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瓷雅居

    朱棣奪位時候兩大蒙古集團在內訌。另外一個朵顏三衛當了僱傭軍在幫朱棣奪位呢。1399衛拉特部就對北元發動了叛亂。鬼力赤又政變立了個傀儡大汗坤帖木兒。1402年又將其殺死。然後自己做了蒙古大汗。因為鬼力赤不是黃金家族的人(其實鬼力赤可能是窩闊臺後裔),之後蒙古各部就圍繞著黃金家族和非黃金家族打來打去。隨便提一句清代有名的孝莊太后的博爾吉吉特家族就是孛兒只斤黃金家族。

  • 2 # 歷史沙礫

    彼時的蒙古已經不再是當年的縱橫歐亞蒙古鐵騎大殺四方了,已經被朱元璋殺的節節敗退退居大漠深處去了,可以說是比老家還遠,能夠自保休養生息已經算是夠了,哪裡還有功夫圖南?所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矣

  • 3 # 譚論古今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此時此刻的蒙古並非朱元璋時期的蒙古力量。朱元璋打天下時將蒙古力量早就趕回大漠深處了,再者朱棣駐防北京,就是防止蒙古力量騷擾大明朝。朱棣發動靖康之役早就防備他們了。因此蒙古沒有趁機攻打明朝。

  • 4 # 秦皇漢武

    1、靖難發生前夕蒙古是個什麼情況?

    朱元璋在世時,透過藍玉的北伐,北元勢力被大大削弱,已經遠遁漠北。但朱元璋仍不放心,“朕有天下,胡虜遠遁久矣。然萌孽未殄,不可不防“,先後透過在邊塞設定衛所、招降故元知院捏怯來、遼王阿札失裡以及透過藩王戍守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的防禦格局。

    在洪武末期,明朝的北疆已經形成了遼王、谷王、代王、寧王、燕王五藩防禦蒙古的戰略格局。由於蒙古各部已經沒有實力大規模南下,所以主要以襲擾為主,目的也是為了獲取財貨,並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和實力。

    2、靖難發生時蒙古在做什麼?

    上面已經提到,蒙古各部即使南下,也以掠奪財貨為主。那麼靖難發生時,蒙古部落有何動向呢?在燕王朱棣兼併寧王兵力發動靖難之役南下後,谷王、遼王、代王也奉詔還京,這個時候明朝的北疆是空虛的。

    所以,蒙古各部也趁勢南下。據《明實錄》記載:“建文二年二月癸丑,謀報胡寇將侵邊,上遣書諭韃靼可汗坤帖木兒,並諭瓦刺王猛哥帖木兒等曉以禍福。”這裡的“上”可不是指建文帝,而是指朱棣。

    也就是說,蒙古各部趁明朝內訌,南下襲擾,但朱棣透過懷柔手段(猜測可能送去了部分財貨),與蒙古各部遣使通好,化解了危機。

    這裡就回答了題主提出的問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中原打的不可開交,蒙古為何不趁機南下?”答案是南下了,只不過被朱棣化解了。至於原因,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蒙古各部實力有限,南下的目的僅僅是搶掠一些財貨,所以很容易被懷柔。

    當靖難之役打了近4年後,蒙古部落中的韃靼、瓦剌和兀良哈才透過兼併其他部落,逐步強勢崛起,對明朝形成了事實上的威脅,但這個時候的明朝也已經完成了內部統一,並由朱棣統帥發起了北伐。

  • 5 # 張細水

    蒙古人已經被朱元璋和燕王朱棣揍了幾十年。現在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可以不捱揍。沒有百分百機會的情況下,哪裡敢冒險來招惹朱棣。

  • 6 # 一點點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南京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便開始對鎮守在各地的藩王實行了削藩,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相繼被廢,燕王朱棣出於各種考慮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靖難”。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朱棣的封地正是對抗蒙古的最前沿,在朱棣“靖難”的三年時間中原大地打的不可開交,北方的防禦也相對減弱,可是丟失中原退居漠北的蒙古卻沒有趁虛而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蒙古丟失中原退居漠北後的狀態

    1368年,明朝北伐大軍在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帶領下攻陷元大都即北京,元惠宗(元順帝)北逃,其政權仍舊使用“大元”國號,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北元”。

    此時的蒙古仍具有不俗的實力,屢次派兵侵犯明朝邊境,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在漠北對抗明軍,盤踞在東北的納哈出,遠在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都是明朝的心腹之患。

    為此朱元璋經過多次戰爭終於在洪武二十年基本肅清國內的蒙古勢力。為了鞏固統治朱元璋隨即派大獎藍玉率兵十五萬深入漠北,準備徹底蕩平蒙古勢力。大將藍玉不負眾望在“捕魚兒海之戰”大破元軍,此戰之後北元國力大衰,基本上已經不具備對抗大明的實力。

