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門溪龍 拉丁文學名 Mamenchisaurus 體長 16-30米 體重 20-30噸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 晚侏羅世 分佈 中國 蒙古 分類 蜥臀目 蜥腳類 蜥腳型類 原始蜥腳型類 盤足龍科 釋義 馬門溪龍意為在馬門溪發現的恐龍。 馬門溪龍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著,因而十分僵硬,轉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著它蛇一樣的小腦袋。馬門溪龍和一個網球場一樣長,但它的身體卻很“苗條”。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龍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龍生活的地區覆蓋著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著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龍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龍夠不著的樹頂的嫩枝。馬門溪龍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後。在交配季節,雄馬門溪龍在爭雌的戰鬥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後凹型,腰椎是明顯後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後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棘頂端向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育,4個薦椎雖全部癒合,但最後一個神經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窩很發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後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 馬門溪龍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龍,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龍;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龍,發現於四川宜賓。馬門溪龍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型別,為蜥腳類恐龍繁盛時期(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絕滅。 最新發現: 新華網新疆奇台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張鴻墀)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測量其體長達35米,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龍”。 這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龍化石都是馬門溪龍,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龍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龍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龍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龍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龍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龍,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龍,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階工程師、新疆恐龍發掘現場總指揮王海軍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龍化石,已經取代中加馬門溪龍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龍”。
馬門溪龍 拉丁文學名 Mamenchisaurus 體長 16-30米 體重 20-30噸 食性 植食 生存時代 晚侏羅世 分佈 中國 蒙古 分類 蜥臀目 蜥腳類 蜥腳型類 原始蜥腳型類 盤足龍科 釋義 馬門溪龍意為在馬門溪發現的恐龍。 馬門溪龍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著,因而十分僵硬,轉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著它蛇一樣的小腦袋。馬門溪龍和一個網球場一樣長,但它的身體卻很“苗條”。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龍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龍生活的地區覆蓋著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著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龍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龍夠不著的樹頂的嫩枝。馬門溪龍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後。在交配季節,雄馬門溪龍在爭雌的戰鬥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12個)、薦椎(4個)及尾椎 (35個)相對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後凹型,腰椎是明顯後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後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棘頂端向兩側分叉,背椎的坑窩構造不發育,4個薦椎雖全部癒合,但最後一個神經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節窩很發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後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 馬門溪龍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龍,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龍;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龍,發現於四川宜賓。馬門溪龍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型別,為蜥腳類恐龍繁盛時期(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絕滅。 最新發現: 新華網新疆奇台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張鴻墀)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測量其體長達35米,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龍”。 這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龍化石都是馬門溪龍,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龍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龍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龍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龍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龍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龍,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龍,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階工程師、新疆恐龍發掘現場總指揮王海軍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龍化石,已經取代中加馬門溪龍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