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官渡之戰,徹底打破了袁紹的神話。

    袁紹自討伐董卓開始,倚仗自己四世三公的家世,在北方縱橫捭闔,順風順水,自渤海太守開始,以極快速度囊括三州土地。

    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令袁紹成為裁決者,曹操是袁紹的小弟,甚至劉備接任徐州,都是因為袁紹同意才被徐州世家勉強接受。

    所以,當袁紹最後剿滅公孫瓚,率領大軍南下的時候,曹操本人顫慄不說,手下大量官員軍人私下對袁紹示好,因為當時人普遍不相信曹操能夠獲勝。

    因此,官渡戰敗導致袁紹光環被撕碎。袁紹集團內部分裂,世家觀望、官員、軍隊、人才流失,雖又蟻聚20萬士兵,但皆已喪膽。曹操雖然暫時不進攻,是在等候時機,以求用最小代價清除袁紹力量。最終,袁紹202年死後,曹操4年多就完全佔領北方。

  • 2 # 遇見珷公子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是有機會翻本的,一起看看:

    袁紹在官渡戰敗後元氣大傷,四州根基也產生動搖。兩年後冀州還發生了叛亂,袁紹在平定叛亂後病亡,未能等到四州之地休養生息之時。

    接班人路線更是袁紹最嚴重的失誤,他喜歡三子袁尚,但出於立長不立愛的顧慮,沒有早定接班人,反而讓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和外甥高幹各領一州之地,導致內部不穩派系林立。

    袁紹死亡後,曹操的取勝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的袁紹後輩們,也是花了七八年的功夫才各個擊破的。

    時也,命也,如果袁紹不死,或許歷史會改寫,畢竟袁紹在冀州很得民心。

    時也,命也!

    無人可擋!

  • 3 # 愛歷史君

    官渡之戰的過程我們就不多說了。這是一場曹操取得最終勝利的決戰。

    (官渡之戰圖。曹操和袁紹的巔峰對決,弱勢的曹操最終艱難取勝!)

    有人覺得,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地盤沒什麼減少(袁紹率軍平定了叛亂的郡縣),雖然損失了不少軍隊,但是人口眾多(袁紹有幽並青冀四個大州的絕大部分人口),還是可以補充兵源啊!因此袁紹還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這是大錯特錯!

    (袁紹)

    一、官渡之戰後袁紹衰落的原因:

    1、在古代,軍事人才是極度寶貴的資源,古代沒有軍事院校和模擬戰爭的手段,一個良將是在百戰之中煉成的。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2、優秀謀士的損失,讓袁紹的戰略更加茫然無措。田豐本來可以不死,但被袁紹聽信讒言處死;沮授被剝奪權力,在戰場上被俘虜,最終被殺;許攸不受袁紹待見,分兵襲擊敵人後方的好計策也被拒絕,關鍵時刻投靠曹操。袁紹的知人識人水平,讓天下人“大開眼界”,試問還有什麼謀士會投靠他呢?官渡一戰後,袁少和他的繼承者基本上沒有了戰略優勢——沒優秀謀士出謀劃策了。

    3、袁紹的失敗還帶來了一些後續反應。如軍隊士氣低落,將領離心離德。

    4、一些原先中立的勢力會更加疏遠袁紹,袁紹更無外援(如孫權和關中的軍閥們)。

    (曹操和袁紹的實力對比圖。曹操處於四戰之地,並且所屬地盤大多歷經戰略,急需要時間發展。)

    二、袁紹集團的不可彌補損失。

    官渡之戰,袁紹氣勢洶洶而來,卻大敗而回,損失了不少精兵強將和謀臣:

    1、武將的損失:顏良、文丑、高覽、張郃等。

    2、謀臣損失:田豐、沮授、許攸等。

    仔細看看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內部的謀士武將就知道了,一個字:青黃不接!衰落自然不可避免了!

  • 4 # 百味讀者涼亭

    袁超聽信小人讒言對許攸日漸冷淡,許攸只好投身曹營,建議曹操攻下袁軍糧草大營烏巢,袁紹知道曹操截了糧草肯定會回大營,就攻下了曹操的大營,做好了埋伏,而曹操直接攻取了袁紹的大營,再也沒有回去過。而幾十萬袁軍沒有糧食吃,多半投降了曹操,還有部分餓死了,還有幾個部分被袁紹幾個兒子帶走,所以基本土崩瓦解,袁本初在悲憤中離世。

