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231),字德昂,建寧俞元(今雲南澄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在蜀漢平定南中之中貢獻甚大。
人物生平
李恢早年在郡裡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為,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 【213年】,董和推薦李恢到州里任官,李恢在路上聽說了,劉備自葭萌返回,開始進攻劉璋的訊息。李恢認為劉璋一定失敗,而劉備一定能成功佔領益州,於是便假稱自己是郡裡派來的使者,去見劉備。李恢在綿竹遇到了劉備,劉備很賞識他,讓他跟隨,一起進攻雒城。 【214年】,劉備派李恢去漢中連結馬超,馬超於是歸順於劉備。不久,劉璋投降,劉備領益州牧,以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有逃往的犯人誣陷李恢要謀反,執法部門將他抓捕,劉備認為李恢不會謀反,將他釋放並升為別駕從事。 【221年】,劉備稱帝,當時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問李恢誰可以代替他,李恢毛遂自薦,劉備笑著說:“我的本意也是用你。”於是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紮在平夷縣。 【223年】,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別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225年,諸葛亮南征,首先到達越巂,而李恢進軍建寧。各縣的叛軍集結,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當時李恢的部隊只有敵人的一半,又沒有諸葛亮軍的訊息,於是李恢給叛軍訊息:“官軍的糧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們中間有些人久裡家鄉,如今得到機會回來,不想再返回北方,想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才坦誠相告。”叛軍相信了他的話,所以放鬆了包圍圈的守備。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南方平定後,李恢的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拜安漢將軍。後來大軍撤還,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有叛亂,殺害了守將,李恢親自帶兵去討伐,剷除了有意造反者,並把他們部落的頭領都遷往成都,向叟、濮等族徵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 【229年】,吳蜀聯盟,劃分天下,交州在名義上被劃歸吳國,於是李恢解除了交州剌史的職位,改任建寧太守,因此回到本郡任職,後來移居漢中。 【231年】,李恢逝世,兒子李遺繼嗣。李恢弟弟的兒子李球,任羽林右部督,跟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歷史傳記
蜀安漢將軍、建寧太守。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後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投先主。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先主薨,雍闓等反,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恢詐降,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諸葛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南夷復叛,恢討滅之。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
演義傳記
蜀臣。初仕劉璋,趙雲薦與先主。時先主正欲令一人往說馬超來降,恢自薦往之。馬超初不欲降,恢以理說之,超遂斬監軍楊柏,將首極共恢一同上關來降先主。及益州定,恢為先主擢用。
歷史評價
楊戲:“安漢宰南,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 《三國志·李恢傳》:“李恢公亮志業,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相關事件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定益州郡,首府在滇池縣( 今晉寧縣晉城)。漢王朝不斷派兵駐守,移民墾田,興修水利,經過了三百多年,到東漢末獻帝時期,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益州西部,金銀寶貨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南中志》),同時,在郡縣官員等統治階級中,也和中原各州一樣,形成稱霸地方,擁有勢力的豪強,史書稱為“南中大姓”。 東漢獻帝時李恢官本郡督郵(職司監察),他的姑父爨習, 任建伶令(建伶即今晉寧縣昆陽)有違犯科條的事,李恢提出給予罷官的處分意見,劉璋所派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慮爨習是“方土大姓”,容忍遷就,把事情按下不予處理。為了維持地方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董和只好把李恢推薦給益州牧劉璋,另行任用。 李恢在去成都途中,得知劉備已自葭萌(今四川昭化縣)攻成都。他審形度勢,認為劉璋必敗,劉備必勝,要做出一番事業,只有投劉備。因此,他不去成都而直接北上,以益州郡使者的名義,在綿竹和劉備相見,劉備十分讚賞李恢的才識,一起南下到雒城(今四川廣漢縣)。此時西涼名將馬超,正因兵敗投靠漢中張魯,劉備為了收攬馬超這員名將,同時也為了削弱張魯的勢力,以便奪取漢中,特派李恢去完成這項重大使命。李恢到漢中去交好馬超,曉理動情,硬把馬超說服,歸順了劉備,從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臺上的知名人物。 劉備在擊敗劉璋,奪取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用李恢為功曹佐主簿(職掌記官員功過的官),有逃亡罪人誣陷李恢參與謀反,有關部門將李恢逮捕,劉備深知李恢為人,不但不信,反升李恢的官,任以“別駕從事”之職,成為刺史的左右手。