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五斗
-
2 # 萬壽保元
血管與經絡不是一回事。它們既有區別,又有區共同點。血管是西醫學的名詞,是現代解剖學的發展而發現的,而經絡是中醫學概念,是古人在長期醫學實踐觀察後總結出來的一套診斷治療理論。血管與經絡的共同點是都為承載通道,血管承載執行血液,而中醫認為經絡承載執行氣血,血液是有形的,氣血是無形的。因為古代醫療水平低下,觀察和治療疾病只能從症狀的發生發展來進行。比如患了肝病,發現刺激或治療肝經上的太沖穴和行間穴就能緩解;又發現患了胃病,治療胃經上的足三里和犢鼻穴,豐隆穴,胃病即能痊癒。或是患了疾病後,發現在這些相應發病臟腑經絡循行部位就會出現不適症狀,將這些穴位連線起來,經過世世代代醫家上千年的總結後,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的中醫國粹――經絡學。所以說,經絡是執行人體氣血,溝通內在臟腑與外在體表,聯絡全身各部的通道。它在我們幾千年的醫學理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3 # 古今奇譚
別弄複雜了,記住兩個知識點:血管相當於中醫的脈,脈內為血,有營養,稱營血,因其為陰,故稱營陰;脈外有衛,保護血管,稱衛陽。營陰衛陽二者各生成氣,形成營氣衛氣。氣執行的空間為氣道,氣道即常言之經絡。陰陽二氣協調執行,則經絡暢通,人健康,沒有病痛。不要將血管與經絡完全分開來看。中醫系統與西醫系統有時相容,有時天差地別。知道中西合用,對人有用,能治病就好。
-
4 # 淯水明月映獨山
血管屬血迴圈系統,有掛圖,人死後有解剖可以驗證,可以看到!經絡穴位屬經絡系統,也有掛圖,人死後解剖看不到,無法驗證。血液迴圈系統的中心是心臟,經絡系統的中心是下丹田,在臍下三寸內。血管是血液的通道,經絡是真氣的通道。真氣,古人稱炁,現代儀器驗測不到,現代理解為生物能,生命的能量!兩套系統各不像同,但又有聯絡,互為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常言說,血隨氣行,屎隨屁行,氣為血之帥。古代醫道是一家,唐後醫家氣功裹足不前,李時珍曾說,返觀內視可見內景隧道,可見經絡穴點陣圖是練氣功的高人和醫生針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並非臆造。現在研究中醫的人不練氣功,真氣如何在體內聚集流通,內視不見,感覺不到,整天背書,忘怕很難理解古書上關於氣血經絡的概念。因此我勸那些真正關心中國傳統醫學的人,好好練練氣功,等到感到或者內視看到氣在身體內聚集流通時的實證後,就更能體會到血管和經絡的不同,更能理真氣和血液的不同,以及它們的聯絡!
