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月博遊

    就目前來說,科研的東西也不是很可靠。所以查詢論文做依據也不能充分地為我的質疑做後盾。只能說如果這事屬於可以嘗試的範圍內,那就去找找例項,或者自己試試,以事實來驗證一下,如果不能嘗試也得不到結果,那就算了吧,為啥要跟別人過不去。批判性思維值得表揚,但是到哪都把批判性思維用上的人,那就是槓精,說白了,精神上有點毛病。

  • 2 # RuiBaking瑞

    首先先認同對方的觀點,並且尋找對方觀點的長處。然後針對性的指出對方觀點在實用性上的結合是否容易操作。然後多加探討,不能一下就丟擲自己的想法,否則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不能強勢指出,需要多討論,多交流,畢竟雙方的價值觀都會有出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 3 # 留下祥雲帶來的如意喜

    就人就事客觀對待(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

    調研,結果是怎樣會是怎樣吧。(有不同意見自己保留。時間會慢慢驗證結果吧)

  • 4 # 科學有故事

    先說結論:知曉一個前提,明白兩個概念。

    前提:找到不符合這個觀點/理論的現象。概念:1. 任何測量都會產生誤差;2. 明確知道這個觀點/理論的適用範圍。

    古人的智慧雖然很了不起,但我們可以質疑它。那麼,你可能就想問了:牛頓是 300 多年前的人了,也是古人,牛頓的運動三定律可不可以質疑呢?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是在提出質疑之前,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先找到不符合牛頓理論的現象。

    只有找到了這種與理論預測不一致的現象時,我們才需要提出質疑,否則,就是盲目地質疑。

    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大地是平的,在大地的盡頭是萬丈深淵。你看,這就是一個觀點,如果我們的活動範圍只有一小塊地方的話,那麼這個觀點就沒什麼可質疑的,因為我們觀察不到任何違反這個觀點的現象。

    它什麼時候需要被質疑呢?就是當我們的活動範圍慢慢地擴大,有人就發現,無論走多遠,大地依然都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看不到大地盡頭的萬丈深淵。這時候,這個走到過很遠很遠地方的人就有資格提出他的質疑:大地真的是平的嗎?如果真的是平的,為什麼我走不到盡頭呢?

    我們一定要知道,質疑不代表就推翻了這個觀點,要看這個質疑是否足夠有力,是否是這個觀點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的。顯然,走不到盡頭的這個質疑不算太有力,因為提出觀點的人可以用“你還走得不夠遠”來解釋。

    那麼,比這個更有力的質疑是什麼呢?假如有一個人朝著太陽昇起的方向一直走一直走,最後竟然走回到了原地,這時候,他再去質疑“大地是平的”這個觀點,就會非常有力。因為如果大地是平的,該怎麼解釋走回原地這個現象呢?這是地平觀點怎麼也無法解釋的。而人類是在 500 多前,由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旅行。

    於是,人類對於大地形狀的觀點也從平的修正為了圓形。圓形地球的觀點當然也是可以質疑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找到不符合圓形地球的現象。如果找不到這樣的現象,而圓形地球又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證據,那麼這個觀點就可以正式成為一個得到廣泛接受的理論。

    但是,即便是廣泛接受的理論,也是可以質疑的。但區分合理質疑與盲目質疑的關鍵在於:這個質疑是不是建立在發現了不符合該理論的現象之上的,也就是說,你有沒有相關的證據。

    那麼,接下去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什麼樣的現象才算是“不符合理論”的現象呢?假如我用牛頓的運動定律計算出來一個小球應該在 10 秒後撞牆,結果實際測量得到的結果是 9.9 秒,這能不能說就是找到了不符合牛頓理論的現象呢?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重要的概念:任何測量都會產生誤差。

    在剛才我舉的那個小球撞牆的例子中,理論計算值是 10 秒,而測量值是 9.9 秒,這時候,我們不能馬上就肯定說,理論出了問題,而是首先要考慮測量精度,也就是測量的合理誤差範圍是多少。

    試想你拿著一個秒錶計時,這個秒錶本身是有誤差的,不可能百分百的精確,然後人的反應也有時間差異,你看到小球啟動和撞牆時按下秒錶,不同的人反應時間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都會導致秒錶啟動和停止的時刻是不同的。這樣就必然會產生測量誤差,而 0.1 秒的誤差在合理誤差的範圍內。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認定測量到的 9.9 秒是與理論不一致的現象。