蜀漢昭烈帝(即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管領南中五郡的 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卻故意先問李恢何人可以繼任?李恢引經據史,說了一段十分得體的話:“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既表明了他器量宏大,勇挑重擔,又說明他引徵得體,修養甚高。於是劉備外放李恢為 降都督,駐平夷縣( 今貴州普安、六枝之間),併兼任交州刺史。以李恢領交州刺史, 是蜀漢擺出要與吳爭奪交州地盤的架勢,至此,李恢已成蜀漢獨當一面的“大員”了。 劉備取得益州政權後,南中各郡大姓據地自雄,只永昌郡太守呂凱投向劉備,其餘都不願歸順劉備,他們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暗聯孫吳。 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經過兩年多的準備, 諸葛亮決心以武力平定南中,與李恢、馬忠會合分兵三路南進:李恢則“按道”向建寧(今曲靖),以搗雍 的老巢。所謂“按道”, 即斟酌形勢選擇有利的攻取路線。李恢自平夷出軍,在昆明地區(指昆明族居地區), 被數量超過一倍的建寧各縣互相糾合在一起的叛亂力量所包圍。這時敵眾我寡,又沒得到諸葛亮進軍勝敗的訊息,李恢就以計謀麻痺敵人,佯稱:“官軍糧盡,正考慮退軍。我背鄉離井十多年,現在總算回故鄉來了,不打算再流浪北方,只想回來和你們共同幹,所以誠懇地把實情告訴你們,大家商量一下吧!”敵人信以為真,圍困漸次鬆懈。於是,李恢乘敵不備,突然出擊,大破圍敵。 後來,諸葛亮擊殺高定、平雍 部曲,七擒孟獲,李恢均與之緊密呼應,追奔南北,軍功最多,封李恢為“漢興亭侯”(漢興在今貴州興義附近)。建興三年秋初,李恢進駐滇池縣(今晉寧縣晉城,益州郡郡治),南中平定。隨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今曲靖)。李恢身任統轄南中七郡的 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於是年冬回師成都。 雖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調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強,在大軍北還之後,仍有叛亂殺害守將的。李恢親自出兵征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帥遷往成都;又遷移永昌濮民數千落於建寧、雲南兩郡之間,以發展兩郡的生產。建興五年(227年), 諸葛亮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於是,帥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爭衡。這種形勢的形成,與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戰略任務是分不開的。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李恢卒於漢中。今澄江縣西五里,有李恢墓。 《三國志》作者陳壽以“公亮志業”四字評李恢。“公”即識大體,“亮”即明事理,“志業”即是有事業心並且做出了成績,後人公認此評是確當的。
參考資料:baike
李恢(?---231),字德昂,建寧俞元(今雲南澄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在蜀漢平定南中之中貢獻甚大。
人物生平
李恢早年在郡裡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為,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 【213年】,董和推薦李恢到州里任官,李恢在路上聽說了,劉備自葭萌返回,開始進攻劉璋的訊息。李恢認為劉璋一定失敗,而劉備一定能成功佔領益州,於是便假稱自己是郡裡派來的使者,去見劉備。李恢在綿竹遇到了劉備,劉備很賞識他,讓他跟隨,一起進攻雒城。 【214年】,劉備派李恢去漢中連結馬超,馬超於是歸順於劉備。不久,劉璋投降,劉備領益州牧,以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有逃往的犯人誣陷李恢要謀反,執法部門將他抓捕,劉備認為李恢不會謀反,將他釋放並升為別駕從事。 【221年】,劉備稱帝,當時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問李恢誰可以代替他,李恢毛遂自薦,劉備笑著說:“我的本意也是用你。”於是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紮在平夷縣。 【223年】,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別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225年,諸葛亮南征,首先到達越巂,而李恢進軍建寧。各縣的叛軍集結,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當時李恢的部隊只有敵人的一半,又沒有諸葛亮軍的訊息,於是李恢給叛軍訊息:“官軍的糧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們中間有些人久裡家鄉,如今得到機會回來,不想再返回北方,想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才坦誠相告。”叛軍相信了他的話,所以放鬆了包圍圈的守備。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南方平定後,李恢的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拜安漢將軍。後來大軍撤還,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有叛亂,殺害了守將,李恢親自帶兵去討伐,剷除了有意造反者,並把他們部落的頭領都遷往成都,向叟、濮等族徵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 【229年】,吳蜀聯盟,劃分天下,交州在名義上被劃歸吳國,於是李恢解除了交州剌史的職位,改任建寧太守,因此回到本郡任職,後來移居漢中。 【231年】,李恢逝世,兒子李遺繼嗣。李恢弟弟的兒子李球,任羽林右部督,跟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歷史傳記
