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寫唐太宗相信佛法,召集天下高僧舉行佛學研討會,而佛祖正好令觀世音菩薩到長安來察訪到西天取經的有真實德行者。玄奘禪師正是他們既定的人選: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瞭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
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蝠異寶袈裟、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後用。只將袈裟、錫杖出賣。長安城裡,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豔豔生光,他上前問道:“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
菩薩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那愚僧笑道:“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時,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星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
那菩薩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徑迎著宰相。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豔豔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星道:“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菩薩道:“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蕭星道:“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又問道:“何為要錢,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星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星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上文所寫菩薩變化為光頭赤腳的癩頭僧人形象,一般無知的只是看錶象的僧人哪裡能識別!菩薩的袈裟與錫杖都是佛祖所賜的神奇之物,必須送給德行高尚、誠心向佛、意志堅定的僧人,這個人選非玄奘而何!
所要七千兩銀子只是一種識別是否真心向佛誠意傳道的方法,佛祖與菩薩的目的是普度眾生,所以,若是遇到真心向善的傳道者,則可分文不收,以袈裟與錫杖奉送也。菩薩聽玄奘宣傳佛經,發現玄奘所傳乃是小乘教法,不是大乘佛法,便高聲批評玄奘法師,這就是去西天取經的緣起:
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玄奘法師聽菩薩之言,立即領悟嚮往,而唐太宗在菩薩顯現佛法的感召下,也正想派高僧去西天取經: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裡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迴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上文所寫唐太宗與玄奘法師結拜為兄弟,親自派遣法師去西天取經云云,並非歷史事實,但西遊記之描寫如此,小說是文學作品,允許藝術虛構。
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意志堅強無比,從上文可見,而取經的目的則是普度眾生,保護大唐江山世世代代,繁榮昌盛,因為眾生覺悟,和諧共處,幸福快樂,則唐王朝即能傳承萬代,長治久安。
西遊記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寫唐太宗相信佛法,召集天下高僧舉行佛學研討會,而佛祖正好令觀世音菩薩到長安來察訪到西天取經的有真實德行者。玄奘禪師正是他們既定的人選: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瞭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
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蝠異寶袈裟、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後用。只將袈裟、錫杖出賣。長安城裡,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豔豔生光,他上前問道:“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
菩薩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那愚僧笑道:“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時,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星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
那菩薩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徑迎著宰相。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豔豔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星道:“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菩薩道:“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蕭星道:“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又問道:“何為要錢,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星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星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上文所寫菩薩變化為光頭赤腳的癩頭僧人形象,一般無知的只是看錶象的僧人哪裡能識別!菩薩的袈裟與錫杖都是佛祖所賜的神奇之物,必須送給德行高尚、誠心向佛、意志堅定的僧人,這個人選非玄奘而何!
所要七千兩銀子只是一種識別是否真心向佛誠意傳道的方法,佛祖與菩薩的目的是普度眾生,所以,若是遇到真心向善的傳道者,則可分文不收,以袈裟與錫杖奉送也。菩薩聽玄奘宣傳佛經,發現玄奘所傳乃是小乘教法,不是大乘佛法,便高聲批評玄奘法師,這就是去西天取經的緣起:
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玄奘法師聽菩薩之言,立即領悟嚮往,而唐太宗在菩薩顯現佛法的感召下,也正想派高僧去西天取經: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裡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迴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上文所寫唐太宗與玄奘法師結拜為兄弟,親自派遣法師去西天取經云云,並非歷史事實,但西遊記之描寫如此,小說是文學作品,允許藝術虛構。
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意志堅強無比,從上文可見,而取經的目的則是普度眾生,保護大唐江山世世代代,繁榮昌盛,因為眾生覺悟,和諧共處,幸福快樂,則唐王朝即能傳承萬代,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