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糖的五千年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

    建興六年(公元223年),諸葛亮率軍北伐,開始了他第一次北伐的征程。一開始,蜀軍節節勝利。不過自從馬謖失守了街亭後,蜀軍立即陷入困境,諸葛亮不得已將軍隊撤回漢中。並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

    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責罵馬謖,說他徒有虛名,完全不懂兵法,居然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沒有步步為營,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

    那麼,問題來了: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

    我個人認為,馬謖這樣做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我將根據演義和正史的記載,分析為以下三個道理。

    第一,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馬謖沒有在五路總口下寨,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道理很簡單,居高臨下,以一當十。如果魏軍敢去進攻,必定是有去無回。馬謖的相關論述如下:

    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並且馬謖也說過,按照諸葛亮的話去做,是行不通的。因為諸葛亮給馬謖選擇的位置,一路平坦,沒有關隘險阻。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簡而言之,馬謖如果聽從諸葛亮的話,選擇在平地紮營,是很難守住街亭的。因此,馬謖才會違背諸葛亮的命令。而在山上紮營,四面皆不相連,並且樹木極廣,乃天賜之險。敵人從下往上攻,如何攻得下呢?

    第二,置之死地而後生。

    話說王平勸諫馬謖,山上乃是絕地,如果敵人只圍而不攻,斷我軍水源,又該當如何?馬謖回答道:

    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馬謖說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魏軍如果真的斷蜀軍水源,蜀軍可能無動於衷嗎?顯然,蜀軍定會用自己的生命,跟魏軍決戰到底。士氣大振,以一擋十。

    馬謖第一個沒想到的是,魏軍真的就圍而不攻,斷蜀軍水源;第二個沒想的是,蜀軍幾天沒喝水後,個個飢渴難耐,無精打采,完全沒有了戰鬥。

    其實馬謖本來是有望勝利的,那就是在他得知魏軍圍而不攻後,立即下令讓山上的蜀軍,一鼓作氣,衝下山去,跟王平的軍隊會合一處。哪裡知道,馬謖一開始並沒有把魏軍放在眼裡,等到山上完全沒有了水源,再讓士兵去山下打水。這個時候,為時已晚了。士兵由於幾天沒喝水,已經沒有精力去打仗了,乃致不戰而亂,都喊著要投降魏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

    第三,馬謖考慮到敵眾我寡,不得已而選擇在山上紮營。

    正如諸葛亮所言,街亭既沒有城池,也沒有險阻之地,可以說是無險可守。毫無疑問,以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二萬五千精兵,要想抵抗司馬懿的十幾萬大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再加上,司馬懿何許人也?他是曹魏著名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深諳兵法,極懂行軍用兵之道。並且魏國還有大將張郃,他是“五子良將”之一,驍勇善戰,武藝高強。而馬謖的軍隊中,沒有像張郃這樣的將軍。

    馬謖自幼飽讀詩書,喜歡談論軍事,可謂是才華橫溢,諸葛亮對他也是很佩服的。《三國志·馬良傳》相關描述如下: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就算是劉備在臨死前,跟諸葛亮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勇,君其察之”之類的話,諸葛亮也是不聽的,依然重用馬謖,提拔他為參軍,經常跟他一談就是一整天。

    大家想一下,馬謖如果是一個言過其實、不懂軍事的人,諸葛亮可能佩服他,並且時常找他談話嗎?

    有個例子能證明馬謖很有軍事才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提出過著名的十六字方針,即“攻下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我認為馬謖在山上紮營,還有一點考慮,那就是他自以為,蜀軍居高臨下,魏軍會望而生畏,不戰而退。

  • 2 # 風滿樓聽山雨

    馬謖為何不聽諸諸葛亮的話,而選擇在山上紮營?

