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
紅隼又叫紅鷹、茶隼等,是小型猛禽,體長31一38釐米,體重173—335克。翅狹長而尖,尾亦較長,外形和黃爪隼非常相似,雄鳥頭部為藍灰色,背部和翅膀上的覆羽為磚紅色,並具三角形黑斑。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為藍灰色,尾羽上還具有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睛的下面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紋,是它與黃爪隼的最明顯的區別之一。下體的頦部、喉部為乳白色或棕白色,其餘下體均為乳黃色或棕黃色,具黑褐色縱紋和斑點,腳、趾黃色,爪黑色。另外,它的尾羽的形狀呈凸尾狀,與燕隼、猛隼等的圓尾不同。
紅隼在國外分佈於歐洲,非洲,亞洲東北部,葉門,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在中國幾乎編布全國各地。它是最常見的隼科動物,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中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在新疆為留鳥, 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為留鳥或夏候鳥, 北京為冬候鳥或旅鳥, 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等其他地區均為罕見的冬候鳥。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陸續遷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普通亞種分佈於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大多為留鳥。
紅隼棲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農田耕地和村莊附近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林緣、林間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曠野、河谷和農田地區較為常見,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見。遷徙時常整合小群,特別是在秋季。每天拂曉開始活動,飛翔時兩翅快速地煽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棲息時多在空曠地區孤立的高大樹木的樹稍上或者電線杆上。叫聲單調而尖銳,很象一種響鈴的聲音。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蠡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動物。覓食活動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覓食,或在高空迎風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飛行搜尋食物,有時煽動兩翅在空中作短暫停留觀察獵物,一但發現獵物,則摺合雙翅,突然俯衝而下直撲獵物,抓獲以後就地吞食,然後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時也採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處,或站在樹頂和電線杆上等候的方法,等獵物出現在面前時才突然出擊。
繁殖期為5一7月。通常營巢於懸崖、山坡岩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它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巢較簡陋,由枯枝構成,裡面鋪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一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還要下補償性的一窩,但產卵的數量則明顯減少,通常為2一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著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1枚卵,產完第一枚卵後,雌鳥就不再離巢,時而臥伏於巢內,時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承擔護衛任務,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回巢區附近的石壁上或樹冠上,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大頸細,呈爬伏狀態,勉強能夠搖頭,10天后變為淡灰色絨羽。雛鳥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30天左右離巢。
