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半夢半醒半人生

    第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的世界,是沒有鬼神一說的

    但第60章裡為何多次出現鬼神?

    這一章,老子論述的是治國的問題

    說治國就像煎魚一樣

    別動不動就拿個瓢啊筷子啊什麼的去撥弄他

    這樣只會搞得一塌糊塗

    不但弄不好

    還越弄越糟糕

    治國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天行有道

    國家執行也自然有道

    遵守道

    國家就不會有什麼神神鬼鬼

    怪力亂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甚至於

    國家也根本不需要聖人指引

    只要符合“道”

    人民就安居樂業。

    所以,這一章雖然表面上提到鬼神

    但老子並不是真的論述他們的存在

    而是讓治國者循“道”而治

    這樣國家就不需要遵鬼神之說

    很好地治理下去了。

    這也很好貫徹

    “無為而治”的思想。

  • 2 # 邊境行者X飛翠中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

    第60章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認為,治理大國與烹飪小鮮時,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一樣。用道來體察治理天下,鬼、神和聖人都無法制造人間衝突。人間無衝突,治大國者才能德高望重。

    此章講敘述道與德的關係

    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程序中,我們“應該怎麼走”。

  • 3 # 歷史車輪就是過山車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大國,若烹小鮮——為政不能政令繁出,朝令夕改,瞎折騰。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苙天下,表現在民眾的精神面貌上則是樸素無慾,不追逐名利,更不會為此等去拜神祭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鬼神不靈驗,是因為鬼神不騷擾折騰尊重有道的人。老子並未否定鬼神的存在,只是對其敬而遠之,孔子也是這樣的態度。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民眾順應於道流,猶如羊群都在安心的吃草,牧羊犬和牧羊人有什麼好維護和引導的?我自教化何勞他人操心。我自康復何勞服用藥物。鬼神聖人都有維護道統的本心,好比牧羊人和牧羊犬。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之所以不受鞭打不受犬咬,是因為(感應道交)性德護體。

  • 4 # 無名草2020

    以道德為準繩,總會順應眾生,聖人

    以道臨下,不會傷害一含靈,就連鬼

    神都能和睦相處。這樣,盛德也就同

    時歸於聖人了。

  • 5 # 梅里一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在這一章中,老子著重強調管理多民族的大國如何處理好政治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大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由許多小國和部落逐漸整合而來的,這些小國和部落都有著各自圖騰和祖先的崇拜以及生活習俗,導致宗教信仰(鬼神)的不同,而大國的麻煩,是內部的分裂,所以統治者,在國家的管理上,就象在一口大鍋裡烹調小魚,需要極其耐心。火猛了,炕糊了。動作大了,撮爛了。最好的辦法是按自然的規律(道)來管理天下,無任什麼人和部族,其根本的需求(或稱信仰)就是生存與發展。如果能夠滿足這些需求,他們所信奉的神靈(鬼),就不需要發揮作用(不神)。我們在許多傳統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人們遇到威脅時,會到寺院,神祠和家廟中祈求神靈和祖先的庇佑,並以神靈的名義號召族人的團結,以攻擊和抵抗所面臨的威脅。如果威脅和危險不存在,就沒有打著神靈的旗號聚眾造反的理由和衝動,這就是神不傷人的道理。聖人,在這裡指國家的統治者,統治者不依靠手中的權力去壓迫民眾,就叫聖人亦不傷人。如果一個大國中,各民族的人都能遵循道的法則,不以自己的信仰(鬼神)強加於人,而國家的統治者也不以國家意志去侵奪各民族的利益,那麼政治與信仰相互作用,而不是相互牴觸(兩不相傷),從而促進一國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統治之德,而這個德,是政治與信仰互動歸依於道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兩者之上,建立一個以道為法則的共同理想,成為凝緊各民族的向心力,這是治大國的要訣。。

  • 6 # 水電李峰文

    老子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即便是近現代的科學家也不敢完全否定,但把鬼神放在與人同等的位置,聖人鬼神老百姓都要順道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六十章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意思:

