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yhsagy
-
2 # 清風D
戰國末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是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本質,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而孔孟"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荀子認為: 人不學禮就不知禮,不知禮怎麼能知道規矩呢?而人的"惡"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凡是人本性都是一樣的,不是後天學的,而人的本性,都要經過禮義的引導,是可以改惡而從善的。那些經過人為地改造後的善,不是‘偽善"嗎?而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有在禮義制度和道德約束下,人性中的惡才會被徹底祛除!
荀子還認為,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倡導禮義,嚴肅法規,改變人性"惡"的本性,從而教化出更多的聖人,賢士!故而荀子認為要大力推行儒學,雖與孔孟"人性善"論有所不同,但荀子仍是發展儒家學說的有力代表!
-
3 # 庚申己
荀子所說人性本惡是為了強調後天的教育作用,而不是說人就是惡的。善偽之的偽不是指貶義的虛偽,而是有褒義的教育的意思。荀子的觀點認為,人性本惡,故而需要教育學習,透過禮使人變善。同時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在治國中荀子強調偏法。荀子處在戰國末期,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其本身在繼承儒家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黃老之學,使自己的學說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其弟子韓非繼承其一部分思想並完善了法家。
孔子去世之後,儒家開始分化,孟子強調人性本善,即人都有不忍之心,荀子與孟子對立,提出了人性本惡。但兩人的意思都不是絕對的,即人的本性並不是絕對的善和惡,而是一個人的本性有善有惡,孟子認為善佔據主要,荀子認為惡佔主要。兩人的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實際上在儒家中有關人性善惡的觀點還有很多,如人性善惡相等的觀點。
-
4 # 佛弟子小花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學大師、精通法家。
作為一名頂層政治家,他老人家既崇禮、又講法。將人性本質研究的非常透徹。名言:人性本惡,善偽之。
之所以說人性本惡,因為人的本能就有耳目口舌之慾,也就是生理的本能。
如果一味的順著人的生理慾望走,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會上升到,財色名食睡,進而就會發生爭端、戰爭!而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管理、需要教育,進行遏制和化解。所以,他說人性本惡。
荀子為什麼沒有到其他家呢?因為天下人性都是一樣的,到哪裡人性都一樣,區別是教育
-
5 # 使用者6583039556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學家孟子的觀點,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觀點,故稱之為亞聖。
儒學家苟子,在繼承發揚的過程中,以自己獨立的觀點曰,人之初,性本惡。好象和孔子,孟子的儒學相沖,其實,荀子對儒學思想,是很執著的,有自己獨特的知見。他強烈反對孟子的性善論。是觀點不同,並不是反對儒家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以孔孟為中心,倡導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倡導人之初,性本惡。一正一反。故有儒學學者反對荀子,認為荀子有違孔子,孟子的原始思想。
但是,正是荀子的性本惡,論證並踐行了儒家思想的完善,使人懂得從惡向善的規律。
他是摯誠的儒學家,又是法家,他能反判到那裡去。
-
6 # 佔禮雜談
荀子說的,“人性本惡,善偽之”大概意思是:人一生下來本來就都是惡的,而且都很善於把自己的惡偽裝起來。
如果想讓人們變好,就必須在思想上進行道德教化,在法制上進行約束。從這個觀點來看,荀子雖然推崇孔子,並且是儒學大師,但是他的思想卻包涵著很深厚的法家道理。在此思想下,他教過的弟子韓非子李斯都成法家的主要代表。
荀子是趙華人,後來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言陷害又去了楚國,任蘭陵令。那時所謂的國與國都是是周朝境內,從人員流動的頻繁來看,互相限制的不是那麼嚴格。因此我不明白本問題問的意思。荀子要反叛到別家的“別家”指的是哪裡?
