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認為,哲學所要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所謂“天人相與之際”(《漢書·董仲舒傳》).這個問題,漢朝人也簡稱為“天人之際”.這個問題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這確實是哲學所要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從先秦以來,就一直進行著爭論,到荀況作了一次唯物主義的總結.荀況根據“明天人之分”的原則,比較正確地處理了人和自然的關係,集中地駁斥了宗教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論.董仲舒在荀況之後,又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他對這個問題卻作了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回答.從某種意義說,他又復活了古代的天人感應的迷信,同時也是對荀況的天論的一種否定.但是,董仲舒也不是簡單地重複奴隸制時代的有神論的理論,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改造,並企圖給以理論上的根據.天人感應論是董仲舒的哲學體系的核心.上面所講的關於天的理論和陰陽五行的學說,都是為這種迷信服務的.“天人同類”的觀念是董仲舒所宣揚的天人感應論的一個理論基礎.他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陰陽義》)這是說,天和人是同類的,人有什麼,天也就有什麼;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人也可以說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縮影.他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於其可數也,副數;不可數者,副類.皆當同而副天,一也.”(《人副天數》)這是從人的身體的構造方面講天人同類.他又說:“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為人者天》)這是從人的情感意識方面講天人同類.以上這些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主觀比附.不過,這種比附,在他的體系中都有重要意義.在董仲舒看來,人是宇宙的縮影,是一個小宇宙.反過來也可以說,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個“大人”.他實際上是把自然擬人化了,把人的各種屬性,特別是精神方面的屬性,強加於自然界,倒轉過來再把人說成是自然的摹本.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擬人觀的理論.在這種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他宣傳天人感應的迷信.
董仲舒認為,哲學所要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所謂“天人相與之際”(《漢書·董仲舒傳》).這個問題,漢朝人也簡稱為“天人之際”.這個問題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這確實是哲學所要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從先秦以來,就一直進行著爭論,到荀況作了一次唯物主義的總結.荀況根據“明天人之分”的原則,比較正確地處理了人和自然的關係,集中地駁斥了宗教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論.董仲舒在荀況之後,又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他對這個問題卻作了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回答.從某種意義說,他又復活了古代的天人感應的迷信,同時也是對荀況的天論的一種否定.但是,董仲舒也不是簡單地重複奴隸制時代的有神論的理論,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改造,並企圖給以理論上的根據.天人感應論是董仲舒的哲學體系的核心.上面所講的關於天的理論和陰陽五行的學說,都是為這種迷信服務的.“天人同類”的觀念是董仲舒所宣揚的天人感應論的一個理論基礎.他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陰陽義》)這是說,天和人是同類的,人有什麼,天也就有什麼;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人也可以說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縮影.他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於其可數也,副數;不可數者,副類.皆當同而副天,一也.”(《人副天數》)這是從人的身體的構造方面講天人同類.他又說:“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為人者天》)這是從人的情感意識方面講天人同類.以上這些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主觀比附.不過,這種比附,在他的體系中都有重要意義.在董仲舒看來,人是宇宙的縮影,是一個小宇宙.反過來也可以說,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個“大人”.他實際上是把自然擬人化了,把人的各種屬性,特別是精神方面的屬性,強加於自然界,倒轉過來再把人說成是自然的摹本.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擬人觀的理論.在這種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他宣傳天人感應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