    下面我們再看看靖難三年中蒙古都在幹什麼

    “捕魚兒海之戰”後元天帝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均被明軍俘獲,“黃金家族”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很多部落脫離中央汗國統治而獨立,蒙古也陷入了權力紛爭階段。

    從1388年到1402年短短十五年時間蒙古草原走馬燈似的換了五位大汗,這些人大多死於非命,可見權力鬥爭的殘酷性,而此時蒙古已經放棄了“大元”的國號,從另一個方面也表明他們已經認清現實暫時放棄了爭奪中原的想法,或者說有心無力。

    雖然大明北方的威脅不足為慮,但是在西方帖木兒帝國的創始人卻對大明虎視眈眈,當時的帖木兒帝國已經一統中亞和西亞地區,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在看到明朝國內“靖難”而導致的戰亂後,帖木兒組織了二十萬大軍準備對明朝發起東征,結果帖木兒死於途中,東征無功而返。

    當然,朱棣發動“靖難”也是籌劃很久處心積慮,朱棣曾北上裹挾寧王參與“靖難”,將明初設置於東北西部的大寧衛係數南遷,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在靖難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上就有朱棣為了“酬勞三衛”而放棄大寧衛的說法。

    總體來說蒙古沒有在“靖難”期間抄朱棣的後路主要還是因為實力不足,而朱棣之所以能夠毅然決然的起兵南下也正是因為對於當時的形勢有著很好的判斷,做好了準備。

  • 7 # 西府趙王爺

    鼎盛一時的元朝最後被明朝打的沒地方“龜縮”,可是他們在蒙古地區仍然保留著一定實力,然而在明朝“靖難之役”的時候,蒙古人並沒有抓住機會,趁著明朝空虛開展“翻盤”行動。主要有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有心無力。

    當元朝被趕到北方大漠以後,明朝中央並沒有讓他們喘息。元朝殘餘勢力在大漠建立新的朝廷,太祖就花大力氣進行征討,從明建朝以後,他們就對北方地區進行了連續八次的征伐行動。

    在第六次北伐的過程中,明朝軍隊在捕魚兒海這個地方成功完成了突襲行動,北元因此損失了近十萬人的兵力,上百個宗室貴族被明俘虜,在此一戰後,元朝僅剩的一些兵力徹底瓦解,雖然君主成功突圍了出去,但最後卻被叛軍誅殺,在如此背景之下,他們還有什麼能力南下干預別人的事情,老老實實維護好自己就已經很不錯了。

    第二個原因:自身面臨解體。

    北元最後的一位大汗被手下所殺,這也就意味著忽必烈一脈對蒙古統治的徹底結束。這個由多部落整合而成的政治實體,在失去了擁有絕對權威的統治者以後,緊接著就重新回到了部落分裂的局面。蒙古人一直都是崇尚強者的,對於忽必烈的黃金家族,他們當年極力擁護。

    可當這個家族衰敗以後,他們也會毫不留情的選擇背叛。所以瓦剌部落的很多家族隨後就開始了公然反叛,韃靼部落也加入其中,要說起混亂程度,明朝當時還真比不過蒙古。所以別問北元為什麼不抓住機會了,我們應該問問明朝為什麼利用這個機會徹底滅了蒙古。

    第三個原因:成祖的“糖衣炮彈”。

    在靖難之役開始之前,朱棣就已經開始對蒙古的某些勢力開始了拉攏活動,自己的管轄區域能直接跟蒙古形成對話,這也方便了他外交活動的開展。蒙古作為戰敗一方,其戰敗後的生活並不是特別如意。

    當他們看到可以加入燕王給明朝搗亂的時候,估計誰都想給自己“出出氣”。 況且自己在戰敗以後,總需要為自己的未來發展考慮一下,眼看著沒機會翻盤了,那麼為什麼不找一個好的依靠呢。

    所以這些蒙古人就非常熱情的加入了靖難的陣營之中。後期朱棣要開始行動的時候,仍然面臨著兵力不足問題,所以他加大誘惑力度,許諾給蒙古騎兵更多的好處,這些戰敗落魄之人哪能抵抗的住這樣的誘惑,所以朱棣的隊伍中很快就有了相當一部分的蒙古騎兵,其戰鬥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別說是趁著靖難打劫了,蒙古有一部分人還是這場謀權行動的支持者呢。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北元想透過明朝內亂來“翻盤”是不成立的。因為他們一沒力二無心,少數民族退出中原是符合歷史基本規律的,在這樣的硬性規律之下,只要從中原退場,就別在有回來的打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桔醬的做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