    很多人認為馬謖是為諸葛亮背黑鍋,認為誰去也守不住街亭。諸葛亮為馬謖指點的軍事部署有缺陷。所以馬謖到達街亭後改變諸葛亮部署跑到山上去紮營。小弟認為這都是胡扯。諸葛亮以謹慎著稱,怎麼可能對街亭這個隴右門戶的地勢不瞭解。沒有可行的全域性部署就傾全國之力發動戰爭,傻子也不會幹。

    下圖,看下地形。街亭當道有河不缺水,除非自己作死跑到山上紮營。街亭是一個只有6公里寬,幾十公里長的狹長地帶。幾萬騎兵在這種地形根本無法展開。據說東西還有一個十米高的天然臺階,可以成為天然屏障阻擋騎兵。街亭這個地方一兩萬人結營據守,擋住張郃5萬騎兵,馬謖可以在大營裡喝著酒,看張郃的笑話。

    諸葛亮兵出祁山後,魏明帝才發兵救援雍涼,馬謖有足夠的時間修築工事。

    人過一萬無邊無沿,馬謖只要撥出一萬人修工事,短時間就可以修出幾公里針對騎兵的防禦工事。可以想象一下,當道紮營,營前幾公里之內,遍佈戰壕和各種陷馬坑,配以弓弩把守。加上刺馬釘和拒馬。幾百裡崎嶇山路趕來的張郃騎兵,能帶多少器械糧草。張郃看到這些工事只有嗚呼奈何的份。

    馬謖在河的上游,汙染河道張郃連水都吃不上。張郃從陳倉運糧是幾百裡的崎嶇山路,長期對峙想都不要想,糧食和水就把張郃愁死了。曹真張郃是遠道而來,並非長期駐守關中,長安對於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準備遠不如蜀漢充足。對比曹操官渡之戰,2萬人擋住袁紹11萬兵馬。街亭之戰無論是地形還是雙方兵力都強太多了。此戰據守街亭擋住張郃騎兵幾乎是穩操勝券。

    那為什麼馬謖會敗得那麼慘呢?為什麼要上山紮營?

    小弟以為馬謖街亭之敗有兩個地方值的我們引以為戒。

    馬謖跟著諸葛亮很多年,確有才華,諸葛亮對馬謖很重視。諸葛亮南征亦採納馬謖戰略建議,馬謖雖然一直沒有領兵實戰的機會,但是馬謖一直站在巨人肩膀上看時勢。難免高估自己,輕視對手。比如有些人在大公司獨當一面,做的順風順水,業內也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一時激動,辭職創業。結果賠的稀里嘩啦的。

    還有就是平常心,無論好的境遇還是壞的境遇都會影響平常心,不同心態下做出的決定難免不同。劉備遺言“馬謖言過其實,難當重任”這等於封殺了馬謖的蜀漢仕途,永無出頭之日,馬謖何等委屈。

    守街亭戰張郃,蜀漢將領是傾向於魏延的。沒人看好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諸葛亮力排眾議委派馬謖擔當重任,對於馬謖如同久旱逢甘霖,一生抱負終於有施展的機會。馬謖失去了平常心。比如我們被非常看重自己的上司破格提拔,必然想幹的轟轟烈烈超額完成任務。以報答上司的知遇之恩。也讓其他反對的人看看自己的實力。

    街亭是馬謖作為主帥領兵的第一戰,誰不想一戰成名?偏偏此戰太容易了,馬謖渴望已久的機會竟然不是轟轟烈烈的正面交鋒,而是縮頭烏龜一樣的全線防禦。馬謖傲氣,怎肯在自己人生最關鍵一戰,打毫不出彩的防禦戰。一時間被心魔吞噬,馬謖改變諸葛亮全線防禦戰略部署。跑到山上紮營行險一搏,以求正面交鋒時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優勢,擊潰張郃騎兵,漂漂亮亮的打一個大勝仗。無視王平的強硬建議,亦要完成自己的戰爭意圖。

