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戈視點

    No。部隊集結列隊屬高度機密,敵方很難知道。集結地遠離戰場,敵方炮火一般鞭長莫及。部隊有情報、偵察、放哨警戒,隨時掌握敵方動態。當然,部隊集結列隊也得小心謹慎,防止敵方衛星、雷達偵察和導彈偷襲。

  • 2 # 軍武資料庫

    當然,怕了!

    現代的炮火打擊能力已經比早期火炮的打擊能力更大了,尤其是對步兵的軟目標的打擊能力隨著各種空炸引信的使用已經達到了無人能躲的境地了。

    現代打擊步兵的炮彈並不需要落地後爆炸,而是在目標的上空透過近炸引信或者延時引信在空中爆炸。上面的動圖是遠景,如果是近景的話則是這個樣子的:

    地面上沒有任何損毀,但所有人都已經傷亡。

    傳統的聽到炮彈來襲,原地臥倒的戰術動作也就只能加大傷害了。

    說回你的問題,在熱兵器時代的部隊“集結”:

    我們有看到大量戰士和裝備同框的畫面,這是演習前的誓師或者是演習後的檢閱。真正在作戰的時候部隊是不會這樣集結的。這樣的集結是會對安全性構成極大的影響的。

    在戰爭前線,兵營的佈局是一個廣泛分散的大範圍區域,“人口密度”相當的低,同時士兵也不會在軍營裡進行大量的“集結”。這些都是為了保障營地人員安全的一個措施。

    同時,目前作戰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出動小隊進行攻擊,一個兩個的步兵班藉助快速的戰場交通工具投入戰場內。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集結在一起被一鍋端。

    同時也能維持步兵在戰場上移動的效率。

    如果是必須進行大範圍攻擊和集結呢?

    這主要就得在後方戰場上講士兵裝入載具了。

    例如——兩棲登陸艦:

    讓士兵在相對安全的港口內登上登陸艦,然後再運抵危險的灘頭陣地。

    或者利用車隊將士兵從安全的位置大範圍向危險地帶進行轉移

    這也是為什麼大力發展機械化步兵的一個主要原因。

    從戰役學上來說,戰場的空間維度是分為方完全控制的安全區域,交火區域和敵方控制的敵對區域三個部分,交火區域其實就是敵我雙方維持自己的安全區域的一個緩衝帶。而兵力的運動原則則是從己方的安全區域投送到交火區域內,摒棄儘量的抵近敵對區域。這樣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安全區域擴大。“安全區域”的一個評判概念就是——敵人的炮火難以覆蓋。

  • 3 # 勤勞的軍建

    熱兵器時代,部隊集結列隊不怕對方炮火覆蓋嗎?

    進入熱兵器時代,部隊集結是有防備的,二戰時期部隊有偵察兵,也就是先頭部隊,已經把周圍的敵情瞭如指掌。在絕對安全的情況下,部隊集結一塊搞些集體活動。比如文藝演出會、戰前動員會、憶苦思甜會、政治教育會等,這是很有必要的集體活動。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真正上了戰場時,尤其是進攻敵陣地,那就得把部隊分散開,成前後一字形,左右相隔二十米,前後相隔十米,曲線衝鋒陷陣。這樣能有效的防止敵人炮火的攻擊。

    部隊在打巷戰時,也採用分散進攻方式,這個時候部隊為了防止前後左右不同方向的來襲子彈,總是把進攻的部隊分成仨人一組,背對背的前進。有看上方樓裡的動靜、有看前方的、有看後方的動靜,並且用眼的餘光再警惕左右的動靜。一旦有情況迅速還擊,不給敵人喘息的時間。

    進入現代化的部隊,就擁有了無人偵察機,防空部隊。先用無人機看看周圍的情況,在安全的情況下再集結活動。集結活動時,防空部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攔截來襲的炮彈。確保部隊集結活動正常進行。

  • 4 # 吐槽能

    當然怕了!

    中國遠征軍一個先遣營,被日軍一個旅團優勢兵力包圍在一個山頭!但就是攻不下來……首次進攻,中國遠征軍30米才開火兒。湯普遜衝鋒槍、勃朗寧M1919、M1918機槍,象割麥子一樣,打的日寇屍橫遍野!

    後面的進攻,往往剛一集結,就被遠征軍居高臨下的迫擊炮火所重創……

    無奈的日軍,只好反覆佯攻,並計算著遠征軍的彈藥消耗。企圖待遠征軍彈藥耗光後,再發動總攻……

    解放戰爭中,在海南島,政委指揮部佇列隊集結,整齊的向敵陣地推進……結果被打的傷亡慘重!

