簡化論”的教條主義桎梏下解脫出來,用科學發展觀來觀測漢語的發展,做番科學創新、撥亂反正的工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更加完善貢獻一份力量。 附:京劇界的“尖團音辨音字表” (1)zi和ji的尖團字對照(
尖音尖音(本文稱其為舌葉音)本是民族語音的優秀成分,分尖團本是民族共同語的優良傳統。在1923年江南“國羅派”取消尖音、合併尖團之前,中國兩千多年的字書和韻書都是分尖團的;80%以上的漢語北方話社群(特別是中原地區)的人群都是分尖團的,多數的北京漢族人也是分尖團的。尖音舌面化,尖團音分不清的僅是部分滿州旗人、受旗人語音影響的官場漢人和聲母分化未完成,仍儲存中古音的方言地區的人群。1913年全國“讀音統一會”審訂的法定標準音——“國音”裡分尖團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20年代初,漢字拉丁化的極左思潮氾濫,在廢除漢字、簡化語音的激進思潮推動下,以“數人會”為代表的一味崇洋而不瞭解漢語語音精髓的江南“國羅派”在擬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時,錯把滿州人的尖音舌面化看成是北京標準音,是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違反全華人民的意願,合併了尖團、取消了尖音,把分尖團的“老國音”修改為不分尖團的“新國音”。全國解放後,以吳玉章為首的拼音方案委員會力圖糾正尖團合流的偏差,按“北方話化拉丁化新文字”的語音體系擬定新的分尖團的拼音方案,(根據是:1949年東北鐵路電報和海軍旗語改用了分尖團的“北拉”新文字;1950年出版的《四角號碼新詞典》的注音採用了分尖團的“北拉”新文字;1954年吳玉章制定的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方案分尖團;1955年以吳玉章為首的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制定的《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就是“北拉”的翻版,明確分尖團)。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方案之所以未能成為法定方案,其根本原因就是遭到了以黎錦熙為軸心的“國羅頑固派”的抵制(所謂“國羅頑固派”,就是1934年分尖團的“北拉”傳人中國,受到知識界的歡迎以後,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曾一度倡導“國羅”的學者轉而倡導“北拉”;而以黎錦熙為軸心的部分“國羅派”學者則頑固地堅持“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堅決反對和抵制“北拉”和“北拉”的分尖團、拼命地維護“國羅”和“國羅”的尖團合流。1936年9月22日毛澤東在寫給蔡元培的信中,把反對“北拉”的人稱為“新老頑固黨”,筆者據此稱之為“國羅頑固派”)。“國羅頑固派”視分尖團為洪水猛獸,便千方百計地否定分尖團的方案,為此目的,就借羅常培負責的語言研究所向吳玉章的文字改革委員會施加壓力,於1955年8月以語言研究所的名義作了一次歪曲事實真相的“函調”尖團音。(填表人大多是接受了尖團合流的“新國音”的新派知識分子,大多按當時字典上的標音填了“函調”表),並憑仗“函調”得到的錯誤資料(“函調”資料是:北京和80%的北方話人群不分尖團。而實際情況是:北京多數民眾分尖團,80%的北方話人群分尖團,筆直另有專論)召開了否定拼音方案分尖團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最終奪取了拼音方案的修改權,把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修改為不分尖團的《漢語拼音方案》。尖團合流的《漢語拼音方案》一經公佈,合併尖團音的“國羅頑固派”黎錦熙、羅常培及其門人王力、陸志韋等就成了中國語言學界的“絕對權威”,他們的“尖團合流論”和為尖團合流辯護的“語音簡化論”就成了中國語言學界的“霸權理論”。急功近利的現代語言學者都成了“他們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基於維護師徒連帶關係的“既得利益”就形成了“唯師門馬頭是瞻”的學風,具備了鸚鵡學舌和陳陳相因的技能,張口就是“尖團合流是漢語發展的自然規律”,“漢語的語音成分越來越簡化”。尖團音成了學術界敏感的禁區,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批判和嘲笑分尖團是“方言土語”,不敢說分尖團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語音。明明大多數北京民眾有尖音,有尖團音的區別,但誰也不敢承認這個事實。只有京劇界的藝術大師們敢於堅持“國粹”不動搖,敢於同霸權學者和霸權理論作抗爭,敢於堅持分尖團,成為民族語音的脊樑。(後附京劇界的“尖團音辨音字表”) 2尖團之胡普來源資料 “國羅派”八十年來的尖團合流特別是推普以來的尖團合流,使民族語言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也造成了j q x 發音的混亂。本來,‘肩、牽、掀’等見系細音(團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面中部和硬顎中部,其聲母為j q x ,而‘尖、千、仙’等精系細音(尖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葉和齒齦後,其聲母為zi ci si 。“國羅派”學者硬說普通話裡無尖音,硬說‘尖、千、仙’等尖音字的發音部位在舌面,和‘肩、牽、掀’等團音字的發音部位相同,硬把尖音字的聲母由zi ci si 改為j q x 。這樣一來,j q x 的音域就擴大了一倍,變得異常寬泛,從舌面中部到舌面最前部的舌葉(主動發音器官),從硬顎穹頂到上齒齦後(被動發音器官),都成了j q x 的音域。在這個異常寬泛 的音域內,舌面-中顎音(團音)可以叫做j q x ,舌葉-齦後音(尖音)也可以叫做j q x ,誰能否定誰呢?j q x 的發音部位怎能不混亂呢? 要想消除j q x 發音部位的混亂現象,實現真正的“國語統一”,就必須丟掉“國羅派”的教條主義,摒棄反民族、反科學、反大眾的“尖團合流”,恢復傳統的分尖團的民族語音。只有把尖音和團音分開,才能具體的限定舌面-中顎音(團音)j q x和舌葉-齦後音(尖音)zi ci si 的音域。不尊重科學,不尊重傳統,只憑****式的人為“規範”,永遠消除不了j q x 發音部位的混亂。深望語言學界的仁人志士能從“國羅派”的“尖團合流論”和“語音簡化論”的教條主義桎梏下解脫出來,用科學發展觀來觀測漢語的發展,做番科學創新、撥亂反正的工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更加完善貢獻一份力量。 附:京劇界的“尖團音辨音字表” (1)zi和ji的尖團字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