  • 5 # 流雲天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從戰役的規模和結果來看官渡之戰都比不上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後世對於官渡之戰其實有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此戰曹操擊潰了袁紹軍主力導致袁氏一蹶不振,其實遠不是這麼回事,官渡之戰袁紹雖然損失約8萬士卒但是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這本來就是袁紹主動發動的一場進攻戰,主戰場也不在袁紹佔據的勢力範圍之內,雖然戰敗袁紹仍然保有冀並青幽四州之地,整體實力其實還是在曹操之上;對曹操而言也算不上大勝,只是拉小了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而已,這從袁紹退回河北後曹操也無力追擊可以看出來。那麼既然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為何還是敗於曹操之手?為何笑到最後的還是曹操?原因有五,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袁紹過早去世。出征之前意氣風發卻沒想到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敗,所以袁紹退回河北在平定了境內的叛亂後“冀州城邑叛紹者,紹稍復擊定之”就一直抱病在身,沒過幾年公元202年袁紹就病故了。在此之前除了201年的倉亭之戰外曹操和袁紹雙方並沒有大的戰役,曹操一直按兵不動直到袁紹死後才大規模對河北用兵。可以預知的是如果袁紹不是過早的去世,有他這個主心骨在,袁紹大可以憑四州之地再和曹操一較高低,曹操想要平定河北絕非易事。

    第二,官渡之戰袁紹損失8萬士卒雖然沒有傷筋動骨實力尚存,但是有兩個巨大的損失:首先是麾下得力大將在官渡之戰中損失過多,比如河北四庭柱中的顏良死於白馬之戰,文丑死於延津之戰(這兩場大戰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張郃高覽投降了曹操;大將韓猛和淳于瓊一個戰死一個被殺。其次袁紹的幾個得力幕僚要麼戰敗被殺比如沮授,要麼被袁紹自己所殺比如田豐,要麼投降了曹操比如許攸。其中最可惜的是沮授和田豐,兩人是袁紹平定河北的重要功臣,少了這兩人,袁氏少了兩位可以穩定局面的大才。

    第三,袁紹生前寵愛幼子袁尚於是欽定其為接班人,這引起了能力不俗的長子袁譚的不滿(袁譚能力其實不錯,比如青州就是袁譚打下來的);袁紹死後,兩子相爭,這還不算兩人各有擁護者和支持者,袁紹手下重臣因此分成了兩派比如審配和逢紀擁護袁尚,辛評和郭圖支援袁譚,而且袁氏幾個重臣之間也是勾心鬥角矛盾重重。曹操還沒來袁氏自己內部就先亂了起來,袁譚甚至引狼入室和曹操聯手攻擊袁尚,袁氏兄弟的內鬥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和各個擊破的機會,這是袁氏敗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曹操自身實力的增強。一場大戰的勝利極大的穩固了曹操在朝野的掌控力,南陽張繡的歸降和擊敗盤踞在汝南的劉備勢力使得曹操周邊再無後顧之憂,袁紹大將張郃高覽的投誠更是使得曹操如虎添翼;屯田令的效果也在一步步顯現出來,這為曹操打下了統一北方的經濟基礎;這一切都說明曹操的實力在一步步增強,和袁氏的實力差距在一步步縮小。

    第五,民心向背。雖然這個有點虛,但可能還真是原因之一,這裡有兩個方面:首先,當時漢室雖然衰微,但是心向漢室和漢獻帝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加上曹操奉行的是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所以支援代表漢室的曹操還是佔了多數;其次,和袁氏本身有關,袁氏在河北征收的賦稅比較重,特別是袁譚治下的青州,本來青州就是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後來又經過公孫瓚和袁紹的征戰不休民間早已苦不堪言,“州遂蕭條,悉為丘墟”;可是袁譚拿下青州後窮兵黷武四處擄掠兵丁,《九州春秋》記載:“有賂者見免,無者見取。貧弱者多,仍至於竄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獵鳥獸,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這一切都使得袁氏漸漸喪失了在河北的民心和統治基礎。

    袁氏的敗亡始於袁紹之死,袁氏內亂和自己的不爭氣以及對手曹操實力的增強,加上曹操代表的又是漢室,這一切才使得官渡之戰後袁氏雖然實力尚存,坐擁四州之地最終還是敗於曹操之手,雖然如此曹操還是花了近七年的時間才徹底平定河北之地統一北方,可見如果袁紹不死還真少不了一番龍爭虎鬥。

  • 6 # 曉評三國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爆發了官渡之戰。結果實力更強大的袁紹慘敗給了曹操,被曹操消滅了十萬大軍,袁紹本人率幾百人逃回河北。但是袁紹雖然慘敗,他的實力仍然強大。官渡之戰後,很多地方背叛袁紹,袁紹不久就基本平定了叛亂。但袁紹來不及與曹操開展再一次決戰,就於公元202年去世了。他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導致他死後,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爭位。曹操趁機進軍河北,到公元207年徹底消滅了袁氏政權。也就是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仍然用了七年才徹底消滅袁氏政權。足以說明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實力仍不可小視,如果不是袁紹死後發生兒子爭立的事情,曹操要平定河北不知道要多久時間。

    袁氏之所以被曹操所滅,一方面是因為袁氏與曹操力量對比的逆轉,曹操勢力開始強於袁氏,曹操體制機制建設以及他本人的優秀,使得曹操滅亡袁氏只是時間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袁紹確立繼承人問題沒有做好,造成兩個兒子爭立,內部的分裂讓曹操消滅袁氏變的更加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瓦里安國王雕像威武霸氣,神還原了遊戲CG的外觀,上線的話會真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