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華人第一次大規模海洋遠航,鄭和七次下西洋向外宣揚了明朝的國威,第一次向世界展現了東方實力。鄭和下西洋的事蹟也記入了檔案,但是現在關於下西洋的記錄卻沒神秘消失了,很多人都將此歸因於明朝的一位官員,他名字叫劉大夏,據史料記載,劉大夏藏匿並威脅銷燬鄭和海圖。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劉大夏銷燬海圖的行為?

    說劉大夏焚燒了鄭和海圖的歷史記載,陸樹聲的《長水日抄》、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焦竑的《玉堂叢語》、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張岱的《快園道古》都有記載,不過《明史》中沒有記載。劉大夏焚燒海圖的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是明憲宗時期,太監當道,他們想要效仿鄭和再次下西洋,便慫恿明憲宗下詔讓兵部找回鄭和航海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他就問車駕郎中劉大夏東西去哪了,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燬,怎麼還來追問?”。這就是劉大夏毀掉了鄭和海圖的記載。

    我們先不管劉大夏的行為到底存不存在。不可否認,劉大夏的出發點是好的,他考慮到了現實情況,明朝經過鄭和下西洋後,國力已經有所衰弱,這樣的面子工程不適合再次辦,辦只會勞民傷財。不過按我們現在的觀點,肯定是覺得劉大夏的行為簡直是作繭自縛,要是保留著鄭和的航海圖,中國怎麼會在海洋時代落後於西方國家,可能就不會有鴉片戰爭了。但這不怪劉大夏,在那個陸權社會,誰會注意到海洋的風雲變幻,封建社會的人覺悟都不會太高。

    不管是誰毀掉了鄭和海圖,事情已經過去了,說再多已經沒有用了。現在的中國正在迎頭趕上,彌補數百年前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海洋實力。

  • 2 # 比活的長

    沒有政治人物是因為情緒來做決策的,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現在看,這位兵部尚書劉大夏應該是南方資本利益集團的代理人。

    南方資本利益集團,壟斷了對外遠洋貿易,海禁就相當於做了一筆壟斷生意,想想明朝的海盜和這些利益集團脫不了關係。為了自己的利益,殺人放火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毀了官方的海上對外貿易,對自己好處大大的。

    明朝嘉慶年間,這些資本利益集團掌控了朝廷後,明朝實際上衰敗落後已經不可避免。

    皇帝一沒政治智慧,二沒能力去平衡這些利益集團。

    政治智慧是需要歷練培養的,不是讀讀書就能有的。

    皇帝的老師特別害怕皇帝出宮,微服出訪之類的事情。

    每次一個朝代滅亡,都是內部崩潰,當一方掌控權利後,對另一方,下死手必定會分裂。

    沒人會坐以待斃。

    給我們的教訓是,首領的大目標要正確長遠,內部平衡要適度,屁股太歪的不適合做首領。要多講共同願景,講共識。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一派上臺就死活維護自己利益的事情千萬別幹。西方的玩法在一個小民族下可能成功,國家稍微大點就容易崩潰,不是沒有歷史教訓的。

  • 3 # 月滿西樓68339545

    無論是燒海圖、毀寶船還是海禁,都是當時諸多客觀因素和各種勢力角逐所共同作用的結果。把某一方面單獨拿出來獨立分析會很片面,燒海圖只是整條事件鏈中的一環,而最衝在前面的劉大夏也只是一枚棋子或背鍋俠而已。

  • 4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為什麼明朝的兵部尚書劉大夏要焚燬鄭和的航海圖?如果鄭和航海圖不被焚燬,明朝繼續堅持大航海,是不是我們會首先進入海洋時代並持續千年的文化輝煌?

    1、劉大夏與鄭和航海圖的故事

    關於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燒燬鄭和航海圖一事,《明史》中並無記載,而是記載於野史。原文如下:

    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從前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請,詔停止西洋取寶船,不復下番。宣德中復開,至正統初復禁。成化間,有中貴迎和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令入檢三日,終莫能得,大夏秘不言。會臺諫論止其事。忠詰吏謂:“庫中案卷寧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這裡講述的就是被後人廣泛傳播的一則故事,大意如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明成祖朱棣時,戶部尚書夏原吉上書請求停止下西洋,朱棣同意了。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重新開始,正統年間再被禁止。成化年間,有宮中的寵臣為迎和明憲宗朱見深,講述永樂帝下西洋巡徵四夷的故事。

    朱見深下詔讓鄭和再次出海。兵部尚書項忠派人到書庫查詢下西洋的檔案資料,沒有找到,當時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藏起來了。項忠鞭打管理文件的官吏,命令再尋找3天,最終也沒有尋到,而劉大夏秘而不宣,假裝不知情。

    三保太監下西洋浪費鐵糧數十萬,軍民死亡上萬。即使得到寶物回來,也是對國家沒有益處的東西。這實在是一大敝政,忠直大臣應勸諫不要再下西洋。哪怕舊時的檔案還在,也應該焚燬以根除再下西洋的心思。現在又何必追究這些舊檔還有沒有!