  • 5 # 度度狼gg

    非常怕,怕的要死,但關鍵是部隊集結的準確時間和具體位置你知道麼?如果不知道那就會錯過時機,而高明的戰術家則會根據戰場情況來判斷,假如判斷準確的話,敵人必遭沉重打擊。1984年在“兩山輪戰”期間的松毛嶺戰鬥中,我第14軍第40師的一名步兵團長,就曾經和炮兵團緊密合作,給隱蔽集結之敵以嚴重殺傷,創造了山地作戰步炮良好協同的典範戰例。

    兩山輪戰的歷史,大家應該有個大概瞭解,即79年持續一個多月的自衛反擊戰結束以後,我東西兩路大軍分頭撤回國內,然而對手吃了大虧以後不死心吶,捲土重來開始爭奪邊境要點,期間停停打打一直對峙到84年,爭奪的焦點即為老山、者陰山和法卡山等地區。從1984年4月起,我軍集中兵力收復了被越軍侵佔的老山和者陰山,越軍不服,醞釀調集重兵進行反撲。

    於是圍繞這兩座山,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攻防拉鋸戰,期間我軍抽調了各大軍區共10個軍番號的所屬部隊參戰,史稱“兩山輪戰”。兩山輪戰整整持續了將近五年,直到1989年才告結束,而松毛嶺大戰,正是爆發於我軍剛剛收復兩山的1984年7月12日,這一時期越軍心氣還算比較足,一心想報那一箭之仇,所以反撲的比較兇,戰鬥非常激烈。

    此戰越軍調集了陸軍356師、第1師和王牌316A師的一個團,炮兵的炮3師和炮18旅,另附坦克團、工兵團和特務團,總兵力在18000人左右。反撲作戰計劃被命名為“84-MB-北光”,因為其聯合指揮部是在北光村進行的戰役籌劃,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從7月初起越軍就開始實施無線電靜默,並且停止了小規模的騷擾活動,連例行炮擊也停了下來,老山一帶出現了久違卻令人心悸的安靜。

    徒弟的這一套,師父當然瞭然於胸,我軍前指根據情報和種種跡象判斷,敵人的大規模進攻迫在眉睫,立即展開全面防禦佈署。首先完成了30萬顆地雷的緊急敷設,在我軍前沿布成長7000米、寬500米的地雷帶,然後是給前沿部隊和炮兵補充足夠的彈藥,各炮兵團都儲備了至少三個基數的炮彈,第14軍所屬各步兵分隊也嚴陣以待。

    防禦戰最關鍵的要素,是對敵人主要進攻方向的預判,老山地區我軍防禦體系從西向東,分別是老山、松毛嶺和八里河東山,其中在松毛嶺和八里河東山之間有一個峽谷,峽谷之中瀘江河由北向南從中國流入越南,沿河有一條連通兩國的公路。 峽谷口越南一方有個村寨叫清水口,如果遂行攻擊,大部隊必須經過此處進入老山地區,才能在松毛嶺前展開兵力,因此我軍把防禦重點就放在了清水口至松毛嶺一線。

    1984年7月12日凌晨,根據截獲和破譯的越軍電報,我軍前指判明敵人將於3時左右進行戰役集結,遂於2點50分下令進行了炮火急襲,炮4師的重炮群對越軍縱深的集結地和後勤基地,先行實施了10分鐘火力打擊,然後根據戰果再加大炮擊力度。而配屬給40師的炮兵團則對清水口地域,也同樣進行了急速射擊,炮擊戰果非常顯著,給越軍的戰前部署造成了極大混亂,並予以大量殺傷。

    第一輪炮擊結束後,炮320團趙團長打電話給松毛嶺陣地的步兵119團張團長,向他請教:假如越軍在天明時分的凌晨5時發動總攻,其步兵集結地應在何處?張團長不假思索回覆說,必在我前沿300到500米隱蔽集結。於是經請示上級後,炮兵團對松毛嶺陣地前方500的山林進行了炮火覆蓋,一頓榴彈炮和加農炮打擊後,被覆蓋區域卻毫無反應,兩位團長一頭霧水:難道判斷錯了?

    其實一點沒錯,越軍整整一個步兵團就隱蔽集結在我軍陣地前方500米處,這一套是不是很熟悉?沒錯,也是跟師父學來的。而炮320團的火力覆蓋也給其造成了嚴重殺傷,兩名營長被當場炸死,數百人非死即傷,但是越軍倒也很是頑強,遭此飛來橫禍以後集體咬牙挺著,連重傷兵都不許哼哼,終於沒有暴露目標。如果大喊大叫的話,我炮兵團再來一份“回鍋肉”,那這個團基本就報銷了。

    所以部隊在戰時集結確實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兩軍交錯的戰場上,稍不留神就會遭到對方炮火的精確覆蓋,如果越軍這個潛伏團紀律不夠嚴格的話,再炸一輪恐怕就得完全喪失戰鬥力,進攻也自然告吹,那也就不會出現後面激烈的陣地防禦戰了(戰鬥英雄李海欣就是此戰犧牲於142號高地)。但是我炮兵戰前的打擊仍然功不可沒,至少讓敵人折損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大大減輕了步兵的防守壓力。

    這種以炮兵火力破壞敵人戰役集結的手段,源自於蘇軍在衛國戰爭中的發明,專業軍事術語叫作“炮火反準備”,也就是當敵人在進攻戰役中、還未及進行炮火準備時,我方先行動手予以炮火急襲和覆蓋的戰術。如此既打亂了敵人的戰役部署,也給正在集結的敵軍造成嚴重殺傷,其射擊效果遠超敵人尚未進行集結的情況之下,尤其是對步兵縱隊殺傷最為明顯,團滅吖。

    (給打懵了?)

