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海瑞上《治安疏》,噴當今聖上是昏君,嘉靖帝不承認自己是昏君,也不認可海瑞的話,但沒有一個人願意背殺害海瑞的鍋。

    就這樣,嘉靖帝殺海瑞也不是,不殺海瑞也不是,最終也迎來了他們之間的終極對決。

    在這場對決中,嘉靖帝大談“長江黃河”理論,並最終在勢頭上壓過了海瑞,隨後海瑞被重新收監。而嘉靖帝的孫子,也就是以後的萬曆帝突然大哭起來,嘉靖帝轉頭:

    “你是不是想說皇爺爺說話不算數啊?”

    世子哪裡敢說皇爺爺,只能委屈地落淚,那麼今天的話題就出來了,嘉靖帝為什麼要騙世子?

    一、

    嘉靖帝、裕王、世子三人同審海瑞的畫面,堪稱整部《大明王朝1566》最經典的畫面。

    三人刻意坐成一個山字,顯然這是經過嘉靖帝深思熟慮後作出的考量,也表示他在拼盡最後的力氣跟海瑞對決。

    “山”就是大明之“山”,嘉靖帝、裕王、世子,三人都預示著這是君,“海”就是大明之“海”,正好對應海瑞,預示著這是民。整場辯論其實就是“江山”之爭,究竟是江重要,還是海重要,是兩者合作,還是山必須壓過海?

    嘉靖帝專門安排這場辯論的目的,我們前面也講過,一是駁斥海瑞,講出自己的治國理念;二是自我辯解,表明自己並不是昏君;三是敲打裕王和世子,讓他們明白不論什麼時候,皇權最重要。

    其實嘉靖帝此舉更重要的還是第三點,海瑞不過是一個演示工具罷了,我們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再拔高一點:

    對於皇上來說,究竟是黃河氾濫破壞力大,還是長江氾濫破壞力大?

    我們要明白,黃河(貪官)氾濫,坑的是兩岸百姓,在皇上看來,不過是財產損失。而長江一旦氾濫,那淹的將會是北京城,對皇上來說是滅頂之災,為什麼這麼說呢?

    二、

    封建皇權統治臣民,無外乎這兩種方法,一是胡蘿蔔,二是大棒!

    這兩樣工具,嘉靖帝可謂是屢試不爽,對大部分官員來講,名利是最重要的,給名給利,那他們辦事就光往皇上心上做。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講,生存是最重要的,毀堤淹田後,給他們送點糧食,他們就感激涕零,跪謝皇恩。

    對於一些不聽話的,還有嚴刑峻法等著呢,怕死,那就不要跳起來扎刺。

    然而,在海瑞身上,嘉靖帝失策了:

    海瑞不認罪,其他官員和稀泥,甚至暗中挺海瑞,嘉靖帝沒辦法,只能親自出馬,於是喬裝打扮去詔獄誘惑海瑞認罪:

    先派出的一個太監就接連使用了胡蘿蔔和大棒策略,胡蘿蔔是嘉靖帝認可你是清官,只要你海瑞認錯,不僅沒事,還能升官。

    見海瑞不為所動,於是大棒又掏了出來,你海瑞要是不認罪,後果是不僅你自己遭殃,還會連累到你的好朋友一塊遭殃。

    所以,海瑞就是這條長江,皇上賞賜你,你不在乎,皇上嚇唬你,你不怕死,那皇上還怎麼管你?

    而嘉靖帝最後騙了世子,也不過是告訴他,規則是皇上定的,什麼黃河,什麼長江,都是狗屁,泛不氾濫都是皇上說得算!

    但是,他僅僅是在教育世子嗎?

    三、

    當然不是,他其實是在教育裕王!

    在這場三堂會審之前,裕王在幹嘛?

    “總有一天,國庫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貧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換代了!”

    而裕王的表現是勸住張居正,說現在不是說這話的時候,而張居正又補上一句:

    “聽李太醫說,皇上的病已經沉痾難起,天崩地裂也就幾個月的事,王爺,您當下必須要有所謀劃了。”

    而他們謀劃的結果,就是去勸說嘉靖帝留下海瑞,以後靠海瑞去推行新制。

    以嘉靖帝的資訊網,這段對話必然也會傳到他耳朵裡,所以,他也必須要給裕王上最後一課!

