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盡衛與

    觀察瞭解幼兒是幼兒教師必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需要履行的一項工作職責。

    那麼,幼兒教師應該怎樣觀察瞭解幼兒?園長與教育行政部門又該如何督導、評價教師的這項工作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位幼兒教師的幾則觀察日記中受到啟發,尋找到思路。

    例項一:A教師 觀察物件:小一班 黃點點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請每個小朋友說一個兒歌,點點坐在座位上哭了,問了半天也沒說話,可能是不會說。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脫衣服時,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會脫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愛吃牛肉。

    分析與措施 點點是從小班升上來的孩子,按理說,對幼兒園生活該適應了。

    可在班上,一整天也聽不到他講一句話,遇到問題總是哭。

    向家長了解,據說,點點是奶奶帶大的,三歲了才會講話,再加上膽子小,內向,所以有了問題就會哭。

    今後我要多注意他的語言培養,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進一步同家長取得聯絡,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做些努力。

    例項二:B教師 觀察物件:中二班 胡辛峰 觀察記錄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著接待來園的孩子,胡辛峰來了。

    他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天天來接我回家睡覺。”爸爸說:“不行,我得上班。”“那爺爺接。”“不行,爺爺 走不動了。”胡辛峰拉著我的手:“老師,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儘管忙,我還是把他摟在懷裡。

    他兩隻小手緊緊地抱著我,把頭貼在我的胸前。

    過了一會兒, 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了,說:“老師,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與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爺爺奶奶年紀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於是就整託了。

    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飢餓,在尋找成人的愛和安慰......教師應該儘可能地體諒、理解孩子,幫助他度過情感的“饑荒”。

    從以上例項中不難看出,教師觀察瞭解幼兒,需要抓住三個基本環節: 1.現場觀察 2.記錄觀察結果 3.分析、利用觀察資料 A、B兩位教師,在這三個環節中做得怎麼樣呢? 其一,從現場觀察看 A教師抓往黃點點連續三天的異常情緒,展開追蹤觀察是可取的。

    B教師抓住胡辛峰的分離焦慮,進行深入的觀察也很有必要。

    她們在選擇觀察物件,確定觀察重點的問題上,很重視幼兒的情緒心理健康問題,是值得 提倡的。

    追蹤觀察、深入觀察也是必須的。

    其二,從記錄觀察結果看 A教師在觀察記錄中,僅以“又哭了”三個字記敘黃點點的消極情緒,過於簡單了。

    因此,教師對幼兒產生該行為的原因的分析、判斷,也只能是“可能是不會說 話,”、“原來是不會脫衣服、”“原來是不愛吃牛肉”。

    這些結論,既不是黃點點告訴的,又不是教師透過對幼兒的動作、表情、語言等原始記錄反映出來的,難 免帶有教師主觀推斷的色彩和成份。

    而這樣主觀推測出來的結論,對於解決黃點點愛哭的情緒問題是毫無裨益的。

    B教師卻不同,她透過對旁聽到的父子之間的對話的記錄,對胡辛峰的神態、心情、語言的描寫,以及與胡直接接觸的追憶,使觀察記錄較好地保留了行為事件的本 來順序和真實面貌,客觀、翔實,為進一步提示這個單親家庭幼兒分離焦慮的原因提供了線索,也為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切入點。

    其三,從分析、利用觀察資料看 A教師對於點點為什麼天天哭,未能從不會說、不會穿、不愛吃等表面現象,深入到內向、膽小、適應不良這樣的性格特徵是怎樣形成的層面去尋找原因。

    小班幼 兒,為難時會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沒被滿足;若因為恐懼,則要分析是什麼使兒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習慣,就要尋找孩子對哪些環境、事物、現象不適應。

    也就是 說,對於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師首先考慮的應是如何調整情緒,而並非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B教師的做法比較妥當。

    她透過“來園時哭鬧”這個表面現象,看到了家庭變異後給幼兒心靈造成的創傷。

    教師並不費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給予情感上的安撫,並由此而確定了“幫助他度過情感饑荒”的教育策略。

    顯然,A、B兩教師,觀察瞭解幼兒的工作,一個浮在面上,一個切入實質。

    那麼,這項工作的特點、規律、要求是什麼呢?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觀察瞭解幼兒是指教師能透過觀察,瞭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心理需求和存在問題,並據此制定教育工作計劃、確定教育措施。

    它有這樣一些特點和規律。

    1.教師瞭解幼兒主要採用觀察手段。

    一般是在日常生活、遊戲、教育活動過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物件。

    所觀察到的是幼兒外顯的 行為表現:動作、表情、語言、行為方式等。

    它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瞭解與溝通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用來幫助教師由籠統的或一般性的行為中分辨幼兒的發展。

    2.教師要學會透過幼兒的外在表現,剖析幼兒的心理狀況:發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問題等。

    如同醫生透過外在症狀診斷有無疾病,生的是什麼病一樣,教師觀察瞭解幼兒,其實質是對幼兒行為的性質所作出的一種判斷。

    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的性質作出判斷時,必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原則來加以分析,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如果判斷錯了,就會開出錯誤的或無效的“教育處 方”。

    A、B兩教師的差距正在於此。

    A教師沒能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開出的是無效的“教育處方”。

    B教師則相反。

    3.教師確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計劃應基於對幼兒的瞭解,也就是“理解先於教育”。

    理解幼兒是正確教育幼兒的前提。

    理解幼兒不僅僅是指教師瞭解幼兒的 日常表現以及比較外露的情感願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兒的過程,即瞭解幼兒發展之序、認識幼兒發展之勢、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

    這樣,才能改善所有幼兒的成長 環境,創造適合每個幼兒發展的教育方式。

    為使觀察瞭解幼兒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流於形式,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這也是園長等上級部門督導、評價教師工作的要點。

    1.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應有明確的目的,大致的觀察角度、線索和重點觀察物件。

    不能今天觀察這個幼兒,明天又換一個,什麼撞到眼裡 就觀察什麼。

    在確定重點觀察物件時,可考慮每種型別的幼兒各取一個代表。

    例如,不同性格型別的幼兒,動作、智力、語言、社會性、美感諸方面發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長經歷的幼兒。

    觀察時,應圍繞所確定的目的,捕捉有關的、典型的行為,並透過對這些幼兒的追蹤,發現一般規律。

    當然,如有特殊情況或意外情況發生時,則隨機應變,對臨時出現問題或有異常表現的幼兒給予特別的關注。

    2.應翔實、客觀地記錄觀察結果。

    記錄觀察結果,可以採用記敘和描述的方式(即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記敘和描述)。

    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a.記錄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時間、地點。

    b.記敘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幼兒在什麼情況下出現該行為。

    c.記敘幼兒做種種事情的方法行為方式,特別是幼兒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新行為。

    d.描述幼兒對自己的行為的感覺:表情、心情、神態。

    e.記錄幼兒行動時所說的話。

    文字記載應較好地保留行為事件的本來順序和真實面目,應客觀、翔實。

    這部分文字一般構成觀察筆記的第一部分。

    3.應正確分析、合理利用觀察資料。

    正確分析觀察資料,是根據觀察記錄,對幼兒行為的性質做出正確判斷,得出結論,並對幼兒出現某種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般說來,可以從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以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尋找原因。

    合理利用觀察資料是指透過上述分析,確定教育觀點,並擬定教育措施。

    實施後,連續追蹤觀察,對教育效果進行總結。

    這部分文字通常構成觀察筆記的第二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船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