蜀安漢將軍、建寧太守。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後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投先主。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先主薨,雍闓等反,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恢詐降,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諸葛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南夷復叛,恢討滅之。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
演義傳記
蜀臣。初仕劉璋,趙雲薦與先主。時先主正欲令一人往說馬超來降,恢自薦往之。馬超初不欲降,恢以理說之,超遂斬監軍楊柏,將首極共恢一同上關來降先主。及益州定,恢為先主擢用。
歷史評價
楊戲:“安漢宰南,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 《三國志·李恢傳》:“李恢公亮志業,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相關事件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定益州郡,首府在滇池縣( 今晉寧縣晉城)。漢王朝不斷派兵駐守,移民墾田,興修水利,經過了三百多年,到東漢末獻帝時期,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益州西部,金銀寶貨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南中志》),同時,在郡縣官員等統治階級中,也和中原各州一樣,形成稱霸地方,擁有勢力的豪強,史書稱為“南中大姓”。 東漢獻帝時李恢官本郡督郵(職司監察),他的姑父爨習, 任建伶令(建伶即今晉寧縣昆陽)有違犯科條的事,李恢提出給予罷官的處分意見,劉璋所派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慮爨習是“方土大姓”,容忍遷就,把事情按下不予處理。為了維持地方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董和只好把李恢推薦給益州牧劉璋,另行任用。 李恢在去成都途中,得知劉備已自葭萌(今四川昭化縣)攻成都。他審形度勢,認為劉璋必敗,劉備必勝,要做出一番事業,只有投劉備。因此,他不去成都而直接北上,以益州郡使者的名義,在綿竹和劉備相見,劉備十分讚賞李恢的才識,一起南下到雒城(今四川廣漢縣)。此時西涼名將馬超,正因兵敗投靠漢中張魯,劉備為了收攬馬超這員名將,同時也為了削弱張魯的勢力,以便奪取漢中,特派李恢去完成這項重大使命。李恢到漢中去交好馬超,曉理動情,硬把馬超說服,歸順了劉備,從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臺上的知名人物。 劉備在擊敗劉璋,奪取成都,自領益州牧後,任用李恢為功曹佐主簿(職掌記官員功過的官),有逃亡罪人誣陷李恢參與謀反,有關部門將李恢逮捕,劉備深知李恢為人,不但不信,反升李恢的官,任以“別駕從事”之職,成為刺史的左右手。蜀漢昭烈帝(即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管領南中五郡的 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卻故意先問李恢何人可以繼任?李恢引經據史,說了一段十分得體的話:“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既表明了他器量宏大,勇挑重擔,又說明他引徵得體,修養甚高。於是劉備外放李恢為 降都督,駐平夷縣( 今貴州普安、六枝之間),併兼任交州刺史。以李恢領交州刺史, 是蜀漢擺出要與吳爭奪交州地盤的架勢,至此,李恢已成蜀漢獨當一面的“大員”了。 劉備取得益州政權後,南中各郡大姓據地自雄,只永昌郡太守呂凱投向劉備,其餘都不願歸順劉備,他們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暗聯孫吳。 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經過兩年多的準備, 諸葛亮決心以武力平定南中,與李恢、馬忠會合分兵三路南進:李恢則“按道”向建寧(今曲靖),以搗雍 的老巢。所謂“按道”, 即斟酌形勢選擇有利的攻取路線。李恢自平夷出軍,在昆明地區(指昆明族居地區), 被數量超過一倍的建寧各縣互相糾合在一起的叛亂力量所包圍。這時敵眾我寡,又沒得到諸葛亮進軍勝敗的訊息,李恢就以計謀麻痺敵人,佯稱:“官軍糧盡,正考慮退軍。我背鄉離井十多年,現在總算回故鄉來了,不打算再流浪北方,只想回來和你們共同幹,所以誠懇地把實情告訴你們,大家商量一下吧!”敵人信以為真,圍困漸次鬆懈。於是,李恢乘敵不備,突然出擊,大破圍敵。 後來,諸葛亮擊殺高定、平雍 部曲,七擒孟獲,李恢均與之緊密呼應,追奔南北,軍功最多,封李恢為“漢興亭侯”(漢興在今貴州興義附近)。建興三年秋初,李恢進駐滇池縣(今晉寧縣晉城,益州郡郡治),南中平定。隨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今曲靖)。李恢身任統轄南中七郡的 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於是年冬回師成都。 雖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調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強,在大軍北還之後,仍有叛亂殺害守將的。李恢親自出兵征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帥遷往成都;又遷移永昌濮民數千落於建寧、雲南兩郡之間,以發展兩郡的生產。建興五年(227年), 諸葛亮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於是,帥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爭衡。這種形勢的形成,與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戰略任務是分不開的。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李恢卒於漢中。今澄江縣西五里,有李恢墓。 《三國志》作者陳壽以“公亮志業”四字評李恢。“公”即識大體,“亮”即明事理,“志業”即是有事業心並且做出了成績,後人公認此評是確當的。
參考資料:b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