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456175603979
-
2 # 使用者3456175603979
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繡江北岸一座石臺上,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物件。
閣三層,三簷,屋簷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簷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簷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
除了專門用於觀景或點綴景色的樓閣外,各地城樓雖具有很強的軍事建築性質,但對於環境景觀也起很大作用。如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原來都有城樓和甕城上的箭樓,內城東南、西南二角還有曲尺形角樓。它們是長段街道的構圖重心,進出城門的重要標誌,豐富了全城的天際輪廓,其凜然難犯的雄偉體量充分顯示了皇權中心京畿重地的威儀。 北京內城南面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清代地震後重建,1900年又毀於八國聯軍,現存者為1906年再次重建物。城樓建在城臺上,木結構,兩層三簷,帶周圍廊,通高達42米。箭樓在城樓前,下面也有城臺,外牆磚砌,外觀四層兩簷,平面呈"凸"字形。箭樓窗子很小,反襯出樓的高大。牆面收分顯著,顯得穩重而堅實,防禦性特強。 北京角樓與箭樓的做法差不多,也是四層兩簷磚砌厚牆,只是平面改為轉角曲尺形,角臺向城外突出。
城市裡的鐘樓或鼓樓較城樓角樓更多被人看到,對景觀也有很大作用。鐘聲和鼓聲有報時或警戒的作用,大約從東漢起就用來報時。隋唐城市實行裡坊制,規定夜夜宵禁,晨昏都以鐘聲鼓聲為啟閉城門坊門的訊號,多晨鐘暮鼓。但隋唐沒有專設的城市鐘樓鼓樓,而以城樓代替。元大都在京城北部市肆區建造了專門的鐘樓和鼓樓。明清繼承元代並更推廣,在北京、南京和許多地方城市普遍建造鐘樓、鼓樓,有時二樓合二而一,佈置在城市中心重要位置。
回覆列表
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繡江北岸一座石臺上,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物件。
閣三層,三簷,屋簷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簷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簷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
除了專門用於觀景或點綴景色的樓閣外,各地城樓雖具有很強的軍事建築性質,但對於環境景觀也起很大作用。如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原來都有城樓和甕城上的箭樓,內城東南、西南二角還有曲尺形角樓。它們是長段街道的構圖重心,進出城門的重要標誌,豐富了全城的天際輪廓,其凜然難犯的雄偉體量充分顯示了皇權中心京畿重地的威儀。 北京內城南面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清代地震後重建,1900年又毀於八國聯軍,現存者為1906年再次重建物。城樓建在城臺上,木結構,兩層三簷,帶周圍廊,通高達42米。箭樓在城樓前,下面也有城臺,外牆磚砌,外觀四層兩簷,平面呈"凸"字形。箭樓窗子很小,反襯出樓的高大。牆面收分顯著,顯得穩重而堅實,防禦性特強。 北京角樓與箭樓的做法差不多,也是四層兩簷磚砌厚牆,只是平面改為轉角曲尺形,角臺向城外突出。
城市裡的鐘樓或鼓樓較城樓角樓更多被人看到,對景觀也有很大作用。鐘聲和鼓聲有報時或警戒的作用,大約從東漢起就用來報時。隋唐城市實行裡坊制,規定夜夜宵禁,晨昏都以鐘聲鼓聲為啟閉城門坊門的訊號,多晨鐘暮鼓。但隋唐沒有專設的城市鐘樓鼓樓,而以城樓代替。元大都在京城北部市肆區建造了專門的鐘樓和鼓樓。明清繼承元代並更推廣,在北京、南京和許多地方城市普遍建造鐘樓、鼓樓,有時二樓合二而一,佈置在城市中心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