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書話人生

    這句話從表面理解似乎是對的,但經不起深究。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寫道:“天下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一直覺得父母是對的,都是愛孩子的,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親生父母虐童事件?

    就像古人還奉行“打是親,罵是愛”,事實上,棍棒下出來的不一定是孝子、人才,這類孩子成人後更容易懦弱、自卑,甚至會出現嚴重心理和精神問題。

    臺灣系列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講述的幾個故事,都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控制孩子的生活,孩子活得壓抑痛苦。

    這樣的高壓管控,你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

    他們以為自己在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實際上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麵子。

    結果導致孩子的心理崩塌了,成了精神分裂者,或者跳樓自殺了,這些悲劇的背後折射出的都是父母畸形和沒有邊界的愛。

    所以,我覺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不正確。

  • 2 # 江西楊曉純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相對古訓是對子女的壓抑與控制,權威性,強迫性,精神暴力的一種教肓方式。

    而現代父母親再用無不是的父母教肓孩子,己不適合了。父母親傳承,傳遞的是人性正能量的價值觀,人生觀,有愛,有擔當,有堅強,有毅力的言傳身教,這樣的父母親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

  • 3 # 菩提明月本無心

    個人感覺是對的,他們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收穫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告訴你生活中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教你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

    不是有句老話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無論父母做什麼,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子女好。

  • 4 # 萌寶財務媽媽

    如果放在古代,這個問題根本不會拿出來讓人們討論,父母為天,是一家之主,沒有人敢質疑父母的過失。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的話也不全然是正確的,不管出發點是否是好意,錯的就是錯的,我們尊重父母,卻不能全部聽從他們的觀點,兩代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時間代溝,他們有豐富的閱歷,就如同他們所說吃的鹽比我們吃的飯都多,但思想的侷限性也存在,我們不去指責也不能盲目認同。

  • 5 # 使用者振華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針對父母對子女的愛心而言,父母對子女的打罵也好,嬌慣也罷,都是父母出於對子女的一種至高無上、毫無保留、心底無私的大愛,俗話說,大愛無疆,父母再怎麼著,我們做晚輩的,還能說什麼呢?還能指責父母的不是嘛。

  • 6 # 慎重如始

    從前:“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等說法!從不會給子女溝通的,就是用嚴厲、指使、打罵作為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當今:父母教育子女是用引導、勸說、啟發,講故事的形式啟發式對子女教育!父母要做到給子女:長溝通、勤動援、多瞭解、讓子女知道學業的重要性!我見過這樣的宣傳詞!“窮不上學,窮不除根;富不上學,富不長久”!可見學習的重要性!“積財千萬,無過讀書!”不是口袋空,而是腦袋空!因知識就是財富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精髓的論述!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方式之行!聽從父母之話,也是我們做子女的孝敬之重!

  • 7 # 風過無痕攝有痕

    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聖賢都會犯錯,何況身為普通人的父母呢?其實,父母的過錯,關鍵是我們以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和做法去處理。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味包容、袒護肯定不是辦法,也是不對的。要選擇適宜的方法和時機向父母講明,這就要運用親情的藝術與力量來影響父母。

    恭順為上,勞而不怨。規勸無效果時,仍要恭順父母,內心上有擔憂,但不能心懷怨恨。這就說孔子所說的“是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有時候,作為兒女還要反省一下自己,“事父母能竭其力”與否?你的孝是養活父母,還是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你離家創業孝心依舊嗎?你是否還讓父母擔憂?

    兼顧情義,是與家人相處之道。尤其是子女不能無情的對待或傷害父母,否則,必陷入大不敬、大不義的境地。如果子女連孝都難做到,又怎麼去要求父母行義合道呢?就算是皇帝,如果不孝其父母,又怎麼能有仁愛之心,怎麼能去愛天下老百姓呢?難怪歷朝歷代都推崇“以孝治天下”。

    在很多時候,不孝是產生矛盾的根源,愛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勸說下,讓自己的父母真正認識到錯誤而改過自新的。

    如果從父母知錯能改、知錯必該,從子女對父母的孝要盡心盡力的這個角度看,似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又在情理之中,有一番仁愛的大道理。

  • 8 # 中產指南

    首先,中國是以“孝”治天下的大國,我們上千年來,一直遵循著孝道。所以中國古人的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母親懷胎10月生下我們,對於我們有生育之恩。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讓我們上學,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

    而為什麼古人云“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呢”?南姐有不同的想法,除了百善孝為先,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那就是父母比我們的經歷豐富。南姐特別喜歡一句話,那就是“如果人可以倒著活,那麼所有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年長的父母,因為生活的閱歷,他們經歷更多,對於一些事情,他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就像我們小時候,都想偷懶,不想學習,現在回頭看,有很多人都後悔了,都認為要是當時多學點,仔細點,認真點,多付出點,那麼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會更好。所以父母於我們就像這樣,他們走岔道,所以他們希望我們不要再去走。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們好。所以我覺得這句古話,說的很有道理。

  • 9 # 嘻嘻啊啊

    當然不對了。

    那些家暴的父母也對嗎?你能說他打孩子是對的嗎?還有那些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上學的父母,你說他的做法是對的嗎?當父母不需要考核,懷了、生了就是父母。有的人能把身份轉換成功,但是有的人真的不配做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說為人父母者就沒有不對的。誠然,父母的一舉一動皆出於對子女的愛護和殷切期盼,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顯然父母未必能做到全對,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意?翻閱古籍我們發現,“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最早出自明代《三桂記》,此話原意並非說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對,而是告誡子女不要頂撞父母。

    也不要跟父母記仇,畢竟父母的出發點是一片舐犢情深的親情,故而不論父母如何,子女都要盡心孝順,這才是古人所說的“孝悌之至”。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相關聯的下句便是“世間難得者兄弟”。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是世間最溫暖最鐵的情誼,原本應該是這樣的。

    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一母同胞的手足感情自然比別人要親近深厚,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摻雜利益同心同德。但往往很多時候,不太容易做到,故而才說真正的兄弟“難得”,不容易得到。其實,一家人之所以叫一家人,是因為擁有親緣關係,是上輩子的緣分,我們都應該珍惜正視,而不是淡漠疏遠。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分享一個免費的識字APP。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10 # 星斗薦書

    很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出自《格言聯璧·齊家類》,全句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這句話以血緣為基礎,以親情為出發點,一點錯都沒有。用白話來翻譯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為子女的所作所為都是想讓孩子好”,而不是“父母為子女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

    前者從父母行為產生的動機來考量,後者是從父母行為的結果來考量,是結果主義。兩者有本質區別。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褒獎的是為人父母希望子女好的“用心”,是說天下沒有對子女用心不良的父母。在這個角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對的。

    我們得承認,在意願上,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好、有出息,這是一切父母行為的動機、初心。

    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父母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採取相關的行動,試圖將這種“意願”折現到真實生活中來。

    問題就來了,父母採取的行動很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甚至完全南轅北轍,起到反作用。由結果反推回去,責怪父母的不是,對嗎?

    這個所謂的“不是”,只能說是“做”的“不是”,不是“想”的“不是”。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能說父母的溺愛不是愛嗎?

    為什麼要“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因為父母的這顆“為你好”的初心太純粹,純粹到似乎再優秀的子女也配不上這顆“純粹的心”,所以可憐。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出自何人之口已經不可考,但想來應該是出自“父母”之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單124玉米種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