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廣漢人張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穀豐登,百姓安樂,衙門清閒。只是常常為學校門外被高牆所檔,不能排除阻塞鬱悶之氣、迎納曠野清新之風,而感到不快。於是在它的正南面,鑿牆開門修路,直達白河,取近旁已廢棄的門上原有的牌匾,懸掛在新門之上,並在上面加築一座樓臺使其壯觀。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覽,只見浩瀚的江水、相連的湖泊,迂迴曲折,曠遠深滿,一目千里。西陵峽的群山,煙嵐迷濛,雲氣昏暗,又都隱約可見在蒼茫的水天之外,時出時沒。敬夫於是環顧四周,慨嘆道:“這不就是曲江公所說的江陵郡城南樓嗎?
過去張公離開宰相之位,被貶到這裡做太守,在平時閒暇的日子裡,登樓吟詩,總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脫塵世的念頭。至於他感傷時事,往往長夜不眠,喟然興嘆,深深憂慮,足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張最終不能實現。唉,真可悲啊!”
於是在匾上題寫“曲江之樓”四字,並來信囑咐我為曲江樓作記。 當時我正擔任南康知軍一職,因疾病折磨,要求辭官又不獲批准。
看了敬夫來信,得知此樓的佳處,真想能有一次機會和敬夫一起在上面遊覽,眺望江山,觀看城樓,依據楚漢相爭以來成敗興亡的情況,考察它們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後相互勸酒,吟詠張公的詩篇,遙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風采,差不多才能滿足平素的心願。
原文: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鬱湮,導迎清曠。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為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
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出處:出自宋代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樓記》。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當年適逢大旱,災害嚴重,朱熹到任後,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
經朱熹的竭力倡導,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為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勅額,賜御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並親自訂立學規。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陸九淵來南康訪朱熹,相與講學白鹿洞書院。八月,時浙東大飢。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為解救災民,朱熹迅速採取了幾項有力措施。
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為唐之姻親王淮所嫉,浙東任職僅九個月即離任回家。朱熹曾先後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結的事實。迫於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彈劾唐仲友的過程中,朱熹表現出崇高的操守和氣節。
翻譯:
廣漢人張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穀豐登,百姓安樂,衙門清閒。只是常常為學校門外被高牆所檔,不能排除阻塞鬱悶之氣、迎納曠野清新之風,而感到不快。於是在它的正南面,鑿牆開門修路,直達白河,取近旁已廢棄的門上原有的牌匾,懸掛在新門之上,並在上面加築一座樓臺使其壯觀。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覽,只見浩瀚的江水、相連的湖泊,迂迴曲折,曠遠深滿,一目千里。西陵峽的群山,煙嵐迷濛,雲氣昏暗,又都隱約可見在蒼茫的水天之外,時出時沒。敬夫於是環顧四周,慨嘆道:“這不就是曲江公所說的江陵郡城南樓嗎?
過去張公離開宰相之位,被貶到這裡做太守,在平時閒暇的日子裡,登樓吟詩,總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脫塵世的念頭。至於他感傷時事,往往長夜不眠,喟然興嘆,深深憂慮,足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張最終不能實現。唉,真可悲啊!”
於是在匾上題寫“曲江之樓”四字,並來信囑咐我為曲江樓作記。 當時我正擔任南康知軍一職,因疾病折磨,要求辭官又不獲批准。
看了敬夫來信,得知此樓的佳處,真想能有一次機會和敬夫一起在上面遊覽,眺望江山,觀看城樓,依據楚漢相爭以來成敗興亡的情況,考察它們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後相互勸酒,吟詠張公的詩篇,遙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風采,差不多才能滿足平素的心願。
原文: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鬱湮,導迎清曠。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為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
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出處:出自宋代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樓記》。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當年適逢大旱,災害嚴重,朱熹到任後,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
經朱熹的竭力倡導,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為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勅額,賜御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並親自訂立學規。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陸九淵來南康訪朱熹,相與講學白鹿洞書院。八月,時浙東大飢。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為解救災民,朱熹迅速採取了幾項有力措施。
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為唐之姻親王淮所嫉,浙東任職僅九個月即離任回家。朱熹曾先後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結的事實。迫於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彈劾唐仲友的過程中,朱熹表現出崇高的操守和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