-
5 # 獨行狹閒逛
首先肯定,不是一回事。
血管和經絡各有各的執行路線,雖然有交叉甚至同行同路的地方,但他們絕對是兩種執行的系統,只不過互相配合密切,共同完成任務。
血管主要負貴有形的物質運輸,但要藉助氣機推動。
經絡負責全身各個系統如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的動力運化。並且勾通內外,幫助辨識接收聲,光,溫度,動能,七情六慾等。
血管運化的血液淨化,加強等離不開氣機的推動。但血管只管營運血液。吸收,消化血液要靠氣機。
血管裡的血液有大致的組成結構,經絡的氣機也有不同的等級變化。古人有"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武,必定喂老虎"的感慨。說的就是經絡裡的氣機問題,普通人僅練武術,不練氣機,年輕時尚可(其實也發展有限),年紀大時因身體機能衰退,所練無有用處。這其實就是氣機問題。
經絡運轉氣機,氣機統領全身,貫通內外。氣機可昇華,經絡是載體,是系統。各種氣運功夫是氣機的變化,是經絡的貢獻。中國古代的內經圖即是明證。
經絡是聯通人體與外界不僅僅地面而是關乎天上地下甚至宇宙乃至萬事萬物的通路。這一點血管是做不到的。
古人有"提挈天地,掌握陰陽"之說,這陰陽包含血管(陰),經絡(陽)。
血管自有通路,氣機自有天機。今僅分享至此。不敢"洩露天機",供大家一笑耳。
回覆列表
經絡與血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學者將這些聯絡統稱為血管與經絡的縱橫學說。
從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來看,在經絡理論形成的同時,肯定有一對一的特定物質結果,那就是血管。經絡學說的形成,期初可能以血管為基礎(這裡需要更多的學術研究加以佐證),以陰陽五行為指導,然後加以抽象概括所發展演變而來。
一、經絡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作用來說經絡也就是血管。祖國醫學的經典理論文獻《黃帝內經》成書於2500年前,貫穿於全書的理論核心就是經絡藏象學說。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關於經絡的記載有以下幾個出處:《內徑》;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
《靈樞·脈度》:“脈之直行者為經,支而橫者為絡。
明李梃《醫學入門》:“經者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界為十二,實出一脈。
《十四經發揮》:“絡脈者本經之旁支,別出以聯絡它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它經,它經之交,亦猶是焉。
在古典經絡文獻中,多認為“血脈即經脈”,“血絡即絡脈”,“經隧是經絡的通道”。
經絡學說,則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中醫的陰陽、五行、髒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證候辨證、運氣學說、藥物歸經等理論保持著高度的和諧統一,完整地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診斷和確定治法。所以《醫門法律》說:“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可以說,沒有經絡對全身氣血的執行,就不可能有人體的生命活動;沒有經絡學說,就不可能產生中醫理論體系。
二、《黃帝內經》對經絡形態描述來看經絡就是血管。從第一項經絡的出處,我們可以看到,經絡跟血管聯絡緊密,或者說經絡就是血管。
《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這裡指動脈。
《靈樞·經脈》:“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凡診絡脈,脈色青”、“諸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刺諸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這裡指靜脈。
又如《靈樞·動腧》亦云:“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太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這裡所指動脈,是在人體比較易於觸知的大動脈,所謂“手太陰”則系中醫診脈之處,為橈動脈分佈,足少陰則相當於內踝後動脈,足陽明是相當於足背動脈,足太陰相當外踝上動脈。
三、從古人對經絡執行的生理功能看經絡就是血管。《靈樞·本輸》:“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
《靈樞·九針十二原》:“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營於身者也”;
《素問·離合真邪論》:“夫邪氣去絡人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
《靈樞·經水》:“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靈樞·本藏》:“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
《針灸大成》:“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脈之道路也”。
古人把經絡看成是人體內具有“行血氣、營陰陽、調虛實、應天道、決死生、處百病”的作用,所以“不可不通者也”。
上述文獻一致說明經絡是受血,使血脈充行的一種裝置,是“血脈之道路”,顯然經絡是指血管。
四、經絡學說在現代醫學中的廣泛應用。正確看待古典經絡理論,在現代醫學臨床中也得到廣泛肯定。
經絡現代化研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經絡的本質,進而建立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經絡理論,然而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經絡既不是已經發現的某種結構或某個系統或某幾種結構的特異組合體,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經絡可能是某種尚未發現的特殊結構。
經絡大都聯絡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說是經絡氣血通達於體表的特殊部位,《內經》稱之為“氣穴”,又解釋作“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之處。針灸等治法則透過穴位來調整氣血而解除病痛,故《素問·氣穴論》:“以溢奇邪,以通營衛。”針刺目的,古人認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考察是否達到這一目的的標誌,就是“得氣”,產生酸、麻、重、脹等主觀感覺,沿經絡循行路線傳導的現象稱為循經感傳現象。而有研究證明,經絡上的穴位與神經、血管、淋巴、肥大細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密切聯絡,但它不是幾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諸因素在整體系統水平上表現出來的功能、行為、屬性的統一體。
經絡的物質基礎也就不可能是單一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結締組織、液晶組織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經、血管、體液等諸多因素共同構成的符合功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