    聰明如馬謖才會如此匪夷所思的把蜀漢兵馬部署在山上。奈何弄巧成拙斷送了蜀漢最有希望佔據隴右的機會。

    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 3 # 朵朵佬爺

    有一種人天生只會讀書不會做事,例如趙括,馬謖,還有近代的王明,你與他們討書上的東西,他們無所不知,侃侃而談,令人入迷,但並非無所不能。讓他們當一個教官,像于丹一樣講講課,那是響噹噹的人物。現在來說馬謖,諸葛亮已交待在街亭攔住魏軍即可,有人觀察了街亭地形,似乎很開闊,不適合拒守,我也不大懂古代戰法,如果當道紮營,作好柵欄,裡面設好陷井,備好弓箭,只等張郃來踹營,好像敵方是不敢來踹營的,司馬懿閉營不戰,諸葛亮為何不去踹營?肯定是很危險的事。一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因為古代佈陣是高深莫測的喲。如果街亭狹隘,倒是不好拒守,因為幾萬人馬擺不開呀。不知看官注意沒有,三峽的電壩不是修在最窄的河段,因為不大好施工。馬謖是怎麼想的呢?一是覺得守在山上,居高臨下,多備滾木擂石,殺傷力更大。二是把諸葛亮的點贊當成了驕傲的資本,忘記了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這一原則,而是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是不觀察地形,沒想到敵人斷了水源的後手。我學走象棋時,老師常說,走一步要先看三步,我求勝心切,往往被老師打敗。馬謖就是這樣一個臭棋高手。如果馬謖遇事三思而後行,作好防備,不至於此吧。許多人據此大罵諸葛亮,我覺得不妥,諸葛亮用馬謖,主觀上沒有過錯,是馬謖弄巧成拙了。有人說,隨便派趙雲,魏延去,都比馬謖強,我不敢苟同,魏延橫刀立馬,像張飛一樣,大吼聲:“此路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嘿嘿嘿,張郃一個衝鋒就過去了。因為,諸葛亮用馬謖,肯定還有秘密,例如,諸葛亮傳授了佈陣之術,像什麼“八卦陣”之類,敵人攻進來,必死無疑。我旅遊的時候進過一個什麼“鴛鴦蝴蝶陣”,用綠籬分開的,我轉了好久也沒走出來,一氣之下,從綠籬叢中鑽進來的。古代的軍事佈陣比這個複雜得多,殺傷為驚人。

  • 4 # 鴻泓3

    駐紮在低窪地帶恐被水淹;駐紮山上有被斷水火燒,兵法實戰上都有例子,哪裡都有危險,所以失街亭是判斷力加運氣的結果。

  • 5 # Sean0406

    守街亭實質是阻止司馬懿大軍透過,幾萬人馬堵在路中央,加上各種障礙物的設定,司馬懿十幾萬人是很難透過的,長期廝殺對諸葛亮有利,最後再來個合圍,司馬懿不傻。馬謖想到的是守住自己,那麼,傍山建陣就有依託,不至於四面受圍,好比魔戒裡的米納斯提力斯。但馬謖的嗔痴勁犯了,將歷史上多個案例和典故融合一起,覺得天衣無縫,事實上地形的確有利,好比抗戰時的松山戰役。魏軍固然不會傻到仰攻,但圍也圍死了,更何況還有水道被斷的擔憂,司馬懿只要留下部分兵力圍困即可,大部隊從容過去,王平區區五千兵馬一觸即潰。所以馬謖死得不冤!

  • 6 # 小蔥生薑大蒜

    馬謖就是典型的鍵盤俠,自己在後臺可能嗶嗶了,感覺自己可牛逼了,別人說啥都得抬一槓,輪到自己的時候就傻逼了!

  • 7 # 戲說明清

    馬謖不應該承擔失街亭的罪責!!!失街亭的這件事在《三國演義》裡完全被羅貫中演義化。為了更加完美的神化諸葛亮,所以羅貫中只能讓罪責全部推給馬謖,並安排了揮淚斬馬謖的情節。

    很多人認為如果馬謖按諸葛亮的安排“當道下寨”,就能守住街亭。實際上,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是一片開闊地帶,當時長期屬於魏國境內,並沒有設立雄關險隘,若不是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根本不會成為前沿陣地。

