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種花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顯示,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但其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如土地的浪費、城市的無序建設、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汙染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加強引導與管理。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的作用將逐步淡化,由主導向引導轉變,民營經濟可以成為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市場機制的作用決定了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城鄉之間、農業與工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是互為動力、共同發展的,但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二者互動發展的特徵有所不同。在工業化、城市化中期,二者互動發展的特徵最為明顯。此時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強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強化城市、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城市功能,帶動工業化發展。必須保證城市與鄉村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證城鄉之間的流通渠道暢通,透過市場調節達到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中國農業在改革開放前後,都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農業本身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低的產業,需要工業支援。  在轉型期,多種投資主體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農業用地與工業、城建用地的矛盾,資源的過度開採,城市人口規模偏小而土地規模大,等等。在選擇城市化道路時,要從過去城市化外延擴張向內涵提高的集約型轉變,從城市數量的增加向城市質量的提高轉變,完善土地市場,強化礦產資源管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走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道路。  中國是人口大國,改革開放以來,GDP保持了9%左右的持續高速增長,但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化、農村人口向城市轉化的問題。同時,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存在明顯不均衡,不僅表現在供求總量上,而且表現在供求結構上。解決這個問題,關係到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全域性。重點是要透過相關政策或措施,達到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供求均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建立一個有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的勞動力人口流動體制。  中國地域寬廣,區域差別大,城市化不可能按某一個模式來發展。從城市規模看,在東部地區,小城市、小城鎮發展比較有活力,對城市化的貢獻較大,同時沿海、沿江跨省區的城市群、城市帶發展也很有特點、有規模,集中型與分散型城市化方式並存;在中西部地區,大城市尤其是區域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城市化發展的核心,適宜走非均衡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具體到每個省(區、市),發展模式又會有所差別。從城市職能看,走多種產業推動型道路,有的城市發展比較成熟,製造業等生產性企業外遷,金融業、房地產業、中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有的城市剛剛起步,尤其是小城市,製造業發展還是支撐城市的經濟基礎,需要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足以透過乘數效應,使人口規模達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門檻,才能推動城市相應功能的完善,成為商業中心、資訊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等。也有一些城市,藉助於交通樞紐地位,或是傳統商貿中心優勢,或是旅遊資源,透過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城市發展。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涉及產業發展、城市發展、鄉村發展、生產要素流動、區域發展等,必須採取相應措施來推動。城市化的核心是在產業演進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向城市轉移,這涉及非農就業崗位的大量提供。應在產業政策上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既要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又能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要加快城市、城鎮對鄉村人口的容納、承載能力;促進鄉村發展與生存環境的改善;完善生產要素從鄉村向城市流動的政策;採取適合不同城市化模式的區域政策,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絨杜鵑下山樁怎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