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安地暖設計安裝
-
2 # 小竹心
謝謝邀請,如果關羽死後進功曹操也很難成功。諸葛亮前期戰略順暢,有劉備的一份,劉備軍事能力遠不如孔明,但用人,發掘人才比孔明高,兩人配合默契,後期可以看出劉備死後,孔明雖有小勝,但均不順,甚至付出代價遠比小勝,孔明注重功城掠地,沒有去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其次孔明過於求穩,不善用奇襲,小國戰大國,動不動大張旗鼓走大道功城,就棋輸一招,小國戰死五個將領就傷筋動骨,大國死十個將領都動不了根基,再次孔明不用分散式作戰到處開花的方式,人少作戰講究巧,險,取勝,毛主席熟讀三國,運用三國,總結了孔明失敗原因,反其道行之,就是不與強大對手在一處決戰,而是沒置多個戰場,充分發揮部將獨立指揮的潛能,有閃失只輸一處,或為戰略大局犧牲一處戰場。孔明對部將從未讓其獨立作戰,都在他親自指揮下,軍事水與將介石差不多。司馬做法就是儘量不與孔明決戰,與毛主席打日夲有相同之處,國大耗得起。何況孔明小國遠征,能佔多地,戰線拉長兵源也不足,前期孔明認為曹操死了,魏國各將分裂更難打,大錯特錯,敵人抱成團多難打,如沒有日夲侵略,在西安毛必主張殺將。總結歸納孔明統一中國水平才能不夠,關羽不死,也統一不了。
-
3 # 愛家4561
自取滅亡,可想徐晃曹仁有勇有謀,非玄德能比的,就帶哪幾塊破料,那個是徐晃曹仁的對手,再加上從事滿寵,足智多謀。
-
4 # 青言論史
劉備要是不打東吳,先去打曹丕,那後果是非常明顯的——蜀漢涼的更快。
眾所周知的是,三國裡面,曹魏實力最強,孫吳次之,劉備的蜀漢實力最為羸弱。這一點我們看得很清楚,劉備看得更清楚,因此,他才要去打吳國。
之所以要打吳國,是因為荊州被吳國吃掉了,這個仇必須得報,失去的土地也必須得奪回來。而荊州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它是蜀漢一半的國土,更要命的是,它是實現蜀漢立國之本的戰略——“隆中對”的核心步驟。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蜀漢要進攻曹魏,必須是兩個拳頭打人——即從荊州、漢中雙向出擊。而這個進攻想法的威力,已經在襄樊之戰中得以體現——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意欲遷都。
而如果執意進攻曹魏,那就再看看諸葛亮吧——六出祁山前,願意隻手將天補。但是每次都是勞師無功,為什麼?不僅因為蜀漢國力弱,還因為它只能從漢中進攻,曹魏的防守佈局就比較確定,戰爭自然也就好打了。
惟其如此,羸弱的蜀漢才必須伐吳,只有奪回荊州,蜀漢伐魏才有成功的可能。
-
5 # 五星平凡
諸葛丞相!龐統!元直!郭嘉!賈詡!陳宮!!趙雲!馬超!許褚!太史慈!文鴦!兩個正副元帥!姜維!鄧艾!!敵人是司馬氏
-
6 # 牧漁子
劉備不管是先伐東吳也好,還是先伐曹丕也好,都不會改變三足鼎立的局面。一、赤壁之戰是三方力量互相制衡的結果
赤壁之戰時,曹操大有一統天下的架勢。於是,孫劉聯合共拒曹操。這一戰,劉備和孫權都是為了活命,而曹操是為了江山。但是。曹操不管把誰吃掉,剩下的勢力想活下去都是不可能的。於是那個時候,孫權和劉備是親密無間的好基友。
二、孫權取荊州、殺關羽也是三方力量制衡的結果。我們現在說的劉備借荊州並不是借整個荊州,整個荊州在赤壁之戰之後已經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給瓜分了。其中荊州的南郡,原本是周瑜打下來的地盤。後來由於戰事的需要,被劉備有條件地借去,劉備借荊州借的就是這個南郡。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出襄陽可直指南陽、許都,威脅曹操。東可順江而下,直指建業,威脅孫權。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關係,讓這三家都對荊州南郡異常重視。
這個局曹操能看得懂,如果曹操南下取荊州,必將導致孫劉關係進一步緊密,不但在荊州會遭到孫劉聯軍的抗擊,還有可能在漢中方向和淮南方向出現多線壓力。曹操很難接受關羽佔據荊州,不停北伐,但可以接受孫權佔據荊州,因為他知道孫權不會北伐。而此時孫權也希望得到荊州南郡,這樣也可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孫權也看懂了這個局,於是很默契的偷襲了荊州,果不其然,曹操撤兵淮南,減輕了孫權的軍事壓力,等於得到了曹操的暗中幫助。這是曹操和孫權聯合壓制勢頭正盛的劉備的一次成功的行動。這裡核心的關鍵詞仍然是制衡。
