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孔子活在現在,掌握這社會和人群變化的資訊,以他的思想出發點和思維演進路徑,他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呢?
7
回覆列表
  • 1 # 蔡江濤

    孔子如果活在現在,不會因為他的存在而混亂,人們會敬仰他,你就寫人們都以愛相爭,因為孔子的大力倡導,沒有了那些小偷小摸,社會風氣很好。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懷一顆孔子心,並不只是一種入世擔當的精神,那更是一種人格,流傳了兩千多年、坦蕩蕩的君子人格。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他會穿上西裝、皮鞋,他會周遊列國,他的英語可能會比我們很多知識人的英語要好。

    我相信孔子會向很多異質的文化領袖們請教,他會去麥加朝聖,去耶路撒冷觀察,去印度的熱帶叢林裡沉思,會在巴黎街頭漫步,他會從中受益。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他肯定能夠思考“華夷之辨”,但對他那樣偉大的儒者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不會把夷夏大防當作多麼了不得的事。

    重要的是,什麼是生命的要義?什麼是人倫大義?他一定能夠給出新的答案:無論華夷,都以具人類情懷為本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今天不少人心中的中外大防、中西之別,在孔子那裡一定是不二的,他一定同意宋儒們的話: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偽;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孔子一定同意錢鍾書先生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孔子也一定同意費孝通先生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他一定能夠在官學外辦一個教授、專家們不以為然的“私學”,他“有教無類”,不管是哪一種族的孩子,哪一宗教信仰家庭的孩子,他都會一視同仁、因材施教。他一定能夠培育當代的子路、子貢、子夏,當代的顏回;他的人格力量將會長久地感動這些弟子,成為他們人生的安慰。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他一定贊成在他的家鄉曲阜興建教堂、清真寺、道觀,在他那裡,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對山東地區多種宗教平而且和的現象,對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信徒,他會由衷地表示敬意。

    即使面對那些批評、嘲笑他的人,他也會回報以憨憨而非“呵呵”一笑。對魯迅那樣的“叛徒”,他會像錢穆先生那樣,甚至來做撫哭“叛徒”的弔客。他甚至會贊同當代中國年輕人的修行方式,他會主動要求儒家讓位,號召大家更多地去了解印度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

    但對現代人的拜物教以及享樂遊戲的夢想,他老人家是持保留態度的,他說自己一直不曾背叛年輕時的夢想,“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說,這樣的生活才是值得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在他周遊列國時,也曾悽悽惶惶,也曾四顧蒼茫無所憑藉,也曾東張西望。對東方的大海,他說過決絕的話:道不行,乘桴泛於海。但千年後的西方人說過,人類需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 2 # 小詹茶肆

    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也是當時社會上最有博學者之一,到了後來,才被尊為“孔聖人”等等。他的儒家思想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和歷史意義,所以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出生在山東省曲阜,而為何全國有名的就有十座?蘇州的還不在內,可能與孔子是位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有關。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正因為他的禮與仁,有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聖賢,他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吃盡了人間苦,在魯國從政被流放二次;在宋國傳授古禮,不受到官方的友好接待,只能在樹下排演,事後而樹卻被人砍去;在衛國演說,被驅逐,而停過馬車的地方,地皮都被鏟了;而最慘的是去楚國的路上,被官兵圍困了七天七夜,險些餓死……

    若不是孔子積極的人世態度,哪能有他精彩的人生。一位偉大的人物,不經過千錘百煉,哪能會有如此的豐功偉績。

    教育方面提出以人為本,以禮待人的觀念,他一定能夠在官學外辦一個教授、專家們不以為然的“私學”,他“有教無類”,不管是哪一種族的孩子,哪一宗教信仰家庭的孩子,他都會一視同仁。更重要的,他會“因材施教”,他認同約翰-華生的話,“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型別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鉅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不僅如此,他一定能夠培育當代的子路、子貢、子夏,當代的顏回;他的人格力量將會長久地感動這些弟子,成為他們人生的安慰。

    科學方面提出宇宙的虛擬世界,他一定能夠學得融會貫通、文質彬彬。他一定贊同萊布尼茨們的天才,將陰陽易道再度抽象,數學化為0和1,將世界進行二進位制演算,從而催生出一個實在宇宙的虛擬世界,催生出“映象”世界,今天的移動互聯。