鷹
鷹,鳥綱,鷹科部分種類的通稱。一般指鷹屬的各種鳥類,如蒼鷹、雀鷹等。
蒼鷹雄鳥體長約50釐米,分為頭、頸、軀幹、尾、四肢(翅和腿)五部分。蒼鷹除頭部為黑色外,上體其餘部分主要為蒼灰色;下體灰白,並密佈暗灰色橫斑和近黑色羽幹紋。雌鳥羽色近似雄鳥,但體型較大。蒼鷹嘴彎曲而尖銳,爪銳利而鉤曲;翼大善飛,性情兇猛。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和平原地帶。主要捕食野兔、野鼠等。冬季遷徙南方。幼鳥經馴養可供狩獵用。
雕
雕 雕是大型猛禽,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性兇猛,喜食野兔、雉、鶉以至大形哺乳動物幼麝等。巢營於高山懸巖上或峭壁的樹上,遷徙時在中國東北常能見到。
鷲
鷲鳥,黑色,多子。師曠曰,南方有鳥,名曰羌鷲,黃頭赤目,五色皆備。――《說文》
鷲,雕也。――《廣雅》
生奇材木箭竿就(鷲)羽。――《漢書·匈奴傳》。注:“大雕也。”
產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若干種大型猛禽,與鷹類、雕類和隼類都有親緣關係,但爪較弱,頭多禿,主要或全部以腐肉為食,構成鷲科(Aegypiidae)和新域鷲科(Cathartidae),其中 包括一些最大的飛禽。如:鷲羽(老鵰的羽毛。又叫“鷲翎”)
梟、鴞
貓頭鷹:學名鴞、梟。俗名禿鷦。棲叢林或山崖,夜出晝沒,聲叫淒厲,人聞不吉,常被驅趕,夜間捕鼠為食,益鳥。
鷂
鷂 是中型猛禽,喜在近水沼澤地區棲息及繁殖。中國常見種類有白尾鷂、白頭鷂及鵲鷂。
白尾鷂(Aircuscyaneus)又稱灰鷹,體形似雀鷹,雄性全身灰色,腹和翼下面為白色。翼的初級飛羽黑色,與其他部分色差很明顯,腰部有月形白橫斑,為本種顯著特徵。幼鳥全身濃褐色。雌幼鳥下體色淡有黑褐色細縱斑。棲於開闊田野及池沼畔邊,也常棲落在地面上,飛行迅速而輕捷,喜低飛捕食地面草叢中的動物。嗜食鶉等小型鳥類,有時也食昆蟲及其他齧齒動物。繁殖於東北和新疆西部,遷徙時,遍佈全國境內,為旅鳥和冬候鳥。
白頭鷂(Circusaeruginosus)雄鳥上體黑色,下體色淡,頭頸部有黑褐色縱斑。翼背面的初級飛羽基部有灰色部分。張開翼時初級飛羽先端的黑色羽十分鮮明。雌幼鳥全身暗褐色,有縱斑。白頭鷂比白尾鷂大,而且腰部無月牙形白斑,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區別開。棲於沼澤地低溼地帶或水邊有葦草的地帶,嗜食昆蟲蚱蜢、螻蛄、蛙及小鳥等,有時也盜食卵和雛鳥。繁殖於東北及河北省北部,在華北一帶為旅鳥,在華南一帶為冬候鳥。
鵲鷂(Circusmelanolellcos)體比白尾鷂小。雄性上體黑或灰白色,雄幼鳥體色變化較大。雌鳥全上面赤褐色,下面淡色,有赤褐色與黑褐色縱條紋;尾灰褐色,有幾條黑帶。常棲於近水草原及低溼地帶,以昆蟲、蜥蜴、蛙、小鳥為食,繁殖於中國東北長白山等地,遷徙時沿海地區可見到。
鳶
鳶屬鳥綱、隼形目、鷹科。又名“老鷹”、“老鳶”、“黑耳鳶”、“鷂鷹”,拉丁學名為Milvus korschun。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是一種常見的留鳥。
鳶體長55~67釐米。上體及兩翅的表面,幾乎全為純暗褐色。頭頂至肩部各羽貫有黑褐色羽幹紋,翼上覆羽大都綴有棕白色行端。尾部呈叉狀,與其它猛禽有明顯差別,尾羽呈土褐色,並有黑褐色的橫紋。耳羽幾乎呈純黑褐色,頰、頦及喉部均為灰白色,並有褐色羽幹紋。下體其餘部分為棕褐色,稍綴有褐色花紋。眼部和嘴部呈暗褐色,蠟膜及腳、趾為黃色,爪為黑色。
鳶通常棲息于山丘岩石的表面和山谷間的樹木上,幾乎各種生活環境都能見到。喜在高空滑翔成圈,視力敏銳,一旦看到地面上的獵物就毅然衝下。主要以草兔、田鼠等小型動物為食。
鵟
鵟(kuang)是體型較大的鷹隼類猛禽,一般多在空曠地區的高空盤旋,俯視地面的獵物,發現後,疾速俯衝抓食。在中國最常見的有普通鵟、大鵟及毛腳鵟三種。
普通鵟(Buteobuteo)俗稱土豹,體形似蒼鷹,上體暗褐色,下體淡暗褐色,尾較短,展開成扇狀。飛翔時翼較寬,翼先端稍向上,從下面看翼下面初級飛羽的先端翼角部分有暗褐色斑。常在開闊的農耕地飛翔,飛時緩慢,平時主要捕捉田間野鼠為食,對農業有益。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每年九月下旬開始遷徙,冬時遷至中國南部、雲南及海南島。
大鵟(Buteohemilasius)體型比普通鵟大些,體色較淡,特別是體下面及頭部色淡而發白。大腿的羽毛為褐色,與普通鵟的白色羽不同。飛翔時從下面看初級飛羽先端黑色,基部白色,次級飛羽淡灰褐色。尾羽上面色發白,有細的褐色斑條。多棲於山地,性兇猛,嗜食齧齒動物野兔等。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中國東北部朝陽、內蒙古等地,冬季遷徒華北以至長江流域一帶。
毛腳鵟(Buteolagopus)體型很似普通鵟,上體暗褐色,尾和翼也為暗褐色。脛部及腳上佈滿羽毛,是本種的鑑別性特徵。棲於原野、耕地等開闊地帶,常和普通鵟在一起,以齧齒類為食,常見於東北中南部,新疆西部,以及山東、江蘇等地