三、夷陵之戰更是三方制衡的結果孫權取荊州導致劉備對東吳用兵,孫權不得已還得應戰。孫權這個人是特別的重實利輕名譽的人,戰前他跟曹丕耍了個花招,向曹丕稱臣,還承諾送兒子去洛陽作人質。你說這曹丕還真信了,確實給孫權行了方便。因為曹丕不想讓劉備幹掉孫權,不過他也不希望孫權幹掉劉備。夷陵之戰當年七月基本告一段落,九月曹丕發兵攻吳。之後,孫權忙於應對曹魏,劉備得到休養生息。這三家又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四、劉備若先伐曹丕,其實跟先徵東吳一樣,三國之間仍然會找到一個最終的平衡點,暫時誰也不會破壞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一戰打出了三足鼎立,曹魏佔據中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資源最為充沛。孫權據江東,依長江天險,也可據家守業。而偏偏劉備以漢室後人自居,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與曹丕廢漢自立當然是水火不容。本來劉備伐曹丕有兩條路線可走。第一條奔漢中,越秦嶺,奪取關中,但這條路沒那麼好走,從益州到關中地區,有秦嶺阻隔關口狹隘,本身就易守難攻。第二條由荊州奔襄陽,劍指許昌。這條路雖然也有曹魏重兵把守,想當年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帶著漢獻帝在許都的曹操曾經想遷都以避鋒芒。所以說曹丕最擔心的不是從漢中方向受到進攻,最擔心的是荊州方向。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失去了一條北伐最重要的路線,同時,孫劉兩家已鬧翻了,這個時候出師北伐,顯然是兩線作戰,這不是自取滅亡嗎?劉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打的主意是先取江南,再圖中原。
但劉備如果要是真的北伐曹魏,我們只能說是十足的大傻冒。首先,他伐不動,巴蜀之地只有100多萬人口,不足曹魏的1/3,財政收入不足曹魏的1/4,江東孫權對他還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打曹丕能打的贏嗎?好,暫且不論能不能打贏,如果他出師北伐,必將遭曹丕大規模的反擊。這種反擊劉備基本上是承受不了的,屆時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和兵戎相見的孫權改善關係,於是孫劉聯盟再次形成。但是如果曹丕收縮了戰線,孫劉聯盟就會再次瓦解。因為曹魏不允許蜀漢吃掉東吳,也不允許東吳吃掉蜀漢;東吳也不允許曹魏吃掉蜀漢,同時也不接受蜀漢吃掉曹魏;而蜀漢知道東吳吃不掉曹魏,也不會坐視曹魏吃掉東吳。在力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由此可見,劉備無論怎麼攪這個局,都要受制於三方勢力的平衡,劉備若伐曹丕,東吳不會讓你成功,也不會坐視你一潰千里。
-
7 # 客家小火
很簡單,北伐曹魏難度高於東伐孫吳。關羽戰死之後,荊州已歸東吳所得,此時的劉備猶如斷了右膀,單靠左腿來北伐曹魏那是猶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一、伐曹魏曹丕,魏以逸待勞,蜀勞師遠征,此為戰略之敗。
二、魏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蜀人才稀少,軍事力量滿意抗衡,此為軍事之敗。
三、魏上下一心,蜀內部未穩,此為人心之敗。
故,此時劉備北伐曹丕,無異於自取滅亡得更快。
-
8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如果關羽死後,劉備執意北伐的話,攻打曹魏,蜀國精銳喪失,失去了進攻的主動性,最後只能防守,淪落為捱打的物件(魏國吳國都會時不時揍蜀國一頓)。
關羽死時,正好是蜀國打贏了漢中之戰不久,佔領漢中全境。此時的蜀國勢力達到了巔峰,暫時位立第一,魏國其次,吳國最弱。
如果劉備全軍出擊進攻魏國,必和東吳言和,雙方在雍涼展開拉鋸戰。吳國也會出兵進攻魏國淮南(孫十萬去合肥送人頭),樊城和襄陽魏軍重兵把守,且易守難攻。蜀軍國力無法支援蜀軍如此長的糧草補給線,而魏軍的軍糧全部都是可從關東得到補給,最終蜀軍會因為缺糧而退兵,魏軍全力追擊,蜀軍主力被全殲。蜀軍殘部只能退出漢中(漢中無險可守,蜀軍兵力不足),退守川西各關卡。
所以劉備進攻曹操,必然是自取滅亡。
回覆列表
如果先伐曹丕,後漢劉備一統華夷!
因為與曹魏,國恨。與東吳,家仇。
本身荊州就是東吳的,劉備是暫借。於公於理,
孫權佔著理字。
劉備先克曹魏再打東吳,一舉天下,既雪國恨,又報家仇,又成帝業。
漢室復興,大志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