    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學習一些古人有用的東西,學習孔子的人世進取,懷一顆孔子的仁慈之心,保持一種平和寧靜的心態,為中國加油。

  • 3 # 猛哥厲史

    孔子如果生活在現代社會,尤其掌權的話,他會用周禮對絕大部分華人施行“君子之誅”。

    他就是那種一心跑官求官,

    求之不得仍遊手好嫌、厭惡勞動,

    啥家務活不幹,還對老婆指手劃腳,

    導致家庭婚姻破裂的渣男。

    別人看場大型歌舞,他就會罵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要是和他觀點不一致,他就想以思想罪為名殺了你(殺少正卯)。

    為了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

    他會無情打擊無辜的人(夾谷之會時殺演員)。

    他自己終生一件好事沒有做,

    卻對做好事的人諷刺打擊(子貢贖人被他批、子路恤民他砸鍋)。

    整天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

    不被重用是社會不行,

    要麼就是女人壞了他的事。

    怨天怨地怨空氣,就是不怨他自己。

    辦個培訓班,講的學生昏昏欲睡,

    還被人搶生源,一怒砸對手場子。

    幸好班裡出了幾個忽悠人很牛逼的學生,

    把他給捧成了教學名師。

    後代繼承了他的漢奸基因,

    每逢改朝換代都望風而降。

    這樣的人,蠕蛆們說他是夫子聖人,萬世屎表。

  • 4 # 晴羽微藍

    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孔聖人”的孔子,若活到現在,儼然是活神仙一枚。作為“萬世師表”,擁有上千年的道行修為,觀四季陰晴圓缺、品萬物冷暖盛衰、道人間蜚短流長,沒有孔子說不清楚的道理,講不明白的故事。

    我們只有乖乖俯首貼耳,默默聽他教誨,但是令他髮指的事情大概比我們的忐忑還多,特別是在教育孩子方面。

    01.跟父母頂嘴,對長輩不敬

    看到誰家孩子對父母語言不敬,他一定無比震驚,現在的孩子連下跪都省了,四書五經都不讀,怎麼能知禮儀,孝順父母呢?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自覺地約束自己,剋制自己的情緒,“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非常重要的做人準則。

    02.不求甚解,抄襲嚴重

    見孩子們接收資訊量太大,卻不求甚解,孔子說:如果研習不夠深入,就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於掌握不牢的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態度要誠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其實現在的孩子似乎並不是很在意麵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還能抄到作業省些體力,順便多交幾個好朋友以備不時之需。

    03.無暇與人玩耍及分享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又多慮了。

    高樓大廈約束了孩子們的行動,浩瀚的作業量阻止了他們的娛樂。就連不喜歡的東西,也沒時間送人,每天關心的只有分數。所以絕不會出現勿施於人的情況,根本沒多少施於人的機會。

    04.朽木也要努力雕琢

    考試讓所有孩子聚到一起。學一樣的內容,考一樣的題目。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數學不好的要努力補習,爭取考好。哪科不好補哪科,朽木必須要雕,而且要雕出藝術。

    05.四書五經被拋棄

    孔子不免有些灰心,遂提出了更嚴峻的問題:如果現在他再收三千學徒,恐怕七十二賢人都挑不出來,最多挑出七十二閒人,兩千年後的人們太現實了,全部在往一個目的地趕。四書五經成了奢侈品。

    似乎只有一樣從古到今都行得通,就是人的品行一定要端正,即“克己復禮為仁”,可以發揚一下。其他的孔子也望而卻步了,畢竟他數學也不怎麼好。

    #泛文化寫作營#

  • 5 # 捨得7385

    孔子己去,思想永存。三人行心有我師。"教″孝文也。離開"孝道"必至黑暗。為什麼現在出獻"小不養老",何也?