    “治”國不分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而是“人"能統一,大力制止主觀的單"一"意志,不斷壯"大",能把個人的意志、政府權力的“或"然性,關在民主法制的籠子裡(囗)的“國(國)”,就叫"治大國"。這就像烹小鮮魚蝦,要以其不能在人整吃進肚子裡亂跳為宜。烹大鮮魚蝦則不然,亂跳也不怕,因人不整吃它。這就是《道德經》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正意思。

    (劉樹成)

  • 8 # 楊章林555

    《道德經》試譯

    原文

    分析:

    1、這一章老子用一個比喻句開篇:“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如同廚司做菜。廚司必須精心準備小心翼翼,才能烹調出鮮美的菜餚;統治者就必須用德政,才能創造快樂幸福的民生。

    2、然後用鬼、神、聖人進行比較:“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雖然傷害生命,做“鬼”事,也體現了“神和聖人”的美德:香噴噴的飯菜和愉快的生活。)

    3、結論:“故德交歸焉。”

    譯:

    治理國家,就如同廚司做菜,都是用美德去教化人們。鬼不是神,不是鬼不想當神(是職業決定他們必須殺生)。而是神不殺生,不只是神不"殺生",聖人也都不“殺生”。(“鬼”喻廚司和統治者,因其“殺生”,成全了那些“無辜”的生命:“小鮮”成了鮮美的菜餚,被治理的小民成了快樂的蒼生),神和聖人不殺生(是美德),(廚司和統治者殺生也是美德),因此,這就是美德的真諦(不在於你殺不殺生,只要有利於人們的生活)。

    試譯思路:

    ①“小鮮”泛指所有的”肉“(雞鴨魚等等,和殺生搭配),”大國“:指國家。

    ②蒞:本意到來光臨,這裡應該是教化才同道搭配。

    ④傷人:應該是呼應治大國烹小鮮,所以解釋為殺生。

    ⑤故德交歸焉。廚司殺生“烹小鮮”和神、聖人“不傷人”都是德的表現形式。

    小議:這裡應該體現了老子的物本思想。現在提倡感恩,實質上人們最應該感恩的是,我們身邊的物質。廚司感恩“藝”待“小鮮”,統治者感恩善待小民。

    一提到老子的《道德經》,人們就會有深奧難以讀懂的感慨,有人說萬人之中難有一人讀懂,這話似乎也並不誇張。課桌前十來年,講臺後三幾十年,對道德經也是不敢問津,就是幼教課文裡選的《道德經》,也只是讓學生讀讀罷了。

    話又說回來,今天有一人懂,明天就可能有一萬人懂。退休在家想給自己找點趣事,就突發奇想敲一敲先賢的門,於是驚擾了老子,反正他老人心胸寬廣。

    文章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應,《道德經》也應該不例外。事隔千年的古文,要讀懂的確不易,“不易”也不一定讀懂。物——滄海桑田,人——作古悠遠,好在有文章,字裡行間找蛛絲馬跡。

    這篇文章的第一句,流傳相當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小鮮解釋為魚,讀書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後面的“道蒞”應該是“應”,治大國,若烹小鮮,譯文就是:治理國家就像烹飪小魚,用這種美德福被大眾。似乎有那點不對頭,我認為用德政和廚藝造福人民同“道蒞”要恰當一些,小鮮應該是泛指,同後面的“傷人”要搭一些。

    ”其神不傷人“,這句好像同前面沒聯絡。那麼讀者是不是該問:誰“傷人”?前面提到鬼,就只有把“傷人”的過給鬼背,鬼不背統治者和廚司背。“德政”和“廚藝”都是為了人們的美好生活。而“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於是:“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其中的“兩”如果指神和聖人,就不存在“交”的問題,所以“兩”應該指“傷人”的統治者、廚司和不“傷人”的神、聖人。

    只要有利於民生,“傷人”和不“傷人”,都是德的表現形式,就是文章要表述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底想換個手機,預計2000左右,買什麼手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