    比如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戰役中,由於蘇軍最高統帥部掌握了德軍將在7月5日凌晨3時發動進攻的情報,在前線統一指揮的朱可夫當機立斷,下令三個方面軍所屬炮兵和統帥部加強的炮兵部隊,統於2時20分進行“炮火反準備”(有沒有發現,跟前面的戰例時間特別相近?)。於是蘇軍的上千門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一起向德軍縱深傾瀉火力,給正在隱蔽集結的德華人當時就炸懵了,指揮系統、觀察系統和通訊系統均遭到嚴重破壞。

    德華人不得不用了兩個多小時恢復通訊和整理部隊,戰役發起時間被迫推遲,所以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進攻沒有任何突然性,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朱可夫後來總結說,炮火覆蓋的時間選擇有些著急了:“當時德軍士兵還在掩體之中,坦克部隊也還在隱蔽待機區域,炮火反準備如果稍晚30到40分鐘開始,效果會更好”!

  • 6 # 勇戰王聊歷史

    人類剛進入熱兵器時代,是沒有炮火覆蓋的。

    最初的火炮還是“前裝”+實心彈。一炮也就打個幾公里,發射出的實心彈只會往地面上砸個坑。此時的火炮,想玩“炮火覆蓋”也不可能。威力不夠,精確度不行,射速不夠,射擊距離也不行。

    “幸好”,那時候的步槍也不行,必須靠打排槍增加命中率,步兵玩的也是玩結陣對轟。因此,炮兵在打仗時還是很有用,可以對密集的步兵方陣炮擊。為了增加殺傷效果,甚至還會用霰彈、開花彈,增加殺傷效果。

    在這個階段,士兵必須集結起來列陣打仗。炮兵也只有在兩軍對陣時,才能發揮效果。

    後來,步槍和火炮都進步了。步槍的進步,讓步兵可以在幾百米外精確擊中目標。於是,士兵不用結陣打排槍了。火炮進入後裝炮時代,射速、射距、精確度和威力都提高了。而且,還有偵測飛機做射擊指引。於是,軍隊開始用火炮對敵人進行覆蓋射擊。

    這個階段,軍隊集結的時候都會選擇在敵方炮火覆蓋範圍之外。你打不到,看你怎麼覆蓋。

    當在敵人炮火範圍內時,如果非要集結部隊,那就要注意偽裝隱蔽了。這個階段,部隊集結位置都是保密的。集結過程中也會對燈火進行管控,防止暴露目標。在夜晚時,別說點燈,就是吸菸都要小心。

    當然,這個階段還要防備敵人的飛機偵測和空襲。被發現就散,找地方隱蔽,也沒有別的好辦法。

    舉個例子:二戰德國打的閃擊戰,其實也是偷襲戰。閃擊戰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做到部隊隱蔽集結,在隱蔽中迅速展開,以達到突襲的目的。沒有隱蔽,也就沒有之後的“突襲”。

    如果,德軍在集結部隊的時候不注意隱蔽。守方早就為他們準備好炮火覆蓋和空襲了。閃擊戰,也就沒有這麼輝煌戰績了。

  • 7 # 紅色手電筒

    當然害怕了,利用炮火打擊對方的預備隊是一項非常有成效的工作,這樣能夠在對方上戰場以前就消滅對方,這樣是太爽了。

    陣前訓話都是要進行的,不過要找地方,不能在對方的火力打擊範圍內。

    不過,這個道理既然大家都懂,那麼也就大家都會提防這樣的做法,在列隊的時候肯定是不會讓你發覺。通常進行列隊的地方也會選擇在對方的射擊死角或者觀察死角,也就是你看不到或者打不到的地方集中,否則被對方發現一頓炮火覆蓋,你的人就完了。這種事在當年淞滬戰場上,桂軍就幹過這種事。當時按照國內戰爭的喜歡是要在戰前訓話,但是由於國內戰爭時期,雙方的火力以及偵察手段有限,特別是沒有空中偵察,結果是訓話的地方從地面上發現不了,但是日本人從空中能夠發現,結果就是這邊還在訓話呢,日本人的炮彈就到了,幾個桂軍的部隊都是損失慘重,幾乎是還沒有上戰場就已經傷亡殆盡。

    在戰場上,除了自己腦袋頂上有個帽子,也就是空軍的掩護以外,自己把自己藏起來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美軍也一樣。

    預備隊的配置位置是一個非常講究的事,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而且在配置的時候要分散,這個主要是要防備被對方的核武器一鍋端了,在對方核武器的打擊順序上,預備隊的順序還是比較靠前的,僅次於對方的核武器和指揮中心,位於第三位,要想避免對方的打擊,目前來說主要的辦法還是藏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蕉樹怎麼種植,皇帝蕉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