  • 6 # 樂天江上客

    很喜歡這個有創造性的問題。先說結論:

    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他也一定會聚焦最困難、最迫切、最重大的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而當代與春秋時代、與古希臘時代乃至與任何一個時代相比,人性是不變的東西,人心中的道德律也是從未變化的存在。所以,即使孔子活在當下,他所提出的人之為誰,人生何為問題依然不變。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提出了一個“軸心時代”理論,他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出現在東西方文明的思想突破稱為軸心時代,這一時期,西方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中國則有老子、孔子等聖人。這些人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未來社會的演進。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有一種承受了天命呼召而要喚醒世人的自我認識。

    這個時代既是人類的童年,也是人類智慧的極高頂點。他們起了開百代精神之先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孔子即使活在現代,也無法做出像在那個時代一樣獨特的貢獻。

    但是,假如孔子活在今天,他仍然會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生活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他一生飽學六藝,周遊列國,想要恢復傳統的周禮。提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期望重建社會的精神。如果把孔子的思想做個歸納,可以看出他提出瞭如下問題:

    1、在倫理上,什麼是人,怎樣做人?他的回答是,君子喻於義,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在政治上,什麼是秩序?統治的合法性在哪裡?當弟子子路問孔子,如果由他去治理國家,首先做的是什麼事?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先要理順名分,名實相副。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

    3、在教育上,如何培養人才?他的回答是,因材施教。

    4、在藝術哲學上,什麼才是好的文藝作品?他的回答是要用“詩教”,把美與善相統一,把文藝與政治道德相捆綁。

    透過以上諸方面的提問,孔子所要面對的是一箇舊的世界,他所要開創的則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所以孔子在現實中總是受挫,但是他的思想與精神卻影響了後世千秋萬代。孔子思想的精神與提問的本質是——人類該走向何方?他用一種實踐理性精神,把先民從遠古時代繼承而來的宗教熱情轉化成建立在親子之愛的日常倫理範圍之中,進而構建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根基。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當今的社會,正面臨著與孔子時代類似,而又有新變化的課題。類似的問題便是,我們該走向何方?中國處於現代化的程序中,然而,現代化是與西方化緊密相關的。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現代化不僅是技術的現代化,更是思想文化的現代化。而思想的現代化,又與思想的西方化必然相關,因為當今推崇的都是肇始於兩希文明的思想精華,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被認為無法催生科學精神的文化。我們是要學習西方,但是如何面對傳統,如何把傳統轉化到現代化的程序中,這是很難的。當前最嚴峻的問題,是中華民族的自我認知問題,也是中國與世界走向何方的問題。

    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他也一定會聚焦最困難、最迫切、最重大的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而當代與春秋時代、與古希臘時代乃至與任何一個時代相比,人性是不變的東西,人心中的道德律也是從未變化的存在。所以,即使孔子活在當下,他所提出的人之為誰,人生何為問題依然不變。

    這個問題反映出現在沒有孔子,孔子也不會在現代的環境中生存。但是人對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嚮往是永恆的。我們不會成為孔子,但是總有孔子一樣的思想家為這個世界提供指南。

  • 7 # 達文心

    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個什麼的人,因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提什麼樣的問題。孔子一生尊崇禮制,他希望靠一個很有德行的禮制來約束大家,讓大家文明地生活在一起,同時維持國家的和平統治。

    理念治國與法律治國

    其實這個理念也是中國國家幾千年下來一直尊崇的一種治國理念,因為國家太大了,如果不靠理念,而是完完全全靠死板的管控,我們的國家早就分崩離析了。

    當今的社會與古代社會相比,在制度上最大的優勢其實是政府藉助科技的力量,管控的能力和輻射範圍,前所未有地加強了。中央發出的指令不到0.1秒就可以傳到地方,地方發生的事也同樣如此,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現代的社會很難維持得住。

    有了這樣強力的管控基礎,孔子的那一套治國理念,其實已經不那麼試用了,反而是法家的制度更適用於當今的社會。

    孔子一定反反覆覆被追捧和摧殘

    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孔子如果活到現在,應該也是跟隨者社會演化到現在,他一定也得經歷被人們推崇,然後又被人們推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他對人性的理解、喜歡、厭惡一定會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他看遍了人類如何摧毀自己,有如何重建自己,如何把地球上除自己以外的物種消耗殆盡。這時,他的視角一定已經超出了人類本身。

    也許他會這樣問:人類還能在地球上倖存多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染色體發生羅氏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