    張郃自洛陽開出的時間,與諸葛亮自祁山進入隴西的時間大致相當。洛陽距離街亭約700公里,而祁山距街亭約400公里;但是魏軍走的是境內坦途大道,而蜀軍則是在敵境之內,要花時間佔領西縣並確保該地區無殘餘的魏軍干擾補給線,然後方能繼續北進,所以張郃和馬謖抵達街亭的時間相差應該不會太長。換言之,馬謖沒有時間在大道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而這對於堅守是絕對必要的。

    如果馬謖軍當道下寨,由於時間緊迫,一兩萬的兵力根本來不及部署防禦陣地來抵擋張郃五萬精兵的衝擊。而兩邊的山頭也必須派兵防守。倘若山頭被魏軍搶先佔領,那麼魏軍可以攜山勢之利向下俯衝。如果馬謖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就會兵分三處,最後的結果是被張郃一一擊破。

    所以,馬謖另有奇謀,將兵力部署到易守難攻的山上,是將自己當做奇兵。若張郃直接透過街亭,馬謖可以和部署在街亭之後的李勝、張休、黃襲等人形成合圍之勢。若張郃選擇進攻山上,馬謖則可以待李勝、張休、黃襲等人襲擊張郃後方時,利用山勢一鼓作氣,裡應外合將張郃擊破。可惜他遇到了三國最擅長利用地形排兵佈陣的張郃。張郃既沒有直接透過街亭,也沒有選擇攻擊馬謖,而是斷水包圍。

    而在張郃僅僅斷水圍兵兩三天後,馬謖計程車兵就出現了兵心渙散的現象。一方面說明了馬謖並無精兵良將,另一方面也說明諸葛亮戰前突拔馬謖的舉措沒有讓眾人心服。所以李勝、張休、黃襲等人坐視不管,眼睜睜看著馬謖被張郃吃掉。

    另外,關於馬謖被斷水的問題,史載馬謖率軍“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很難想象身為軍事參謀這麼多年的馬謖會忽略水源問題。但實際上,馬謖上山之前就勘察了水源,共發現兩明一暗三條水源,並且命令王平帶兵守衛其中一條暗水源,但性狹侵疑”(《蜀書·王平傳》)的王平面對張郃的試探性進攻,主動放棄保命的水源,才導致了最後的潰敗。

    而馬謖的結局在正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戮謖以謝眾”和《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雲“(亮)收謖下獄,殺之”。在《三國志·馬謖傳》裡卻說:“謖下獄物故。”而在《三國志·向朗傳》中卻寫道:“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其實最具有戲劇性的是馬伯庸的《三國配角演義》。在這本書裡,馬謖不僅逃脫,而且因為天花毀了容,化作魏人郭循。在延熙十六年(253年)歲首大會上馬謖公開自己的身份並刺殺了陷害他的主謀費禕。

  • 8 # 美妙音律

    看了那麼多網友的評論。我也就說一句。馬叟被治罪並不是因為他打了敗仗,當時他在街亭的軍隊是被擊潰,而不是被殲滅。確實丟了戰略要地。但是他如果收集潰兵,把部隊帶回來。不至於會被殺頭。軍隊敗了之後,他棄軍逃亡,導致整個軍隊都沒有了。後來是被抓回來的。可以說是個逃兵,所以在軍法角度他必須死。但是看當時國家的大局的話,這個人應該留著。

  • 9 # 南影小生

    其實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根據街亭地形地勢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只不過他飽讀兵書,卻不能活學活用,還忽略了對手。但馬謖這麼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點依據: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較平坦寬闊,馬謖認為,如果按照諸葛亮的佈置,在五道總口下寨,沒有險要依託之地,難以抵抗司馬懿大軍,更別說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沒有按諸葛亮的先前佈置,在道口安營紮寨。

    其二, 馬謖是個懂兵法的,他發現街亭道口旁邊有一座孤山,易守難攻,兵法雲:“憑高視下,可勢如破竹”。只要把兵馬駐紮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臨下,擊敗司馬懿的攻山大軍。理論上確實如此,只要司馬懿大軍攻山,馬謖大軍就佔據優勢,就算不能擊敗,也可以讓敵軍損失慘重。