最後,由於提問的內容太多、太大,很難說清楚,往往一種動物有多個亞種,很難全部找全,還望諒解
隼
紅隼又叫紅鷹、茶隼等,是小型猛禽,體長31一38釐米,體重173—335克。翅狹長而尖,尾亦較長,外形和黃爪隼非常相似,雄鳥頭部為藍灰色,背部和翅膀上的覆羽為磚紅色,並具三角形黑斑。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為藍灰色,尾羽上還具有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睛的下面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紋,是它與黃爪隼的最明顯的區別之一。下體的頦部、喉部為乳白色或棕白色,其餘下體均為乳黃色或棕黃色,具黑褐色縱紋和斑點,腳、趾黃色,爪黑色。另外,它的尾羽的形狀呈凸尾狀,與燕隼、猛隼等的圓尾不同。
紅隼在國外分佈於歐洲,非洲,亞洲東北部,葉門,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在中國幾乎編布全國各地。它是最常見的隼科動物,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中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在新疆為留鳥, 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為留鳥或夏候鳥, 北京為冬候鳥或旅鳥, 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等其他地區均為罕見的冬候鳥。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陸續遷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普通亞種分佈於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大多為留鳥。
紅隼棲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農田耕地和村莊附近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林緣、林間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曠野、河谷和農田地區較為常見,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見。遷徙時常整合小群,特別是在秋季。每天拂曉開始活動,飛翔時兩翅快速地煽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棲息時多在空曠地區孤立的高大樹木的樹稍上或者電線杆上。叫聲單調而尖銳,很象一種響鈴的聲音。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蠡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動物。覓食活動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覓食,或在高空迎風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飛行搜尋食物,有時煽動兩翅在空中作短暫停留觀察獵物,一但發現獵物,則摺合雙翅,突然俯衝而下直撲獵物,抓獲以後就地吞食,然後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時也採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處,或站在樹頂和電線杆上等候的方法,等獵物出現在面前時才突然出擊。
繁殖期為5一7月。通常營巢於懸崖、山坡岩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它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巢較簡陋,由枯枝構成,裡面鋪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一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還要下補償性的一窩,但產卵的數量則明顯減少,通常為2一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著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1枚卵,產完第一枚卵後,雌鳥就不再離巢,時而臥伏於巢內,時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承擔護衛任務,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回巢區附近的石壁上或樹冠上,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大頸細,呈爬伏狀態,勉強能夠搖頭,10天后變為淡灰色絨羽。雛鳥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30天左右離巢。
