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秋高氣爽、春華秋實、秋風送爽、遍野金黃、秋風掃落葉、秋雨綿綿、秋季、秋耕、秋播、秋意深濃、秋葉殘落。 句子:1.清風滌盪你的肺腑,Teana撥動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絲竹之音和鳴,你便知道,你該去看看秋天了。 2.相對於春的繁麗,夏的浮華,冬的死寂,秋是一位洞明世態炎涼,又還未至垂垂已老的中年偉男。 3.秋天是一種廓然空闊的心緒,秋天是一種淡然愜意的閒適。 4.秋草有情,徑自凋敝;黃花無意,引領南山遠眺。阡陌相交,炊煙裊裊,那是秋天裡寫不盡的詩情。 5.走進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雲、樹,會重疊了你的身影。 6.拾一枚吻過秋水的卵石珍藏,是珍藏一種秋天的情懷。 7.或是晨光初照,或是山街夕輝,獨坐秋天,高天、淡雲、遠山、近樹、鳥鳴,幕天席地,一曲幽遠的Teana交響在你的心底裡升起。 8.萬山逶迤足下,一水洪峰踏過,站在山岡高坡,看秋風落葉如一片片迭落的時光,觀雲起雲湧如人生天地匆匆過客。 9.高天大地,你站在地平線上,正好清賞秋天。 10.不要“悲落葉於勁秋”,拋開“自古逢秋悲寂寥”,呷(xiá)一口香茗,披一襲寧靜,走進秋天,感受那絲絲美好吧。 秋高氣爽 秋雨綿綿 金秋季節 秋風蕭瑟 秋風送爽 層林盡染 天高雲淡 秋雲冬來 桂花飄香 秋熱如晨 中秋賞月 重陽登高 枯枝敗葉 秋草枯黃詩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盡白花煞;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瑟瑟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它年我欲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蘇幕遮·範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 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 愁腸,化作相思淚。 蝶戀花 宋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水調歌頭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古詩詞中的”秋” 古詩詞是中國文壇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就是在現在也依然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記易誦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文為文之人。就其價值,評論家早就有“詩言志”一說,“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罷了。縱觀文壇,“眼望蒼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為數甚少,大概是文人較鍾情於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藉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對映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筆者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試圖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於“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裡,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藉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捨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物件。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淒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閒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史達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淒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遊子,“離愁漸遠漸無窮。”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並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遊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盧綸《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託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範。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趙孟 《嶽鄂王墓》) 親友離去之後,形單影隻,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於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弔之情於秋景,深沉而悲涼,字裡行間溢位作者無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淚下。 以上四類皆為“悲秋”之作,但“秋”與“悲”並沒有必然的聯絡,事實上“悲”“喜”本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悲”亦應有“喜”,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的反調。又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王績《野望》)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謂是喜形於色,展現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秋景圖,流露出詩人意欲忘絕塵俗、懷慕隱逸的思想。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並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告誡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時,應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產生誤解。
詞語:秋高氣爽、春華秋實、秋風送爽、遍野金黃、秋風掃落葉、秋雨綿綿、秋季、秋耕、秋播、秋意深濃、秋葉殘落。 句子:1.清風滌盪你的肺腑,Teana撥動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絲竹之音和鳴,你便知道,你該去看看秋天了。 2.相對於春的繁麗,夏的浮華,冬的死寂,秋是一位洞明世態炎涼,又還未至垂垂已老的中年偉男。 3.秋天是一種廓然空闊的心緒,秋天是一種淡然愜意的閒適。 4.秋草有情,徑自凋敝;黃花無意,引領南山遠眺。阡陌相交,炊煙裊裊,那是秋天裡寫不盡的詩情。 5.走進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雲、樹,會重疊了你的身影。 6.拾一枚吻過秋水的卵石珍藏,是珍藏一種秋天的情懷。 7.或是晨光初照,或是山街夕輝,獨坐秋天,高天、淡雲、遠山、近樹、鳥鳴,幕天席地,一曲幽遠的Teana交響在你的心底裡升起。 8.萬山逶迤足下,一水洪峰踏過,站在山岡高坡,看秋風落葉如一片片迭落的時光,觀雲起雲湧如人生天地匆匆過客。 9.高天大地,你站在地平線上,正好清賞秋天。 10.不要“悲落葉於勁秋”,拋開“自古逢秋悲寂寥”,呷(xiá)一口香茗,披一襲寧靜,走進秋天,感受那絲絲美好吧。 秋高氣爽 秋雨綿綿 金秋季節 秋風蕭瑟 秋風送爽 層林盡染 天高雲淡 秋雲冬來 桂花飄香 秋熱如晨 中秋賞月 重陽登高 枯枝敗葉 秋草枯黃詩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盡白花煞;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瑟瑟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它年我欲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蘇幕遮·範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 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 愁腸,化作相思淚。 蝶戀花 宋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水調歌頭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古詩詞中的”秋” 古詩詞是中國文壇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就是在現在也依然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記易誦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文為文之人。就其價值,評論家早就有“詩言志”一說,“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罷了。縱觀文壇,“眼望蒼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為數甚少,大概是文人較鍾情於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藉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對映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筆者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試圖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於“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裡,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藉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捨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物件。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淒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閒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史達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淒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遊子,“離愁漸遠漸無窮。”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並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遊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盧綸《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託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範。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趙孟 《嶽鄂王墓》) 親友離去之後,形單影隻,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於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弔之情於秋景,深沉而悲涼,字裡行間溢位作者無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淚下。 以上四類皆為“悲秋”之作,但“秋”與“悲”並沒有必然的聯絡,事實上“悲”“喜”本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悲”亦應有“喜”,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的反調。又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王績《野望》)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謂是喜形於色,展現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秋景圖,流露出詩人意欲忘絕塵俗、懷慕隱逸的思想。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並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告誡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時,應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