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聞蟲》
唐代:白居易
暗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
2,《月夜》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村夜》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4,《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5,《秋夜曲》
唐代: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6,《周頌·小毖》
先秦:佚名
予其懲,而毖後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7,《山花子·春愁》
明代:陳子龍
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零落五更鐘。
寂寂景陽宮外月,照殘紅。
蝶化綵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
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
8,《昌谷讀書示巴童》
唐代:李賀
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
君憐垂翅客,辛苦尚相從。
9,《送魏十六還蘇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10,《秋蟲》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裡。
秋天思婦心,雨夜愁人耳。
《月夜》
拓展資料: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1,《聞蟲》
唐代:白居易
暗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
2,《月夜》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村夜》
唐代: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4,《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5,《秋夜曲》
唐代: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6,《周頌·小毖》
先秦:佚名
予其懲,而毖後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7,《山花子·春愁》
明代:陳子龍
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零落五更鐘。
寂寂景陽宮外月,照殘紅。
蝶化綵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
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
8,《昌谷讀書示巴童》
唐代:李賀
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
君憐垂翅客,辛苦尚相從。
9,《送魏十六還蘇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10,《秋蟲》
唐代:白居易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裡。
秋天思婦心,雨夜愁人耳。
《月夜》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拓展資料: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