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它最保守的意思就是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可以表現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並且一般有音樂伴奏。起初,每當談起舞蹈,可能讓我感到無地自容,就更不用說讓我跳舞了,無異是趕鴨子上架。自從這學期選了舞蹈鑑賞,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是仍不會跳舞,但多少對舞蹈有了或多或少的認識,大可不至在別人面前“談舞色變”了。
選舞蹈鑑賞這門課,不僅僅使我學到了怎樣去認識和欣賞舞蹈,而且使我得到了關於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比如說,東北三大秧歌:二人轉、高蹺秧歌、地秧歌,它們的動作有什麼走相類、穩相類、鼓相類等等;還有中國藏族舞蹈的特點及其分佈,從而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地區分佈。對歐洲國家的一些舞蹈也有了很多瞭解,比如,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距今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芭蕾舞;還有形成於19世紀20年代的踢踏舞。在學習踢踏的課上,我們欣賞了著名的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看完之後,我們的身心深受震撼,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們的那刻的心情,那就是“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真帥”,用三個字形容,那叫做“太帥了”。本來自以為是本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現在才知道什麼叫江郎才盡,悲哀哪!
踢踏舞來源自美國百老匯,一種民間風俗的舞蹈,將愛爾蘭民間舞和非洲民族的傳統音樂和舞蹈結合發展形成。表演者穿著特別的踢踏舞鞋,用腳的各個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擊,發出各種踢踏聲,加上舞者的各種優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詼諧和表現力非常豐富的藝術魅力。
《大河之舞》為1994年愛爾蘭公司製作,1995年在柏林首次演出。其源於麥克·弗萊利為歐洲電視網的歌會創作的7分鐘的幕間演出的餘興節目。可當節目一推出時,卻造成了世界範圍的轟動,讓愛爾蘭的舞蹈一夜走紅。第一次看《大河之舞》,那感受只是一中崇拜,看著他們跳,那腳想動,卻心裡乾著急,無奈,想一步學會,也想站到舞臺上,一展自己的風采,可惜只是幻想。後來,我就到網上查了一些關於其的資料,才對它有了更深的瞭解。
《大河之舞》是一部敘述愛爾蘭祖先與大自然抗爭,以及經歷戰爭、饑荒等種種苦難後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長篇血淚史詩。歷史宛如一條長河,滔滔不絕地傳承著智慧、勇氣、生命與愛。讓我記得的最清楚的是第一場的第七幕——火舞,在古愛爾蘭,火,自豪和美麗的象徵,太陽把它自身的力量蘊於舞者的激情裡,顯得熱烈而震撼;一支紅火的隊伍,踏著一致的步伐,又顯得張揚澎湃。
我比較喜歡文學,談到文學,我覺得舞蹈與文學也有相關聯的地方。真正的文學應該是為社會的前進與發展而作,它所反映的不應該只是一段故事情節,而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現象。當我真正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從頭看郭敬明與韓寒的作品,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郭敬明寫的不錯,而我認為有所不妥,他所寫的大部分是大學生的生活,而韓寒,就拿《三重門》來說,它反映了一種中國的教育制度,個人而言,,我更贊同韓寒。舞蹈同樣如此,《大河之舞》不僅是因為它優美的舞姿,更多的是它能從舞蹈的角度反映一個社會的現象。
看完舞蹈後,我為他們優美的舞姿喝彩,為它那支地道的愛爾蘭音樂而沉醉,更為其製作人而讚歎,讚歎他超人的智慧,獨到的審美角度,不同一般的眼光,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的表現舞蹈的定義。
舞蹈,它最保守的意思就是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可以表現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並且一般有音樂伴奏。起初,每當談起舞蹈,可能讓我感到無地自容,就更不用說讓我跳舞了,無異是趕鴨子上架。自從這學期選了舞蹈鑑賞,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是仍不會跳舞,但多少對舞蹈有了或多或少的認識,大可不至在別人面前“談舞色變”了。
選舞蹈鑑賞這門課,不僅僅使我學到了怎樣去認識和欣賞舞蹈,而且使我得到了關於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比如說,東北三大秧歌:二人轉、高蹺秧歌、地秧歌,它們的動作有什麼走相類、穩相類、鼓相類等等;還有中國藏族舞蹈的特點及其分佈,從而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地區分佈。對歐洲國家的一些舞蹈也有了很多瞭解,比如,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距今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芭蕾舞;還有形成於19世紀20年代的踢踏舞。在學習踢踏的課上,我們欣賞了著名的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看完之後,我們的身心深受震撼,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們的那刻的心情,那就是“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真帥”,用三個字形容,那叫做“太帥了”。本來自以為是本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現在才知道什麼叫江郎才盡,悲哀哪!
踢踏舞來源自美國百老匯,一種民間風俗的舞蹈,將愛爾蘭民間舞和非洲民族的傳統音樂和舞蹈結合發展形成。表演者穿著特別的踢踏舞鞋,用腳的各個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擊,發出各種踢踏聲,加上舞者的各種優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詼諧和表現力非常豐富的藝術魅力。
《大河之舞》為1994年愛爾蘭公司製作,1995年在柏林首次演出。其源於麥克·弗萊利為歐洲電視網的歌會創作的7分鐘的幕間演出的餘興節目。可當節目一推出時,卻造成了世界範圍的轟動,讓愛爾蘭的舞蹈一夜走紅。第一次看《大河之舞》,那感受只是一中崇拜,看著他們跳,那腳想動,卻心裡乾著急,無奈,想一步學會,也想站到舞臺上,一展自己的風采,可惜只是幻想。後來,我就到網上查了一些關於其的資料,才對它有了更深的瞭解。
《大河之舞》是一部敘述愛爾蘭祖先與大自然抗爭,以及經歷戰爭、饑荒等種種苦難後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長篇血淚史詩。歷史宛如一條長河,滔滔不絕地傳承著智慧、勇氣、生命與愛。讓我記得的最清楚的是第一場的第七幕——火舞,在古愛爾蘭,火,自豪和美麗的象徵,太陽把它自身的力量蘊於舞者的激情裡,顯得熱烈而震撼;一支紅火的隊伍,踏著一致的步伐,又顯得張揚澎湃。
我比較喜歡文學,談到文學,我覺得舞蹈與文學也有相關聯的地方。真正的文學應該是為社會的前進與發展而作,它所反映的不應該只是一段故事情節,而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現象。當我真正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從頭看郭敬明與韓寒的作品,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郭敬明寫的不錯,而我認為有所不妥,他所寫的大部分是大學生的生活,而韓寒,就拿《三重門》來說,它反映了一種中國的教育制度,個人而言,,我更贊同韓寒。舞蹈同樣如此,《大河之舞》不僅是因為它優美的舞姿,更多的是它能從舞蹈的角度反映一個社會的現象。
看完舞蹈後,我為他們優美的舞姿喝彩,為它那支地道的愛爾蘭音樂而沉醉,更為其製作人而讚歎,讚歎他超人的智慧,獨到的審美角度,不同一般的眼光,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的表現舞蹈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