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專業詞人――柳永。柳永出生於一個世宦書香門第,早年在汴京度過,常常出入歌樓酒館,漫遊於柳巷花街,被世人譏諷“薄於操行”。他的作品大多收入《樂章集》中,其中最多的就是羈旅行役詞①。
柳永一生僕僕奔波於風塵之中,居無定所,或漂泊旅途,或供職外鄉,時而登高臨遠,時而旅館獨處,往往觸景生情,因物懷人。他的詞大多描寫了他羈旅生活的憂愁,反映了他仕途漂泊,“浪萍難駐”極不得志的心情。他的詞常常流露出落魄失意,沉重的精神苦悶,表現出一種人生孤寂落寞的悲涼。這些羈旅行役詞大致反應如下方面的內容:
一、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與追求
維繫於柳永心中,始終不能忘懷的是對於價值的追求,即入世觀念。在這方面又表現為強烈的失落感、失重感和困惑感。如《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尾句採用的是閨怨詞的形式,實際上表達的是傷感、失落、失意之情。詞人面對著鋪天蓋地的“春愁”,心中一片憂傷。自古以來有無數文人借物詠懷來表達傷春、惜春之情,在此柳永也無可避免地觸景生情。由於仕途坎坷,不盡如人意,詞人只有借酒澆愁。可“舉杯消愁愁更愁”,愁情未減,“強樂還無味”,進一步加深了“春愁”。詞中作者情、思並會於心,簡直不勝其“悲哉”與“黯然”了。瞻望前程,一片黯淡,人生失落之感鬱結心頭,只有獨自感慨。表明了詞人的潦倒失意感和脆弱的心理,體現了社會文化現實的悖謬。
二、無所依託的生命漂泊感
人在社會激烈的擠壓中失落,失落的心便如飄蓬柳絮般飄揚、灑落,無所歸依,人的靈魂便如一隻無歸的宿鳥,遁逃無藪,便有著永無休止的苦澀的尋覓感,這是失落情緒最慘痛,也是更深一層的表達,特別是柳永這位社會下層失意的封建文人。這種情感表現在他的思鄉曲中。如《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詞中深摯地表現了作者天涯飄泊的愁緒和思戀情人的心情。把他惆悵鬱悒的心理和沉摯感人的戀情表達無遺。詩人登高放眼雨後的江天,清秋的蕭索,晚景的寂寥,渲染出一幅悲颯蒼涼的意境。愁緣境而出,秋情漠漠,客愁慼慼,詩人放出內心的慨嘆:“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無限的凝愁,正意味著他靈魂無所歸依。在秋風蕭蕭的季節裡,撲面而來的是滿目悲涼之色。也許人生來就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本能慾望,正是這種本能慾望被社會現實壓抑,詞人從心底、從心靈深處生髮出陣陣的悽楚悲音。柳永把天涯漂泊的悲愁和兩情思戀的眷眷深情隱含在“吟秋”中,這更增添了悲涼的氣氛。
三、對於人情的依戀
在中國社會里由於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地束縛著人的思想,人的本性被普遍地扭曲著,人便也示別人以假面,這導致了人情的普遍湮沒。在詞作裡,也隱隱體現著柳永對真感情的執著追求,要求恢復人的本性的感知,呼喚人情的迴歸、人性的迴歸。如《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一個離別的場面,詞人在離開汴京去各地漂泊,不得不和他心愛的人分開,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離別。這個場面充塞了悲痛的氣氛,卻暗示了過去生活的美滿和今後沉重得難以擔負的相思之情。作為一個失意潦倒的下層文人,柳永有著深沉的內心悲哀,科場不利併為生計所迫四處流落時,一種人生的秋意便會在不經意間襲上心頭,何況在離別時又值“寒蟬悽切”的秋季。在淚雨紛飛中作者依依不捨地上路了,心潮澎湃不已,詞人揭開了人們的心幕,大膽直率地說出了人們的心裡話,渴望人情復歸,以期望在“羈旅漂泊”的客居生活中尋找一絲慰藉。
柳永不像其他封建貴族文人那樣,只從高高在上的樓臺上俯瞰人生,而是把全部身心深深地扎入了世俗生活的土壤裡,從中吸取感情養料以培育自己的文學花朵,使得柳永的羈旅行役詞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
