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llhd43874

    全詩抒寫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後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李白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李白對人生前patrol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擴充套件資料:《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這首詩是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詩的開始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情厚意,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面對這樣的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象地顯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盪變化。但是,詩人並沒有甘於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很多詩人均用過此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行路難》三首。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後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寫作背景: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於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辭親遠遊”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於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reeno語音是什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