    2、劉大夏到底有沒有焚燬鄭和航渡圖

    上述的故事流傳甚廣,後世野史多依據這個故事猜測,鄭和航渡圖先是被劉大夏藏起來,後來又付之一炬。劉大夏果真把鄭和航渡圖焚燬了嗎?近年來,人們對這一說法多持否定態度。

    原因有二:儘管劉大夏此事後不久就升任為兵部尚書,但是作為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果真能人不知鬼不覺從宮中文庫裡偷出如此重要的文件嗎?管理文庫的難道是個盲人嗎?

    其二,即使劉大夏偷出鄭和航海圖,他敢把皇家文件一燒了之?作為進士出身、從翰林院庶吉士入仕的劉大夏,此時已在官場歷練30餘年,年過五旬的劉大夏所作所為不會與剛入官場的愣頭青一樣。

    劉大夏所謂焚燬鄭和航海圖一事,正史從無記載,只盛傳於明代的文人筆記中,但這些筆記的說法也大不一樣,有的說被劉大夏藏匿,有的說被焚燬,有的則說先藏匿後焚燬。人們猜測,劉大夏被頂鍋,原因可能與得罪權宦劉謹被貶官有關。畢竟,劉謹是最會滿足皇帝喜好的。

    文人則最愛透過筆墨表達感情。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在民間還是大有市場的,尤其是明朝晚期的文人,更是夢想永樂帝的高調和輝煌。因此把朱棣後世子孫不能再下西洋,歸結為航海圖的丟失、焚燬,實則是對永樂帝輝煌壯舉的一種追憶。

    3、鄭和航海圖應該不應該焚燬

    令現代人遺憾的是,鄭和航海圖如果不被焚燬,鄭和能再啟大航海壯舉,後世也堅持海上戰略,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上率先進入海洋時代,我們領先世界數千年的輝煌將一直持續……夢想很豐滿!但是,這只是現代人的一廂情願。

    先來看看下面這段來自《明史》的記載:

    本朝洪武三年遣使持詔諭西洋諸番曰:“然必中國治安而後四方外國來附……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臣民鹹樂其所。又慮汝等僻在遠方,未悉朕意,故遣使者往諭,鹹使聞知。”

    洪武三年的這封遍諭西洋諸番的詔令中,朱元璋以四方之主自居,以懷遠之德召西洋諸番來朝,派使者詔告天下並稱:“九州之外番方遠國則每世一朝,其所貢方物不過表誠敬而已……其他遠國如占城、暹羅、西洋瑣裡等處新附國土入貢既煩,勞費甚大,朕不欲也。今遵古典而行,不必頻貢。其移文使諸國知之。”

    朱元璋說了,你們西洋諸番,來朝貢所帶的禮物不要太貴重,意思一下就行,而且為了照顧遠方的國家,你們國王終身只來朝貢一次就行,不要常來,治理好自己國家吧。

    在這種基礎觀念下,朝貢變成了明朝的負擔、朝貢國的節日。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這些西洋諸番來朝貢時,隨便帶點土特產,而明朝回贈的禮物數以百倍之多。鄭和下西洋是懷德以遠的升級版:找上門去,送上重禮,讓對方來朝貢。

    把錢灑進大海,把面子掙回來。鄭和下西洋初始曾被認為是尋找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建文帝,後來就變成了宣揚大明國威和富有的面子工程。這同近代海洋殖民國家以商業為驅動、以軍事佔領為目的大航海完全不同。

    賠錢賺吆喝的大航海時代,和商業、軍事殖民的大航海時代,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兩個概念。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鄭和航海圖應該被焚燬。

    如果鄭和之後的航海人,能改變明朝固有的觀念,透過大航海開啟海洋貿易,同時收穫一個個海外基地……世界近代史真可能被改寫。

    當然,這是建立在“如果”二字基礎上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一百二十回的全部回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