    其三,孤山上沒有水源,馬謖認為,如果士兵沒水喝,肯定會跟敵軍拼命,拼死往山下衝,這樣一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定能擊敗司馬懿大軍。

    其實馬謖的這三點根據確實是好的,確實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對手是司馬懿,也是個精通兵法韜略的人。

    司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馬謖的意圖就是要引他來攻山,司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來個圍而不攻,切斷水源,使得馬謖軍不戰自亂,致使大敗,丟了街亭要塞。

  • 10 # 愛水之森

    我們知道,馬謖當時很年輕,且精通兵法,飽讀兵書,按道理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劉備曾經在離世前勸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說馬謖言過其實。其實,是劉備不識人才。

    諸葛亮聰明一世,肯定不會看錯人的。所以在這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中,諸葛亮不用魏延等人為先鋒,而用馬謖為先鋒軍元帥。可見諸葛亮對這一次北伐奪取咸陽以西地區的重視。

    當時,聽說蜀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伐,曹魏百官都很害怕,史書記載:百官失色。只有曹魏魏明帝曹睿部害怕,曹睿告訴大臣說:諸葛亮本應該盤踞山川堅守,現在親自來,有句話說,叫自取滅亡。

    公元228年,諸葛亮從斜谷進軍,魏延請求給精兵五千從子午線偷襲長安,諸葛亮認為太冒險就沒有同意。當時諸葛亮北伐聲勢浩大,弄得魏明帝曹睿也被迫親自到長安督戰。

    那麼,飽讀兵書的馬謖為何會失街亭?小編認為,馬謖可能是另有苦衷。人們有沒有想過是副將王平的原因呢?當時馬謖還很年輕,而王平自以為資格老,因此竟敢不聽馬謖軍令,堅持要馬謖分兵給他,馬謖無奈只好分幾千兵馬給他。王平私自帶一部分蜀兵離開,分散蜀軍主力。大敵當前,最忌諱就是兵力分散,這個王平堅持要分兵把守,導致馬謖兵力不足,只好放棄水源,收攏主力堅守山上。

    由於失去水源,馬謖打算背水一戰,當年項羽不也是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嗎?馬謖也想效仿項羽,背山一戰,到時候一鼓作氣,衝下山來。然而,由於王平帶走了一部分蜀軍,兵力不足。即使,馬謖指揮蜀軍多次往山下衝殺,由於兵力懸殊,敵眾我寡而沒有成功。

    這樣直接導致了蜀軍有街亭兵敗。馬謖街亭兵敗後,諸葛亮被迫撤軍,將馬謖收監,做最後會揮淚斬馬謖。這一次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為了表示自己軍法嚴厲,也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敗,諸葛亮不聽馬謖解釋,不問兵敗原因是兵力不足,也不問是非曲直就揮淚斬馬謖。人們不禁會想,孔明這樣做會不會錯殺好人了呢。

    蜀軍兵少,魏軍強大,面對這樣的形勢,馬謖在山頂紮營根本就是利用地形地貌對敵。試問這樣的情況下,馬謖不在山頂紮營,難道在平地紮營嗎?魏軍五萬,蜀軍一萬,還分兵給王平,實際就五六千人,馬謖如果還在平原紮營不是找死嗎。街亭這個地方,沒有堅城可守,如果馬謖用扎木營的方式對付魏軍的騎兵不是死路一條嗎。

    街亭之戰,如果王平不帶兵離開,馬謖可以讓王平的一部分蜀軍挑水上山,或者派去佔領山下水源。馬謖蜀軍可以居高臨下,用石頭、滾木、弓箭日夜襲擊山下魏軍,別說張郃精勇,就算是魏明帝曹睿親自來也當蒙塵而歸。大敵當前,王平不團結主帥,反而帶兵離開分散蜀軍主力,難道就沒有責任嗎?所以,馬謖是不是有點委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坦尚尼亞的文化,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