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出現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之後,隨即就會出現各地將領割據一方的情況。例如漢朝末期的軍閥混戰、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等等,但是,清朝內部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則沒能實現割據一方的局面。那麼,到底是這些人不願意割據,還是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呢?認真的說,兩種因素同時存在。

    清朝的情況十分類似,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為了鎮壓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朝鼓勵各地官員訓練團練武裝,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和淮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湘軍逐步成為了清朝最大的指望。不過,清朝對湘軍並不信任,湘軍所需的後勤物資,由清朝中央負責調動。湘軍的官員晉升,必須透過吏部和兵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僅僅擁有軍隊,如果他們向割據一方,清朝會離開切斷他們的後勤補給。此外,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三個人相互不和,清朝高層看透了這一點,提拔左宗棠制約曾國藩,同時有利用李鴻章牽制左宗棠。

  • 2 # 風的聲音好嗎

    曾國藩是在這方面糾結過的,當時太平天國被徹底消滅的訊息傳入京城後,慈禧不是喜,而是憂,這種憂比太平天國在的時候還要更甚。

    太平天國雖然想推翻清政府,但慈禧起碼知道太平天國不具備這個實力,而曾國藩的湘軍卻真的有實力,而且,直到清末漢人反清的情緒依然很高漲,所以慈禧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裁撤湘軍。

    訊息傳來後,曾國藩明白這是要卸磨殺驢了,一旦裁軍,那自己的性命就完全交給清政府了,也很不忍心把這些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遣散,正在猶豫的時候,弟弟曾國荃又勸曾國藩反了算了,對曾國藩說道,”哥哥你是兩江總督,左宗棠是閩浙總督,李鴻章是江蘇總督,全部都是湘軍嫡系,我們憑藉手裡的三十萬湘軍精銳,只需要你振臂一揮,大軍即可北上,攻破京師十拿九穩,恢復漢家江山,是所有漢人的意願。

    曾國藩也被說動了心,但權衡考慮,曾國藩還是覺得沒有十足把握,李鴻章隨是一手帶出來的,但面對這種大是大非時他不一定跟我,左宗棠更是不會附和我的,情況並不是說的那麼樂觀。

    就在曾國藩猶豫的時候慈禧也是對左李都進行升官加爵,很明顯慈禧已經做好了曾國藩反的準備,已經開始拉攏人了。

    慈禧也是抓住了曾國藩這種傳統士大夫在乎名節的心裡,親手寫了勳高柱石四個大字刻成匾送給曾國藩,果然曾國藩放棄了起兵的想法,安穩的做了一位青史留名的朝廷重臣,配合慈禧對湘軍進行裁撤,之後又被慈禧調往京都做官,也是為了看管方便。

  • 3 # 理性先行

    清朝,整個清朝也不存在割據,北韓,西藏、越南…除外,能剿匪不一定能割據,比如吳三桂,曾國藩更不行,割據就會被圍剿再消滅,曾國藩想割據,總得有個口號吧,“反清復明”是不可能的,也不會再有人響應!

  • 4 # 西北老狼8

    這兩位都是讀聖賢書出身的,道德觀念制約了其思想;同時滿清政府也對他們有嚴密控制,當時有僧格林沁等八旗軍嚴密監督其動態。左帥致函曾帥:鼎可問否?曾帥直罵:糊塗!

  • 5 # 魔心聽風

    當一個魔盒開啟後,就關不了了!清未國門大開,雖然屈辱,但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已經為清未的上層所熟知,在清這條破船上,清政府已無力大範圍殺戮上層官僚,也就是說不再出一個強勢的君王,清朝王庭很有可能最終走向立憲制!那麼湘軍也好,淮軍也罷,誰還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別人,幫別人打江山,不說打不下來的悲涼,就是打下了,歷史上的兔死狗烹多的是,特別是明朝36位功勳剩2位!所以曾國藩甘願自裁湘軍也不敢自立,別說清庭不肯,湘軍自身就有許多將領會陽奉陰違。好不容易平了太平天國,大家都等著光宗耀祖,誰還願意冒險!李鴻章更不可能他威望還沒曾高!他的後繼者袁大總統就是得意忘形,以為自己威望,權勢夠了,逆天而行,最後也就沒了!

  • 6 # 沒戶口的馬

    曾李鎮壓太平軍後名義上沒形成割據,可鎮壓太平軍過程中江北大營,匯南大營在太平軍打擊下潰散,標誌著朝庭正規軍漢人武裝煙消雲散。在與捻軍作戰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被殲滅,滿人朝庭最後一支由中央控制的機動部隊覆滅,滿人朝庭再也無力制衡漢人地方實力派。鎮壓太平軍後天下督撫多半由漢人擔任。著名的刺馬案其實就是滿人朝庭和漢人地方實力派的交量。結局是漢人地方實力派不勝而勝。朝庭預設漢人實力派對東南的控制。到了東南地方互保已經是明目張膽的割據了。

  • 7 # 驫羴犇猋

    在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可以說,曾國藩功高震主,曾國藩的湘軍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李鴻章稍遜一點,但淮軍實力也不容小覷。兩人就如同清亡後的軍閥頭領,完全有實力,也有號召力割據一方。況且,當初為剿滅太平軍,湘軍和淮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就已經營多年,尤其兩湖地區,俗話說,兩湖熟,天下足。而淮軍更是盤踞江浙,江浙自宋時就是天下富庶之地,要不然,以北宋滅亡後的處境,宋高宗趙構怎麼能在這裡延綿國祚長達一百多年。可以說,曾、李二人完全可以割據一方,而不聽朝廷號令。

    那為什麼他二人沒走上這條路呢?