    裕王現在只跟清流走得近,以後也會依仗這群清流,而剛才也提到了,清流的危害其實遠勝於貪官。

    裕王如果繼續被清流派牽著鼻子走,而沒有自己的主張,那麼長江氾濫就在眼前:

    “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喻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氾濫!”

    四、

    裕王太多軟弱,智商和手段又一般,日後難免會被清流牽制,比如前面提到的張居正讓裕王力保海瑞,而嘉靖帝也給了他指示:

    “本朝以孝治天下,朕不殺你,朕的兒子將來繼位也必然殺你,不殺便是不孝。”

    但等到世子走了,嘉靖帝又跟裕王說了另外一段話:

    “張居正說過海瑞是‘國之利器’,這話說得平常,這個海瑞就是我大明朝一把神劍,唯有有德者可執之。”

    這兩句話其實是矛盾的,就跟前面嘉靖帝對世子講,只要放了那隻活了一千多年的吉祥龜,就會放海瑞一樣。就是告訴裕王,最終決定權,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裡,就像前面教育世子:

    “任何人答應你的事都不算數,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數!”

    或許嘉靖帝早就看出了張居正的野心,提前給裕王打預防針,就是讓他明白,放海瑞,不是因為張居正的提議,而是因為對我們皇家有利。

    教育裕王有很多方式,也完全可以直接跟他說,嘉靖帝為什麼非要透過欺騙一個小孩子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五、

    這就涉及到嘉靖帝的親情了,雖然他是皇上,但他也是一個人,是一個父親,是一個爺爺。由於他年輕的時候通道,信什麼“二龍不相見”的鬼話,所以對裕王一直比較疏遠。

    這也從劇中可以看出來,當初世子出生後,嘉靖帝曾去裕王府探望,末了要留下來吃飯,裕王是一臉驚訝的神情,由此可知這種溫馨場面幾乎沒有。

    嘉靖帝雖然冷血,但裕王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眼中還是充滿慈愛的,當世子離開,自己終於撐不住了後,還問裕王:

    “背得動嗎?”

    從小體弱多病的裕王是堅定的回了一句:

    “兒臣背得動!”

    這也說明,嘉靖帝並不是刻意疏遠親情,而是裕王一直無法在父親面前袒露真情,一直在唯唯諾諾的偽裝,這也跟前面世子說真話,嘉靖帝教育裕王一樣:

    “不要看你父王,他沒這個膽!”

    但對於世子來講,嘉靖帝表現地卻異常寵愛,第一次見面世子戴不上頭飾,嘉靖帝直接給摘下來了。後面的幾次會面,那種寵愛之情表現地溢於言表,既然這麼寵愛世子,幹嘛要弄哭他呢?

    六、

    嘉靖帝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迴光返照之時,這或許是最後一次跟世子見面了。

    他不想因為自己的死,讓世子難過,他也不想在世子面前展現自己羸弱的一面,所以才強撐著等黃錦牽走了世子,才突然倒下。

    前面教育裕王的話,同樣也在教育世子,等你坐到皇位之後,要記住,只有君臣,沒有父子!

    如果世子當時聽明白的話,或許他就不會為了立誰為太子而跟群臣慪氣了,當然這是後話。

    世子太小,他只知道爺爺騙了自己,所以哭了,等爺爺說,一定要信自己,不要信其他人時,他突然就不哭了,而且是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個結局是嘉靖帝希望看到的,但也是讓他異常難過的,他流淚不僅僅是因為這可能是最後一次見世子。也是為自己這一生的結束而流淚,更或者是聯想到了自己繼承皇位,也是多麼的冷血無情。

    而這條帝王之路,是沒有回頭路的,他才會落淚:

    “朕的孫子,也不願意認朕了!”

    單純的理解,而不去探索深意,這也是嘉靖帝的一次真情流露,畢竟最後一面竟然是透過這種方式分別。

    如果引申一下,那就是對自己當皇帝最終的結局不滿,也有點懊悔。當皇帝當到最後,臣民也不滿自己,自己的孫子也不滿自己,心中淒涼,愈發孤獨。

    但,當皇帝,不想山頭被淹,這或許是必經之路!

    我叫楊角風,想看更多解讀大明王朝的文章,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