    當我們在考慮一個現象是否違反了已知的科學理論時,必須要考慮到測量誤差的問題,否則這個證據就是一個無效的證據。

    第三個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在質疑一個理論時,還必須要明確知道這個理論的適用範圍。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絕對完美的科學理論,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都不是永恆的真理,它們只是在一定的適用範圍內,或者說在一定的測量精度需求下是正確的。

    比如說,球形地球理論告訴我們,地球是一個標準的圓球形狀。那這個觀點是不是絕對正確的呢?不是的,我們只能說,在一定的適用範圍內是正確的。當我們對地球的曲率測量的精度要求只保留小數點後四位的情況下,它就是正確的。如果超出了這個適用範圍,地球也就不再是一個標準的圓球形狀了。而是赤道略微鼓出來那麼一點點的扁球體。

    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環球航行計算路程或海上捕魚計算抵達目的地時間時,根本不需要用到那麼精確的數值。同樣的道理,牛頓運動三定律也有它的適用範圍。

    比如,我們要發射一顆 GPS 衛星到地球同步軌道,我們需要計算發射衛星的火箭要裝多少燃料,點火多久,什麼時刻入軌等問題,我們對它的精度要求是小數點後面保留兩位,這時候,我們用牛頓的理論來計算就可以了。因為,牛頓的理論在這個適用範圍內,或者說在這個精度要求下,是完全正確的,它足以讓我們精確地控制火箭發射、衛星入軌了。

    但是,當這顆 GPS 衛星在天上工作時,我們的手機用它來定位、飛機靠它來導航的時候,我們對精度的測量要求就大大提升了。為了把導航的誤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我們對衛星上時鐘的精度要求達到了千分之一秒。

    這時候,很多計算就不能再使用牛頓的理論了,而要使用適用範圍更廣的愛因斯坦的理論——相對論。它是牛頓理論的升級版。正因為此,相對論並不是推翻了牛頓理論,而是修正了牛頓理論。同樣,相對論也有它自己的適用範圍,超出了適用範圍也一樣不靈了,比如到了黑洞中心的奇點,相對論也失效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東西的計算需要精確到千分之一秒或者一億分之一米以內,因此,牛頓的理論在它的適用範圍內,足以解釋我們生活中所有遇到的現象。當科學家們說“牛頓理論是正確的”這句話時,其實隱含了一個前提——在它的適用範圍內是正確的。這個適用範圍足以涵蓋日常生活,所以,儘管它誕生到現在超過了 300 年,屬於古人的理論,但我們今天的中學課本中依然在教授著。

    如果有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你在排除了測量誤差後,發現了與牛頓理論不一致的現象,那麼你就可以大膽地質疑牛頓理論了。但如果你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就不要為了質疑而質疑,那樣只是盲目地質疑,對我們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並沒有好處。

    我希望教會你如何合理地質疑一個觀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理論,我們在日常口語中有時候並不會刻意區分這兩個詞的含義。但是嚴格說來,它們是不同的。

    沒有得到全世界科學界公認的只能稱為觀點,比如華人常常說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就是一個觀點,它還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公認,因為這個觀點表達得很含糊,沒有 “好”和“少”的明確定義,同時也缺乏證據。因此,我們只能說它是一個觀點,這種觀點值得我們去大膽質疑。

    但是,有一些觀點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公認,比如說物理、化學上的公式,生物學中的規律,經濟學中的原理,這些觀點我們就可以稱為理論。這些被寫在教科書上的理論,我們質疑起來就需要非常謹慎,不是不能質疑,而是需要在弄清楚了這個理論的適用範圍之後再依據觀測到的證據進行質疑。而這種型別的質疑往往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它是科學家們的工作,需要先學習大量前人的成果,站在知識之塔的頂端後再繼續向上攀登。

    科學精神養成課講到這裡,我不知道你的腦海中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是什麼,我希望這個詞是:證據。科學精神就是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對待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相信證據,而不是僅憑直覺和經驗。

    將來,如果你有機會給別人講一講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我建議你:在時間很緊迫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告訴他們什麼是證據以及我們該如何尋找證據。

    最後我要送給你的話是:科學思考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士睡衣品牌什麼牌子的女士睡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