    首先,二人皆出自布衣,是靠科舉上位的,然後透過努力進階,達到高位,而這一切都是清朝廷給予的。二人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孝義理念深入骨髓,這種價值觀真的很難撼動。況且,清朝廷並沒有像過往的朝廷那樣對功臣橫加猜忌,甚至隨意掄殺。不然,曾國藩、李鴻章可能就被部下鼓動反叛了,因為造反反得理直氣壯嘛。而且,曾國藩,李鴻章都已進封高位,年紀也一大把了,就是有理造反,也沒精力了。還有就是列強還是很支援清朝廷的,因為在列強眼中,清朝廷是當時外國在華利益最好的也是最大的代理人。因為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最“聽”他們的話了。相反,要培植一個地方勢力給自己代言利益,費神費力還費錢。不如維持好一個現成的。他們當初幫清政府打太平軍,既是為了“解救”太平軍勢力範圍內的列強利益,更是為了“保護”一下自己的在華“代理人”。曾、李二人都深知這一點,洋人也不允許他們造反。尤其李鴻章更瞭解洋人,瞭解西方。不然他會那麼積極搞洋務運動?

    總之,無論內在原因,還是外在的原因,當時清朝正處於慈禧治下的“中興”時期,曾、李二人會有造反的心思嗎?敬請高見。

  • 8 # 125878215蜂獾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由於他們組織鄉勇鎮壓太平天國有功,曾國藩當時手握30萬湘軍,這不包括李鴻章10萬淮軍,當時掌控朝政48年軍政大權的慈禧心裡當然清楚明白,當年太平軍起兵造反,接連攻破清廷城池,而當時的八旗子弟兵和漢人綠營官兵,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坐鎮北京的慈禧非常震驚,急於尋求可以領兵打仗的將領,慈禧先是從八旗裡面尋找可用之才,沒有發現誰可以擔當大任,只好從漢人裡面尋找可用之才,發現曾國藩可以重用,並承諾鎮壓太平軍後就封曾國藩為王,從清廷入主中原大地,漢人就一直被利用,並沒有重用,更沒有被封王,但是慈禧並沒有封曾國藩為王,而且還要曾國藩交出兵權,怕他擁兵自重,不服清廷控制管理,更怕他起兵造反推翻清廷政權,建立漢民族政權,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勸曾國藩起兵造反,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漢民族政權,曾國荃說,你是兩江總督,你弟子李鴻章是江蘇總督,左宗棠是浙閩總督,只要你下令,一定能推翻滿清政權自己當皇帝,但是曾國藩沒這氣魂和膽量,更沒有這個勇氣,也只能甘當滿清的走狗,甘作滿清的鷹犬,為虎作倀,喪失民族氣節,屠城南京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並把南京搶劫的兩千多萬兩金銀珠寶,用二百多艘大船護送回湖南老家,很多朋友也勸他起兵造反推翻滿清政權,恢復漢民族統治,但是曾國藩心裡也沒底,漢民族不團結,而且離心離德,李鴻章,左宗棠,也不一定聽從他指揮,共同推翻滿清政權,如果曾國藩起兵造反,也有勝算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漢民族政權,充其量也只能甘當滿清鷹犬,甘當滿清走狗,慈禧看曾國藩不敢起兵造反,就送曾國藩一個大匾,上寫四個大字,勳高柱石,你是清廷柱石,為什麼要作亂臣賊子,也沒有封曾國藩為王,只讓他作直隸總督。

  • 9 # 中州知府

    曾國藩是儒家的虔誠信徒,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幕僚,“內聖外王”是二人一生遵循的價值觀念,曾國藩,建立了湘軍,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之下效仿創立淮軍,二人共同剿滅了太平天國,締造了同光中興,成為晚清重臣,曾李是可以左右滿清政權的漢人地主,雖手握軍權,但無僭越之心,他們忠誠於大清,忠於同治、忠於光緒、忠於慈禧,他們始終踐行封建倫理綱常君臣之禮,他們練兵,辦洋務,一直都在晚清腐朽統治續命,曾李師徒二人是封建社會為人臣的楷模

  • 10 # 巴山清溪

    謝邀請!曾國藩與李鴻章之所以在剿滅太平天國沒有割據一方來與清廷做對,主要是實力不夠。所謂實力不夠並不是指軍隊數量不多,也不是功勞不高,更不是影響力不大,主要是曾李二人所以能夠堀起靠的是對清延的忠誠才。如果把這個都丟掉了,不要說清廷的號召力遠大於曾李,其內部都會亂成一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靜電貼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