鷹
鷹,鳥綱,鷹科部分種類的通稱。一般指鷹屬的各種鳥類,如蒼鷹、雀鷹等。
蒼鷹雄鳥體長約50釐米,分為頭、頸、軀幹、尾、四肢(翅和腿)五部分。蒼鷹除頭部為黑色外,上體其餘部分主要為蒼灰色;下體灰白,並密佈暗灰色橫斑和近黑色羽幹紋。雌鳥羽色近似雄鳥,但體型較大。蒼鷹嘴彎曲而尖銳,爪銳利而鉤曲;翼大善飛,性情兇猛。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和平原地帶。主要捕食野兔、野鼠等。冬季遷徙南方。幼鳥經馴養可供狩獵用。
雕
雕 雕是大型猛禽,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性兇猛,喜食野兔、雉、鶉以至大形哺乳動物幼麝等。巢營於高山懸巖上或峭壁的樹上,遷徙時在中國東北常能見到。
鷲
鷲鳥,黑色,多子。師曠曰,南方有鳥,名曰羌鷲,黃頭赤目,五色皆備。――《說文》
鷲,雕也。――《廣雅》
生奇材木箭竿就(鷲)羽。――《漢書·匈奴傳》。注:“大雕也。”
產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若干種大型猛禽,與鷹類、雕類和隼類都有親緣關係,但爪較弱,頭多禿,主要或全部以腐肉為食,構成鷲科(Aegypiidae)和新域鷲科(Cathartidae),其中 包括一些最大的飛禽。如:鷲羽(老鵰的羽毛。又叫“鷲翎”)
梟、鴞
貓頭鷹:學名鴞、梟。俗名禿鷦。棲叢林或山崖,夜出晝沒,聲叫淒厲,人聞不吉,常被驅趕,夜間捕鼠為食,益鳥。
鷂
鷂 是中型猛禽,喜在近水沼澤地區棲息及繁殖。中國常見種類有白尾鷂、白頭鷂及鵲鷂。
白尾鷂(Aircuscyaneus)又稱灰鷹,體形似雀鷹,雄性全身灰色,腹和翼下面為白色。翼的初級飛羽黑色,與其他部分色差很明顯,腰部有月形白橫斑,為本種顯著特徵。幼鳥全身濃褐色。雌幼鳥下體色淡有黑褐色細縱斑。棲於開闊田野及池沼畔邊,也常棲落在地面上,飛行迅速而輕捷,喜低飛捕食地面草叢中的動物。嗜食鶉等小型鳥類,有時也食昆蟲及其他齧齒動物。繁殖於東北和新疆西部,遷徙時,遍佈全國境內,為旅鳥和冬候鳥。
白頭鷂(Circusaeruginosus)雄鳥上體黑色,下體色淡,頭頸部有黑褐色縱斑。翼背面的初級飛羽基部有灰色部分。張開翼時初級飛羽先端的黑色羽十分鮮明。雌幼鳥全身暗褐色,有縱斑。白頭鷂比白尾鷂大,而且腰部無月牙形白斑,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區別開。棲於沼澤地低溼地帶或水邊有葦草的地帶,嗜食昆蟲蚱蜢、螻蛄、蛙及小鳥等,有時也盜食卵和雛鳥。繁殖於東北及河北省北部,在華北一帶為旅鳥,在華南一帶為冬候鳥。
鵲鷂(Circusmelanolellcos)體比白尾鷂小。雄性上體黑或灰白色,雄幼鳥體色變化較大。雌鳥全上面赤褐色,下面淡色,有赤褐色與黑褐色縱條紋;尾灰褐色,有幾條黑帶。常棲於近水草原及低溼地帶,以昆蟲、蜥蜴、蛙、小鳥為食,繁殖於中國東北長白山等地,遷徙時沿海地區可見到。
鳶
鳶屬鳥綱、隼形目、鷹科。又名“老鷹”、“老鳶”、“黑耳鳶”、“鷂鷹”,拉丁學名為Milvus korschun。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是一種常見的留鳥。
鳶體長55~67釐米。上體及兩翅的表面,幾乎全為純暗褐色。頭頂至肩部各羽貫有黑褐色羽幹紋,翼上覆羽大都綴有棕白色行端。尾部呈叉狀,與其它猛禽有明顯差別,尾羽呈土褐色,並有黑褐色的橫紋。耳羽幾乎呈純黑褐色,頰、頦及喉部均為灰白色,並有褐色羽幹紋。下體其餘部分為棕褐色,稍綴有褐色花紋。眼部和嘴部呈暗褐色,蠟膜及腳、趾為黃色,爪為黑色。
鳶通常棲息于山丘岩石的表面和山谷間的樹木上,幾乎各種生活環境都能見到。喜在高空滑翔成圈,視力敏銳,一旦看到地面上的獵物就毅然衝下。主要以草兔、田鼠等小型動物為食。
鵟
鵟(kuang)是體型較大的鷹隼類猛禽,一般多在空曠地區的高空盤旋,俯視地面的獵物,發現後,疾速俯衝抓食。在中國最常見的有普通鵟、大鵟及毛腳鵟三種。
普通鵟(Buteobuteo)俗稱土豹,體形似蒼鷹,上體暗褐色,下體淡暗褐色,尾較短,展開成扇狀。飛翔時翼較寬,翼先端稍向上,從下面看翼下面初級飛羽的先端翼角部分有暗褐色斑。常在開闊的農耕地飛翔,飛時緩慢,平時主要捕捉田間野鼠為食,對農業有益。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每年九月下旬開始遷徙,冬時遷至中國南部、雲南及海南島。
大鵟(Buteohemilasius)體型比普通鵟大些,體色較淡,特別是體下面及頭部色淡而發白。大腿的羽毛為褐色,與普通鵟的白色羽不同。飛翔時從下面看初級飛羽先端黑色,基部白色,次級飛羽淡灰褐色。尾羽上面色發白,有細的褐色斑條。多棲於山地,性兇猛,嗜食齧齒動物野兔等。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中國東北部朝陽、內蒙古等地,冬季遷徒華北以至長江流域一帶。
毛腳鵟(Buteolagopus)體型很似普通鵟,上體暗褐色,尾和翼也為暗褐色。脛部及腳上佈滿羽毛,是本種的鑑別性特徵。棲於原野、耕地等開闊地帶,常和普通鵟在一起,以齧齒類為食,常見於東北中南部,新疆西部,以及山東、江蘇等地
最後,由於提問的內容太多、太大,很難說清楚,往往一種動物有多個亞種,很難全部找全,還望諒解