如果本問題的意思就是荀子應該拋棄儒家,反叛到法家的話。可他的思想雖然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純思想教化有區別,但也和法家純法制管制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思想更像二者的綜合體。不過,他的儒家教化思想還是占主導地位,法家思想只是必要的鋪助作用。這也許是沒有把他的學說歸屬法家學派的原因。
從後來封建皇帝對人們的統治手法來看,都傾向於荀子的方法。在思想上用儒家教化辦法,在行為上用法律規範。
-
7 # 素素56792842
庚申己先生講解了人性本惡,善偽之的道理,學生便不做贅述,中華文化中每一位古聖先賢的文章理論,都是遵循一個規律,分枝確不分家,到目前為止都是如此,道家遵循道家的理念,儒家遵循儒家思想,春秋時期雖然是百家爭鳴,各顯其能,各家講各家的理,整個國家分散而治,但是,學問人遵循的學術理念是一致的,根基是相同的。
看看當下,大中華一統江山,確將屬於自己民族獨有的文化摧殘到何種地步?國土統一了,文化確支離破碎,西方人沒有一刻停止研究中華文化,咱自己呢!還在這裡不停的質疑屬於自己的寶藏,屬於華人的命脈;不懂就去學,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先袓為咱創下的智慧結晶?到底是為了什麼?謝謝!祝健康平安!
-
8 # 林振國480818
荀況為戰國末時期趙人,儒家學派,但他的思想中有些卻與儒學相悖,如性惡論,法后王,政治上主張用禮、法和術來維持社會秩序,這些已超出或違背了儒家學說,對以後的法家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其主要方面還是儒家。
性善論為儒家一條根本的認識,孟子認為,人不能失去本性,要保持善。在《魚我所欲也》裡說:“……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這一點他對孔子是亦步亦趨的。而荀說卻否定這點,他說,"人之生也固小人",至於"仁義”為後天所學,所以他主張通過後天學習來改變人,而不是"保持本性",因此寫《勸學》。
正是受他的這種離經叛道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學生李斯,韓非最後都成了法家。
孟子和他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者,照我看,其實孟子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叛道,比如對"樂",孔子認為"樂"的作用僅次於“禮",對於音樂的作用有些過分誇大。"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非正聲不聞,所謂正聲即雅樂,先王之音。認為音樂關乎國家命運,斥責鄭、衛之聲為"淫聲",而淫聲會導致國家滅亡!而孟子卻不這樣說,我們來看《莊暴見孟子》: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這很明顯是不同於孔子的說法的。連王都"變乎色”,並強調自己只是喜歡世俗之樂,而孟子卻認為沒關係。這點孟子倒是合時宜的,不死板教條。
但孟子和荀子的差別是:荀子走得更遠。
一個人一旦成熟並形成自己的思想,是很難改變自已的,所以他不會變成其它家,更談不上"反叛”二字。
-
9 # 東方國學
荀子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集大成者,在融匯先秦諸子思想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思想進行闡發,學界雖將荀子歸於儒家,但是隻是作為儒家末流來對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有二:
首先,荀子是遵從儒家學派的。荀子特別推崇子弓,並把子弓和孔子排在一起,子弓名仲弓,德智也很了得,很是得到荀子的尊敬,荀子也得到了仲弓學派的親自指導。所以仍可將荀子視為儒家。
但是,在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張性惡論,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惡是本然的,而善是後天人為的。這種性論觀點雖然與儒家的天然而然的性善論背道而馳,他的弟子李斯及韓非子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法家的思想,他們認為,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只有透過法治才能對人性進行規治。儒家是要開顯善的人性的,法家則相反,是要壓制惡的人性。
所以荀子實際上是融合儒家與法家,將儒家嫁接到法家思想上去的歷史人物。歷史上仍將他歸為儒家,其思想上只是開啟法家思想的開端,使儒家學說得到長足發展,開創秦朝以法治國的先聲,漢以後的“獨尊”的儒學,實質是荀學,所以並沒有反叛到他家思想的傾向。
回覆列表
荀子說:人性本惡,善偽之。但他為什麼沒有反叛到別家去?
答:提主抱歉 個人我不得而知 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