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聞史話
-
2 # z山海
李白一生熱衷功名,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
答案:李白的身份限制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說,李白木有科舉考試報名資格!
一、李白,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譽為“詩仙”,才高八斗,滿腔報效國家熱忱,正如題主所說,一生熱衷功名,欲求取功名,從政為官,施展才能,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但是,李白始終未能如願!
二、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影響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直至封建社會終結。
科舉制度,摒棄了前朝豪門權貴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門,下品無白丁”的選拔人才的推舉制度,不問出身貧賤富貴、有無權貴背景的讀書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出仕為官;當然,讀書人貧者還是少一些。
科舉考試確實發掘了大批人才,如中國文學史佔有重要地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青天”之譽的清官包拯、海瑞,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宰輔張居正等。
三、說是“不拘一格選人才”,但實際上,對於參加科舉考試人員,還是有身份限制的,也就是類似現代的資格審查,有的朝代,罪犯、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參加科舉考試。
詩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因而,李白縱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能透過參加科舉考試正途,求取功名。
於是,李白欲透過結交權貴,推薦入職,曾一度進入上層社會圈子,侍從皇帝身邊,幾乎就要成功了。
但終未成功踏上仕途,鬱郁不得志,終日與酒為伴,自謂“酒中仙”,浪跡天涯,酒後溺水而亡!
僅供參考。
-
3 # 順其自然65491946
大概是出身不好。屬於黑五類吧。無資格參加科舉。另外,他只是一個酒徒而已。雖然詩寫的不錯。又狂的不行。不適合當官。
-
4 # 聊史補丁
李白生於盛唐,可謂生的其所。或許很多人看來,李白仕途不順,才華橫溢,卻沒有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甚為可惜。但真要論起來,李白還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賞識他的唐玄宗。
有人估計會立馬反駁,什麼?李白生逢其時?搞反了吧?但正如後人所言“史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白是文學界千年一遇的奇才,但缺乏政治才能。而且以李白的為人處世,就算在政壇也是會屢屢碰壁,不會開心的。這一點,唐玄宗看的很清楚,於是僅僅一年多,便賞賜李白千金,讓李白遨遊天下。因為,那是更大的舞臺,是李白能夠發揮他長處的天下。
我們再說說說李白,他為何從未參加科考?
因為在李白生活的時代,除了科考是步入仕途之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那便是以歸隱為名,獲得舉薦,從而獲得功名,步入仕途。此類現象在當時並不稀奇。再說,以李白的才華,他充分地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一飛沖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正是因為有著塵世稀有的才華,李白才有充分的自信,故從來不參加科舉考試。簡單說,李白是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卻自信必能透過”終南捷徑“而為人賞識,步入仕途的。只不過,他沒料到,自己的仕途那麼短暫。但恰恰如此,歷史的長河上才誕生了這麼一位浪漫主義的巔峰人物。恰如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
5 # 混世一刁民
雖然唐朝實行的是科舉制,但是科舉的真正興盛實在宋朝。唐朝的關隴世族,山東世族,影響力可都是十分巨大。
雖然實行科舉,但沒有做到宋朝,非科舉不能為官。唐朝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官員是推薦上來的。
唐玄宗時期,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削弱,世家依然還很強大。
李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呢?
一是,李白自認才華傲世,怎麼可能願意從小官做起?
二是,他成名後,如果參加科舉不中呢?若中了,別人只會說,你一成名多年人物,中了實屬應該。不中呢?恐怕少不了人嘲諷。既然,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李白為什麼還非得參加科舉呢?
-
6 # 書劍江湖詩酒茶
簡單來說,李白不參加科舉,是因為走科舉這條路很難達到李白的理想。
李白的理想是什麼?當官,當大官!然後功成身退!這才是李白的全部理想,而不僅僅是當官。
李白的出仕志向又分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要當宰相,“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第二種就是當“帝王之師”。
不管哪種志向,都是想要當大官。我們翻開《李太白全集》,第一篇就是《大鵬賦》,最後一篇是《臨路歌》。李白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大鵬鳥,不甘心做“蓬蒿人”。
在科舉時代,普通百姓走科考的路,最多當個四品官員就算是官運亨通了,可是李白的志向都不是一個四品官員能夠滿足的,至少也是一品二品。李白嚮往一飛沖天,他嚮往他能像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一樣,帝王遇到他,經他三言兩語一指點,就能戰無不勝,國泰民安。這是李白不走科舉路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科舉選仕是中國歷史上傳承時間最長的文官選拔制度 ,自隋文帝創立此制度以來,長盛不衰,幾經發展,為封建王朝選拔了大批棟樑之材。千百年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始終是眾多讀書人不變的夢想。
唐代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憑藉科舉步入仕途,天下聞名。在中國的詩壇,李白絕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他卻始終沒有走科舉這條正道,而是試圖透過“走後門”等偏門左道上位。難道是李白,心高氣傲,不屑走科舉這條路?
事情的真相絕非如此,而是另有隱情。當時朝廷明文規定:到京城參加進士科考試,必須有地方政府的嚴格審查和推薦,被推薦者必須是品學兼優,歷史清白,沒有前科的良家子弟,否則一切免談。就這一條,把滿腹經綸,切有前科的李白給卡掉了。李白出身貧寒之家,本是鬥雞徒,曾經在鬥雞徒群毆中“手刃數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難,隱姓埋名,這就是“北門厄事件”。所以李白姓甚名誰,何方神聖,前世今生都說不清楚,完全就像一個隱形人。像這樣有過“案底”、家世不清的人,哪個地方官敢於推薦他參加科舉考試? 通不過政審,哪還有資格參加“高考” ?!
才高八斗的李白當然不甘寂寞,想透過編造假檔案的方式,攀上高枝,走向仕途。所以他自稱涼武昭王李暠之後,卻又拿不出真實證據,皇帝老子本也想認其為親,最終也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