宋代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專業詞人――柳永。柳永出生於一個世宦書香門第,早年在汴京度過,常常出入歌樓酒館,漫遊於柳巷花街,被世人譏諷“薄於操行”。他的作品大多收入《樂章集》中,其中最多的就是羈旅行役詞①。
柳永一生僕僕奔波於風塵之中,居無定所,或漂泊旅途,或供職外鄉,時而登高臨遠,時而旅館獨處,往往觸景生情,因物懷人。他的詞大多描寫了他羈旅生活的憂愁,反映了他仕途漂泊,“浪萍難駐”極不得志的心情。他的詞常常流露出落魄失意,沉重的精神苦悶,表現出一種人生孤寂落寞的悲涼。這些羈旅行役詞大致反應如下方面的內容:
一、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與追求
維繫於柳永心中,始終不能忘懷的是對於價值的追求,即入世觀念。在這方面又表現為強烈的失落感、失重感和困惑感。如《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尾句採用的是閨怨詞的形式,實際上表達的是傷感、失落、失意之情。詞人面對著鋪天蓋地的“春愁”,心中一片憂傷。自古以來有無數文人借物詠懷來表達傷春、惜春之情,在此柳永也無可避免地觸景生情。由於仕途坎坷,不盡如人意,詞人只有借酒澆愁。可“舉杯消愁愁更愁”,愁情未減,“強樂還無味”,進一步加深了“春愁”。詞中作者情、思並會於心,簡直不勝其“悲哉”與“黯然”了。瞻望前程,一片黯淡,人生失落之感鬱結心頭,只有獨自感慨。表明了詞人的潦倒失意感和脆弱的心理,體現了社會文化現實的悖謬。
二、無所依託的生命漂泊感
人在社會激烈的擠壓中失落,失落的心便如飄蓬柳絮般飄揚、灑落,無所歸依,人的靈魂便如一隻無歸的宿鳥,遁逃無藪,便有著永無休止的苦澀的尋覓感,這是失落情緒最慘痛,也是更深一層的表達,特別是柳永這位社會下層失意的封建文人。這種情感表現在他的思鄉曲中。如《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詞中深摯地表現了作者天涯飄泊的愁緒和思戀情人的心情。把他惆悵鬱悒的心理和沉摯感人的戀情表達無遺。詩人登高放眼雨後的江天,清秋的蕭索,晚景的寂寥,渲染出一幅悲颯蒼涼的意境。愁緣境而出,秋情漠漠,客愁慼慼,詩人放出內心的慨嘆:“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無限的凝愁,正意味著他靈魂無所歸依。在秋風蕭蕭的季節裡,撲面而來的是滿目悲涼之色。也許人生來就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本能慾望,正是這種本能慾望被社會現實壓抑,詞人從心底、從心靈深處生髮出陣陣的悽楚悲音。柳永把天涯漂泊的悲愁和兩情思戀的眷眷深情隱含在“吟秋”中,這更增添了悲涼的氣氛。
三、對於人情的依戀
在中國社會里由於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地束縛著人的思想,人的本性被普遍地扭曲著,人便也示別人以假面,這導致了人情的普遍湮沒。在詞作裡,也隱隱體現著柳永對真感情的執著追求,要求恢復人的本性的感知,呼喚人情的迴歸、人性的迴歸。如《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一個離別的場面,詞人在離開汴京去各地漂泊,不得不和他心愛的人分開,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離別。這個場面充塞了悲痛的氣氛,卻暗示了過去生活的美滿和今後沉重得難以擔負的相思之情。作為一個失意潦倒的下層文人,柳永有著深沉的內心悲哀,科場不利併為生計所迫四處流落時,一種人生的秋意便會在不經意間襲上心頭,何況在離別時又值“寒蟬悽切”的秋季。在淚雨紛飛中作者依依不捨地上路了,心潮澎湃不已,詞人揭開了人們的心幕,大膽直率地說出了人們的心裡話,渴望人情復歸,以期望在“羈旅漂泊”的客居生活中尋找一絲慰藉。
柳永不像其他封建貴族文人那樣,只從高高在上的樓臺上俯瞰人生,而是把全部身心深深地扎入了世俗生活的土壤裡,從中吸取感情養料以培育自己的文學花朵,使得柳永的羈旅行役詞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